..續本文上一頁不生不滅而常住。2.修成佛是智法身,爲能證之智。因爲是冥契所證之理的能證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論》說:「薩婆若是實法,非生滅。」「薩婆若」譯爲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滅的實法。應化佛是法身應所化根機而現起的化他悲用,故爲生滅無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體,非化他之佛身,故無說法。應化身是由本體而現起的化他佛身,有色聲、有宣說法門的悲用,故能對所化有情說法。
(3)華嚴宗︰據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彌陀佛國,一乘叁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彌陀佛土屬世界海攝,此爲近引初機成信故。教境真實,佛國圓融、不可說故。若依叁乘,西方淨土是實報處。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淨土、實報土、化淨土。化是報化,非化身之化。如是,即以西方淨土攝屬于世界海,以阿彌陀佛爲蓮華藏莊嚴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爲毗盧遮那的同體。
華嚴宗分佛土爲二,一爲國土海,一爲世界海。國土海是不可說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說之土。此世界海有叁類,一是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叁是無量雜類世界。若配于叁生成佛,第叁是見聞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證入生之淨土。蓮華藏界既是證入生之淨土,故與不可說果分同其體。故《五教章》卷叁說︰「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西方淨土攝于此主伴具足的蓮華藏海,阿彌陀佛與十身具足的毗盧遮那同體。
(4)天臺宗︰此宗認爲佛必具足叁身,土是四土橫豎一處。故彌陀之贍養,雖難定何身何土,然皆爲具縛凡夫生處。有晝夜六時之別,飯食經行之義,有聲聞緣覺,佛亦說叁乘法。是故判彌陀淨土爲應身應土。而《大乘同性經》所說的于淨土中成佛者,皆是報佛,是就斷無明的人所見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見。《觀無量壽經》「第九觀」所說的彌陀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爲達圓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別顯現的佛身。
《大智度論》說西方世界出于叁界,故西方世界不攝屬于叁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雖有叁界但無四惡趣。
然此彌陀淨土與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彌陀淨土橫具四土,故修圓妙觀而生彼者通惑雖未盡,其身常拜實報身,得居實報土,此與生于諸佛同居土後,斷通惑,轉果報方住上土不同。諸佛同居土雖具四土,悉是豎四土,斷惑,轉報然後能入上叁土。其有橫之義,但只是暫時依佛之加被力而見。
又依智旭《梵網經玄義》及《小經要解》所述,四土橫豎之義俱約斷惑而說。所謂豎,是出同居土後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後入實報土等。橫則不移當處,自感見方便、實報、寂光等叁土。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叁土雖有橫之義,但于同居淨土中,大體有豎義無橫義,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此爲十方世界未曾有之處,全性起修之因緣唯彌陀有之。華嚴之秘藏、法華之極意唯在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其他如帶業往生,即得不退之說,如彌陀同居土、最勝無比之說,頗能發揮天臺、四明的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宗旨,以佛心傳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覺知。故不見一物名爲見道,不行一物名爲行道。唯守本來面目,顯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惡因果之差別,安住無住空寂之心,若至無念無想,本來真性頓顯,稱爲成佛。其本有圓成本來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爲無量壽。即心即佛之宗義,心外不見佛。《六祖壇經》說︰「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寶志和尚以爲,智者知心作佛,愚人慶往西方。但若偏于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禅意。因此,宗頤禅師作二十六行頌指贊西方。
(6)淨土宗︰昙鸾在《往生論注》中以二種法身論述彌陀佛身。二種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無相法身,是略門。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濟一切衆生的大悲無不相法身,是廣門。無相法身相即無不相法身,無不相法身成無相法身。故二法身,異而不分。此是廣略相入的佛身,故統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淨願心所莊嚴之身,其清淨義,是在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爲淨因所莊嚴的淨果,完成真實智慧的無爲法身。所以,彌陀佛身是由清淨願心(四十八願)所莊嚴的廣略相入之清淨佛身,即二種法身。道綽在《安樂集》中說彌陀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並說《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是在示現報身五相之一的隱沒相。而化身的彌陀是《鼓音聲王經》所說的清泰國之彌陀,西方淨土的彌陀絕對是報身佛。善導更以酬行、酬願二義來論述「報」,並且以《大品般若.涅槃非化品》的涅槃如化非化說,會通《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即涅槃性空如化,爲新發意菩薩說非如化,是爲了避免新發意菩薩産生驚怖。彌陀的入滅不入滅說同此。
以上略說各宗之阿彌陀佛佛身說。最後,再爲大衆講解一下很多佛弟子特感興趣的「阿彌陀叁尊」的問題:
阿彌陀叁尊,是指阿彌陀佛及其脅侍觀世音及大勢至。如《觀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爲比。」
關于脅侍菩薩的方位,一般以觀音在佛的左方,勢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華經.普門品》的頌文中,觀音在阿彌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卷中及《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噜力經》,說右方是觀音,左方是勢至。《大陀羅尼集經》卷二說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觀音,左方是大勢至。而《觀無量壽經》及《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五說佛之左邊有一大蓮華,觀音坐于其上,佛右邊的蓮華上坐大勢至菩薩。這是因爲觀音爲悲之代表,即下化衆生之義,故置于左方;勢至代表智,意爲上求菩提,故安于右方。
至于二脅侍的形像,觀音的寶冠中有化佛,勢至的寶冠中有寶瓶。自中古以來,一般是作觀音兩手持蓮臺,勢至合掌。(全文完)
《至心信樂 當生彼國──阿彌陀佛的故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