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心信乐.當生彼国
──阿弥陀佛的故事
2013年7月8日,宽运大和尚应邀出席五台山白云寺举行之「百尊阿弥陀佛圣像开光洒净仪式」,法会庄严殊胜,圆满吉祥。法会圆满后,下午不少善信特地来向大和尚请示佛学问题,由于是次为阿弥陀佛圣像开光法会,故问题大部份均围绕在阿弥陀佛成佛前的故事及其成佛之因由等等。晚上,大和尚又为寺内四众弟子作佛学开示。现首先将第一部份,即阿弥陀佛成佛以前的故事刊出,愿与网友们分享。
(一)阿弥陀佛成佛以前的故事
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这是我们佛弟子最熟识的如来。
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经过五劫的时间的思惟,发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此为十八大愿,亦即「中心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发此四十八愿已,历经多劫的修习,行愿深广无有疲厌,终于功德圆满成就佛道,佛号阿弥陀,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剎,其国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往生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至极,其念佛法门又至为易行,因此在我国及日本等地,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极多。俗语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弥陀信仰普遍流传的最佳说明。
「佛」的意思是「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佛也并非释迦牟尼一位,在他的前后都有无数的佛出现。但佛亦不是随时都可以出现,而要经过无数的「劫」。一「劫」的时间极长,普通的年月日无法计算和表示。「劫」又分为光明劫和黑暗劫,只有在光明劫中才有佛出现。光明劫的贤劫中会有千佛或一千零五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其中第四位。贤劫时洪水弥漫整个世界,海中涌出千朵金莲,这是千佛出世的吉兆。千佛出世与世间人寿有关,人寿八万岁以前佛不出现;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才出世,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佛。
释迦牟尼在过去多少生中都曾发愿成佛:
调驯身心:
过去,某国王的一位待从善于驯象,国王令他驯服一象。驯好后,一天,国王乘着外出,途中此象嗅到雌象的气味,便狂奔不止,国王因而受伤。国王大怒,要处罚驯象者,驯象者答:「我只能调服其身,未能调服其心。」国王问:「有能调驯其心的吗?」驯象者说:「能调驯身、心二者的,只有佛世尊。」于是国王遂发愿成佛。
无数劫的磨难与考验:
释迦牟尼过去曾作地狱拉车力士,其助手力气不足,屡遭阎罗使者刺击,遂悲愤交加而生菩提心。在发愿成佛的基础上,还要采取大行动。释迦牟尼分别在七万五千佛、七万六千佛、七万七千佛前承事供养,才完成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一大阿僧企劫是无数劫,三大阿僧企劫就是无数的无数劫。在这无数劫中,他不仅要经受几乎无始无终的时间的磨难和考验,而且还要在不同的生命流转形式中施财舍命、济世救人。
佛典中还有许多令人钦敬和叹服的善行壮举:
舍身救鸽:
释迦牟尼为一国王时,帝释化为鹰,边王化为鸽,鸽子飞到国王的宫中求救,国王慨然应允。当鹰飞来索要鸽子时,王愿以百倍重的其他肉代还,但鹰非要以国王自身的肉相抵,结果国王身上的肉被割尽,仍达不到鸽子的身重,遂命将自己杀死,以髓相补。帝释知道国王守信不移,便复化原形而稽首于地,并命神医用药敷王身,使其完好如初。
饲虎救虎子:
释迦牟尼曾为一修行者,于山中恒心修道。一日在途中见一母虎,用乳汁喂饱了虎子后因疲困饥饿,想吃掉幼虎。修行者见状大发慈悲,想到自己学道是为救济众生,以后死去时身体只会白白遗弃,不如现在救下虎子以成德。于是,他把自己的头伸向虎口,虎得饱餐而母子俱全。释迦牟尼舍此一生。
舍身救鹿:
释迦牟尼曾为鹿王,见当地国王日日行猎,群鹿死伤甚多,便到城中而见国王,知其每日仅需一鹿,就答应每日送一只来,请王罢猎,国王应允。一日,轮到一母鹿要被奉献国王,但此鹿有孕在身,乞求产后赴死,若让下一只鹿去则此鹿等于先死一日,鹿王不忍,便径自赴城。厨师认出鹿王后忙向国王禀告,国王问明原因悔恨万分,他让鹿王回去,并划一地界让群鹿自由生活,还下令他人不得猎捕。
舍身供养道士:
过去有一道士,在山中与狐、獭、猴、兔为伴,向四兽讲道。后因山中果实已尽,道士欲往他处,狐等非常忧伤,就决定各自尽力寻食以供养道士,结果,狐、獭、猴各有所得,唯兔子空手而归。兔子想,生必有死,死后身体便抛弃,凡人一万不如得道之士一人。便对道士说,我身虽小,可供一日之食。遂自投火中,但火为之不燃。道士感而留下,向他们日说妙经。这个舍身投火的兔子就是释迦牟尼的又一世生命。
佛经中释迦牟尼成佛前生的故事实在非常之多,他还曾为太子、鹄、孔雀王、清信士、象王、鹦鹉王、凡夫、穷人、贫道、童子、长者、孝子、猴王、马王、鱼王、龟王、鸽王、辩者、妇人等等,不论为何种化身,他都能坚持道心,修行不退、舍身求法,广积福德资粮,从而成为众生永世的楷模。
接下來再說第二個部份: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
(二)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
有关阿弥陀佛成佛的因缘,除了上述《无量寿经》的记载外;云栖袾宏(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华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彼净命比丘,即今之阿弥陀。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之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空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门,精进奉持。
(三)阿弥陀佛之佛身说
除上述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值得注意的是,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但在其余大乘经中,则屡有述及。
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然其见解未必一致。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以理性为主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现略述各宗所说大要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有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之说。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而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见,是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是净居色究竟天。
如是,现一实身,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殊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殊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但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
以上为法相宗的说法。其次是三论宗佛身说的观点: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 .应化身。1.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2.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3.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萨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大身形,又名变化身;此是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
此三身中,1.正法佛是理法身,为修证之理,故…
《至心信乐 當生彼国──阿弥陀佛的故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