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心信樂.當生彼國
──阿彌陀佛的故事
2013年7月8日,寬運大和尚應邀出席五臺山白雲寺舉行之「百尊阿彌陀佛聖像開光灑淨儀式」,法會莊嚴殊勝,圓滿吉祥。法會圓滿後,下午不少善信特地來向大和尚請示佛學問題,由于是次爲阿彌陀佛聖像開光法會,故問題大部份均圍繞在阿彌陀佛成佛前的故事及其成佛之因由等等。晚上,大和尚又爲寺內四衆弟子作佛學開示。現首先將第一部份,即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的故事刊出,願與網友們分享。
(一)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的故事
阿彌陀佛,意譯爲無量光或無量壽。爲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以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爲脅侍,在極樂淨土實踐教化、接引衆生的偉大悲願。這是我們佛弟子最熟識的如來。
據《無量壽經》所述,于過去久遠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發無上道心,棄國出家,號爲法藏。其後,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淨行,經過五劫的時間的思惟,發四十八大願;誓願建立一個莊嚴的極樂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號的衆生。其中有叁個大願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此爲十八大願,亦即「中心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發此四十八願已,曆經多劫的修習,行願深廣無有疲厭,終于功德圓滿成就佛道,佛號阿彌陀,其佛土距此十萬億剎,其國土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基于這些深宏的誓願,因此在他成佛之後,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往生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淨土佛國。
阿彌陀佛的悲願至廣,慈心至極,其念佛法門又至爲易行,因此在我國及日本等地,信仰彌陀法門的衆生爲數極多。俗語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彌陀信仰普遍流傳的最佳說明。
「佛」的意思是「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佛也並非釋迦牟尼一位,在他的前後都有無數的佛出現。但佛亦不是隨時都可以出現,而要經過無數的「劫」。一「劫」的時間極長,普通的年月日無法計算和表示。「劫」又分爲光明劫和黑暗劫,只有在光明劫中才有佛出現。光明劫的賢劫中會有千佛或一千零五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其中第四位。賢劫時洪水彌漫整個世界,海中湧出千朵金蓮,這是千佛出世的吉兆。千佛出世與世間人壽有關,人壽八萬歲以前佛不出現;人壽百歲時,釋迦牟尼佛才出世,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佛。
釋迦牟尼在過去多少生中都曾發願成佛:
調馴身心:
過去,某國王的一位待從善于馴象,國王令他馴服一象。馴好後,一天,國王乘著外出,途中此象嗅到雌象的氣味,便狂奔不止,國王因而受傷。國王大怒,要處罰馴象者,馴象者答:「我只能調服其身,未能調服其心。」國王問:「有能調馴其心的嗎?」馴象者說:「能調馴身、心二者的,只有佛世尊。」于是國王遂發願成佛。
無數劫的磨難與考驗:
釋迦牟尼過去曾作地獄拉車力士,其助手力氣不足,屢遭閻羅使者刺擊,遂悲憤交加而生菩提心。在發願成佛的基礎上,還要采取大行動。釋迦牟尼分別在七萬五千佛、七萬六千佛、七萬七千佛前承事供養,才完成了叁大阿僧祇劫的資糧。一大阿僧企劫是無數劫,叁大阿僧企劫就是無數的無數劫。在這無數劫中,他不僅要經受幾乎無始無終的時間的磨難和考驗,而且還要在不同的生命流轉形式中施財舍命、濟世救人。
佛典中還有許多令人欽敬和歎服的善行壯舉:
舍身救鴿:
釋迦牟尼爲一國王時,帝釋化爲鷹,邊王化爲鴿,鴿子飛到國王的宮中求救,國王慨然應允。當鷹飛來索要鴿子時,王願以百倍重的其他肉代還,但鷹非要以國王自身的肉相抵,結果國王身上的肉被割盡,仍達不到鴿子的身重,遂命將自己殺死,以髓相補。帝釋知道國王守信不移,便複化原形而稽首于地,並命神醫用藥敷王身,使其完好如初。
飼虎救虎子:
釋迦牟尼曾爲一修行者,于山中恒心修道。一日在途中見一母虎,用乳汁喂飽了虎子後因疲困饑餓,想吃掉幼虎。修行者見狀大發慈悲,想到自己學道是爲救濟衆生,以後死去時身體只會白白遺棄,不如現在救下虎子以成德。于是,他把自己的頭伸向虎口,虎得飽餐而母子俱全。釋迦牟尼舍此一生。
舍身救鹿:
釋迦牟尼曾爲鹿王,見當地國王日日行獵,群鹿死傷甚多,便到城中而見國王,知其每日僅需一鹿,就答應每日送一只來,請王罷獵,國王應允。一日,輪到一母鹿要被奉獻國王,但此鹿有孕在身,乞求産後赴死,若讓下一只鹿去則此鹿等于先死一日,鹿王不忍,便徑自赴城。廚師認出鹿王後忙向國王禀告,國王問明原因悔恨萬分,他讓鹿王回去,並劃一地界讓群鹿自由生活,還下令他人不得獵捕。
舍身供養道士:
過去有一道士,在山中與狐、獺、猴、兔爲伴,向四獸講道。後因山中果實已盡,道士欲往他處,狐等非常憂傷,就決定各自盡力尋食以供養道士,結果,狐、獺、猴各有所得,唯兔子空手而歸。兔子想,生必有死,死後身體便抛棄,凡人一萬不如得道之士一人。便對道士說,我身雖小,可供一日之食。遂自投火中,但火爲之不燃。道士感而留下,向他們日說妙經。這個舍身投火的兔子就是釋迦牟尼的又一世生命。
佛經中釋迦牟尼成佛前生的故事實在非常之多,他還曾爲太子、鹄、孔雀王、清信士、象王、鹦鹉王、凡夫、窮人、貧道、童子、長者、孝子、猴王、馬王、魚王、龜王、鴿王、辯者、婦人等等,不論爲何種化身,他都能堅持道心,修行不退、舍身求法,廣積福德資糧,從而成爲衆生永世的楷模。
接下來再說第二個部份: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
(二)阿彌陀佛的成佛因緣
有關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除了上述《無量壽經》的記載外;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卷叁舉出八種︰
(1)《法華經》載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號爲阿彌陀。
(2)《悲華經》載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爲無诤念。彼于西方世界作佛,號爲阿彌陀,國名安樂。
(3)《大乘方等總持經》載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淨命比丘總持十四億部經典,隨衆生意樂廣爲說法。彼淨命比丘,即今之阿彌陀。
(4)《賢劫經》載雲雷吼如來時,有一王子名爲淨福報衆音,曾供養彼雲雷吼如來。彼淨福報衆音王子,即今之阿彌陀。
(5)《賢劫經》又載金龍決光佛時,有一法師名爲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時之法師,即今之阿彌陀。
(6)《觀佛叁昧經》卷九載空王佛時,有四比丘得念佛叁昧,其第叁比丘,即今之阿彌陀佛。
(7)《如幻叁摩地無量印法門經》載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一國王名爲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禅定行。彼勝威王,即今之阿彌陀。
(8)《一向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往昔爲太子時,聞此念佛微妙法門,精進奉持。
(叁)阿彌陀佛之佛身說
除上述所舉者之外,經典中尚有多說。值得注意的是,阿彌陀佛並未見于小乘經典中,但在其余大乘經中,則屢有述及。
又,阿彌陀佛乃一切大乘經典所通說,故大乘諸宗無不言及,然其見解未必一致。總的說來,大抵可分爲兩類:其一,以理性爲主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其二,以事相爲主,指方立相,立界外淨土,現在說法的彌陀。現略述各宗所說大要如下︰
(1)法相宗︰《唯識論》卷十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叁身之說。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彌陀與諸佛應無分別。而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彌陀佛是他受用報身。但地前菩薩及凡夫二乘所見的彌陀是變化身,地上菩薩所見是他受用報身。亦即初地菩薩所見的彌陀佛,是坐于百寶蓮臺座上,如《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六十萬億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見,是千葉蓮臺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後得無漏智所變,爲十地菩薩而現,其所居淨土,是淨居色究竟天。
如是,現一實身,凡聖不同見,應機而現種種身,是因衆生福力不同,而産生佛身殊妙之別。亦即能化的彌陀隨所化根機示現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彌陀所現佛身爲增上緣,凡聖各各隨智識福力淺深厚薄變現佛身,故所見佛身有殊妙之別。叁賢的菩薩、二乘凡夫之類見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薩見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薩見坐大寶蓮臺、具無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盧舍那身是彌陀對地上菩薩所示現的佛身。以此佛身爲增上緣,地上菩薩依各自之心識變現相好圓滿的廣大能化佛身而觀。因此,菩薩進至初地時,地前所見的劣佛身潛隱,殊勝微妙的佛身顯現。但地上菩薩非但不能見地前所見佛身,地上菩薩欲見佛變化身亦能得見。因此,地上菩薩以他受用報身爲正所見,兼見變化身。
以上爲法相宗的說法。其次是叁論宗佛身說的觀點:
(2)叁論宗︰此宗亦談叁種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 .應化身。1.正法法身就是實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2.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報身,又名智法身、報佛、內應身。3.應化身是他受用身與化身所合並,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爲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報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別開爲二身時,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廣大的佛身,又名外應身,是化度地上菩薩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大身形,又名變化身;此是爲化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佛身。
此叁身中,1.正法佛是理法身,爲修證之理,故…
《至心信樂 當生彼國──阿彌陀佛的故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