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信受.一心奉持
──守叁戒的年輕修行者
可能很多人對戒律都會有些誤解,覺得戒律實在太多、太嚴肅了,並非一般人所能受持的,而且戒條這麼嚴格,就好像繩子一樣,把人捆綁得緊緊的,受戒之後就完全失去自由,這是多麼難過的事啊!也有一些人,不是看這表面的,而是懂得戒律的好處,可是卻怕受戒之後萬一不小心犯了戒,罪報就更大了,所以不敢去受戒,結果得過且過地生活著。就好像以下佛陀時代的一個「守叁戒的年輕修行者」的故事,佛陀就是運用智慧與善巧,令一位慕道且嫌戒條多、又怕犯戒的年輕的修行人,真正明白戒律的意義,專精修持,最終得證阿羅漢。故事發人深省,以此可作爲初學佛弟子們的借鑒:
佛陀在世時,在「祇樹給孤獨園」帶領弟子們精進用功,日日不懈。當時舍衛國的百姓對佛陀非常敬仰,對僧伽也很尊重;每天僧衆出去托缽,隊伍都很莊嚴整齊,當地的人民都很恭敬地供養。
有志修行的年輕人
有些年輕人看了,心裏很羨慕。其中有一位長者子心想:佛陀貴爲王子,卻能舍棄富貴出家、修行證果,得到天下人的仰慕尊重。我應該向他效法。
于是長者的兒子也希望能遠離名利,學佛出家,因此就向父母提出追隨佛陀的要求;父母當然是舍不得,但是他們也是佛教徒,明白唯有出家修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所以,最後還是把兒子送到佛陀的面前,請求佛陀完成他的心願。
佛陀非常慈悲即收下這名弟子,然後請長老比丘代爲教導;長老比丘亦非常盡責,于是就將他們生活中的規律一一爲他分析,教他要守戒──五戒、十戒、菩薩戒,甚至要守比丘二百五十戒。
這位年輕比丘一聽,啊!原來有那麼多的戒!心裏很是惶恐;心想:「出家必須守這麼多戒,一不小心就會犯了其中一條;這麼多的戒,我一定守不好;既然守不好,我不如還俗算了,還俗可以做一位在家居士,不但可以經營事業、娶妻生子,還可以護持佛法。」
他心裏打定主意,于是向長老比丘提出請求。
長老比丘聽了覺得很不安,因爲這位年輕人是佛陀親自交給他們指導的,現在起了還俗之念;長老比丘們感到著實爲難。即向年輕的比丘說:「你想還俗不是不可以,但是必先向佛陀表明心意。」
持守身、口、意叁業清淨
幾位長老比丘就陪同他來到佛陀面前,長老比丘一五一十地向佛陀報告;佛陀聽後就問年輕人:「你爲何剛出家又想要還俗呢?」
年輕的比丘也很坦白地說:「佛陀的教團裏,大家都要守持淨戒,但是這些戒律太多了,我怕守不好犯了戒,那就汙染了僧團,這不是很罪過嗎?所以我想還俗比較好,將來也可以護持佛法呀!」
佛陀說:「你聽了這些出家人的戒律就退失道心,這道心未免太淺薄了?」
佛陀向長老比丘說:「你們爲何一下子就跟他說這麼多戒律,讓他害怕了呢?守戒要依人依時漸進才行,一下子把那麼多的戒條加在他身上,太快了吧!他怎能承擔得住?把他交給我好了。」
年輕的比丘聽了心情實時放寬了許多;佛陀接著向他說:「年輕人,修行不像你所想的那麼複雜,守規矩也不像你所想的那麼可怕!你先不用管那麼多戒,我只要你守叁項規戒就可以了。」年輕的比丘聽到只有叁項,連忙追問說:「叁項?那應該容易多了,我願意守持。」
佛陀說:「我只要你守好身、口、意。這叁業能夠清淨,則一切的戒都可以漸漸達成。」
年輕的比丘聽了非常歡喜,他向佛陀叩頭禮拜,願意終身信受奉行。
佛陀向長老比丘們說:「我把願意終身信受奉行的年輕人再交給你們調教,你們要好好培養他。」
這位年輕的比丘,每天就這樣守持進修,因叁業清淨,所以他天天都過得很自在、很愉快,不久之後即證得了阿羅漢果。
很多比丘都贊歎佛陀的威德,因爲佛陀簡單的幾句法語就能把複雜的規則濃縮成容易的概念,就能讓一個人歡喜信受、堅持奉行,一生守持清淨,終生獲得無盡的利益。這就是佛陀最偉大、最慈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