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顧惜自己的善業習氣衰退、完全不顧惜自己的因果報應,爲了淨除我的惡業、成就我的修行而行怨害,我若不堪忍反生嗔心,實在是太過于不念有情的大恩了。應思所謂:
[ 惡待是恩寵,惡緣是善友。]
c. 觀察所依不應嗔,又分二:
(a) 觀察其他能害之因 ―― 應想其實是自己的不堪忍,才會覺得受害;況且,他因愚癡而造作傷害行,我也因愚癡不能忍受而生嗔,到底誰有過失,誰無過失呢?
(b) 觀察自己爲他傷損而受苦 ―― 這一點,應想聲聞行者爲了自利不忍而嗔尚且非理,我初發心誓爲利益有情而修利他行,如何不應更發堪忍心呢?
② 顯示理應悲湣:
應想:自己投生迄今數無邊際,可以普爲證知有情也都曾無數次當過我母親,只因生死相隔互不相識;而且有情現今的情況是,長劫蒙受叁苦,煩惱熾盛,不斷地壞滅其現前與後世義利,在這種情況下,我反而應該感到悲湣,並荷擔起成辦彼離苦得樂的責任,怎麼忍心再對有情嗔恚,甚而加行報複他的怨害呢?
(2) 破除不能忍受障譽等叁,作毀等叁:
① 破除不忍障譽等叁,又分叁:
a. 思維讚譽等並無功德之理 ―― 稱我、贊我、利敬我並
不是福報,不能令我得長壽,不能得大勢力,不能令無病等安樂,也更不會因此而獲得來世福德;相反的,受贊其實如海沙堆砌城堡般不堅不實,實不應希求他人能顯出我爲殊勝,反而應該大力呵責稱譽利敬,以破除貪著才對。
b. 思維讚譽等有過失之理 ―― 受到讚譽等會讓人忘了實況,心趨散亂,難生厭離,且嫉妒諸有德者,恐人勝已,也破壞了圓滿善事。
c. 思維他人對我嗔害,阻擋了我得到讚譽,應當歡喜 ――
他令我喪失了稱譽及利敬,其實是讓我更易于放下貪著,讓我更能看破看開,也斬除了我的八風系縛,關閉了造惡墮落的苦門;事實上,是從惡趣中救護我的,有如佛光加被,所以我反而應該由衷念恩生喜才對。這點,誠如無著賢論師說:
[ 欲想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于諸衆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② 破除不能忍受作毀等叁,又分叁:
a. 心熾無形無色,並不是他人的譭謗或粗語所能損害的;
若直接害身間接損心,心也不會受損、無關痛養,既然身心俱無損害,即理應斷除憂郁而不嗔。
b. 他不喜歡我,那是他個人的事,其實于現前後世俱無損于我;況且,自己心裏不喜歡他,他也不會受苦,只不過讓自己更苦而已,所以應該斷除不喜歡他的想法。
c. 如果認爲被人毀訾揚惡就能障礙我從他處獲得利養,因而生
嗔。―― 想想並不值得,因爲所得利養也只不過置于現世,嗔彼諸惡則會不斷堅住;而且不得利養而疾死相較于邪命長活,顯然前者爲勝,所以于遭毀訾傳惡名等不應憂郁而生嗔。
2. 破除不喜歡怨家得樂 ,喜其衰敗,分叁:
① 這是十分顛倒的事,本來爲了利樂諸有情發菩提心,也願彼等成佛,現在見到怨敵自身獲得富樂、利養、恭敬等,卻反而起了嗔恚或憂惱,那麼,當時的初發心根本是虛假的,沒有真正落實。
② 如果當怨敵衰敗時就心生竊喜,並以暴噁心願見其失敗 ―― 問題是,有用嗎?事實上,自生噁心對怨敵而言絲毫無損,反增自苦;假如真能損害怨敵,也是兩敗俱傷,應思此種過患,力遮嗔心。
③ 若以爲怨敵得到富足安樂就會障礙我及親友的安樂,故對彼盛事一向不生喜悅,轉而憂惱生嗔。―― 此當以觀慧善加思擇,不喜悅怨敵以及不喜悅怨敵得樂之心,其實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的無上障礙,猶如毒蛇;何況也不是自己不喜歡怨敵得到富足安樂,怨敵就會真的得不到富足安樂的。所以,不但不應對怨敵憂惱嗔恚,且應轉向自己,生起往內摧壞嗔恚的真正怨敵之心。
(二)、安受苦忍:
是指爲了聞思修正法等因緣,依食臥具等縱然窮蹇,或招致極所不欲的病苦纏身,種種逆緣現起時,也應受苦猶喜,心無法弱的一種忍辱心所,即稱爲安受苦忍。安受苦忍的相違品便是嗔恚與怯弱。
那麼,應該安立什麼理由,修習安受苦忍呢?也分幾點:
1. 必須安受苦忍的理由,分叁:
① 人道樂因少苦因多,若不聞思定解以苦爲道,必不能引發安受苦忍,易生嗔恚,或于修道生怯弱而障礙修善。
② 諸苦,有由衆生起,有由宿業起,有由已修善行起,若由宿業及現前因緣和合之力引起,而且該苦暫時也不能避免,那就必須安然忍受。若不安忍,舊苦又加新苦則更難堪忍;若能安忍則舊苦雖在,但新苦不生。
③ 安受現苦其實是助道因緣,而且比較起來,現苦之苦較不安忍的過患更顯極微。
2. 引發修忍的方便,分二:
(1) 偶爾生苦時,破除完全執爲不喜的想法,又分二:
① 苦已發生,如能對治,也就無須對彼苦憂惱生嗔;若不能對治,縱然于彼苦憂惱生嗔也無實益。
② 對自己不能太過驕愛,否則寒熱風雨病縛捶打等微苦也會變得極難安忍。
(2) 顯示理應忍受諸苦的理由,又分叁:
① 思維苦的功德,又分五:
a. 無苦無出離,若無苦就不生出離心了,故苦有生起出離的功德。
b. 受苦逼迫,就會摧伏高慢,故苦有遣除驕慢的功德。
c. 受猛利大苦時,即知苦從不善生,既不愛樂苦果即須遮止惡因,故苦有羞恥作惡的功德。
d. 受苦逼惱時就會希求安樂,既求樂果即須修習善因,故苦有歡喜修善的功德。
a. 由自受苦推知,有情也同樣在輪回中受苦,便能心生不忍欲求救拔,故苦有發悲湣心的功德。
② 思維能忍難行衆苦的功德,又分二:
a. 思維解脫等諸大功德 ―― 我久遠劫來輪回生死迄今,
爲了求得微劣而無義的欲望之事,尚且甘願無懼、受無量苦,現在我爲了自利利他修諸善行,安受苦忍反而能夠成就大利,則爲什麼害怕退怯呢?爲什麼不能忍受呢?當令心堅固廣增,于苦無畏,歡喜安受。
b. 思維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功德 ―― 就像死刑犯得以選擇截斷手指替代死罪的極大歡喜一樣,蒙受現世小苦即得換取脫離無邊生死惡趣衆苦,若能善加思維現前久遠二苦的差別,則于難行之處必然能生心力,全無畏懼。
③ 思維從微小處漸修即成無難之理,又分二:
a. 若能不斷地串習,忍受小苦,于苦中安立樂想,則忍苦之力必須品能漸漸增長,乃至大苦或極大苦都能有力串習而忍。
b. 此難行之行,並不是微薄心力所能成辦,故應先培養意
志力,使心力極其堅穩,則大苦也能成爲生起勇氣或心力的助伴,一如勇士作戰見自身出血反能助生勇氣;若未曾聽聞法義,或雖聽聞但只覺得自己不能行持而自輕蔑與退怯,則苦難微小,也能成爲退道因緣,一如懦夫雖見他血也會自己驚倒退怯。
13. 廣釋所應修習安受苦忍的依處 ―― 若如上述,必須安忍所生苦者,那麼應當忍受由何處所生之苦呢?此分八處:
(1) 依依止處 ―― 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等是能增長梵行的所依,當這些物具所得粗劣,他不恭敬時,仍應收下,不必憂惱,當忍受由此所生衆苦。
(2) 依世法處 ―― 即① 衰、② 毀、③ 譏、④ 苦、⑤壞法已壞、⑥ 盡法已盡、⑦ 老法已老、⑧ 病法已病、⑨ 死法已死等九種世法,由彼任其一種或由一切所生衆苦,應認清事實,善加思擇而忍受。
(3) 依威儀處 ―― 當行住坐臥四威儀時,或在晝夜多時,必須從諸障礙法而淨修其心,由此所生衆苦悉當忍受。
(4) 依攝法處 ―― 即① 供事叁寶、② 供事尊長、③ 谘受諸法、④ 既谘受已爲他廣說、⑤ 大音贊誦、⑥ 獨處空閑無倒思惟、⑦ 修習瑜伽作意,若止若觀所攝,這稱爲七攝法,于此辛勞修習諸善所生衆苦悉當忍受。
(5) 依乞活處 ―― 即:
① 必須剃鬚髮等誓受毀形。
② 必須受持裁染壞色之衣。
③ 必須攝心安住,不能隨便遊方涉足等別行余法。
④ 必須舍離務農等事,依他存活。
⑤ 不應受用積蓄所得,必須盡形壽從他求法服等。
⑥ 爲斷染汙行,必須盡形壽遮止人間諸欲。
⑦ 爲了舍離歌舞嬉戲等,舍離與諸親友同齡歡娛等,必須盡形壽遮止人間嬉戲,以上稱爲七乞活,必須如是依律依法而行,由依此等所生衆苦應當忍受。
(6) 依勤劬處 ―― 勤修善品,劬勞因緣所生衆苦,悉當忍受。
(7) 依利有情處 ―― 是指利濟有情十一事,由彼所生衆苦悉當忍受。
(8) 依現所作處 ―― 出家者,有營作衣缽等業;在家者,有無罪營農經商仕王等業,從此所生衆苦悉當忍受。
如是八處所生衆苦,隨何苦起,皆應別別精進,對治修忍,不令成爲退轉志求無上菩提的障礙,而應令自心意全無不喜而安受苦忍。
(叁)、谛察法忍(又稱思勝解忍):
與證空性的心同俱相應的忍辱心所,名爲谛察法忍,這是狹義的定義;于尊勝叁寶等一切信願處,由心髓深處精誠地深信愛樂,引發堅固信解,名爲谛察法忍,這是廣義的定義。谛察法忍的引發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也就是說,能如實了知此諸對境之後,應無所逆違地數數思維,生起忍許,這八種境是:
1. 淨信境 ―― 是指叁寶功德。
2. 現證境 ―― 是指無我真實義。
3. 希樂境 ―― 是指諸佛菩薩廣大神力,此分爲叁:① 神通力、② 六波羅蜜多力、③ 俱生力。
4. 所取境 ―― 是指諸善行因及其所感招的可悅愛樂果。
5. 所舍境 ―― 是指諸惡行因及其所感招的不可悅愛苦果。
6. 所證境 ―― 是指無上大菩提,是究竟所應證得品。
7. 所修境 ―― 是指菩薩所學一切諸道,是能得無上大菩提的所有方便。
8. 聞思隨行境 ―― 是指所知行境,這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爲是無常等法,另一派則說是十二分教等教法。
或者,在生活中,也可以信解一切順逆境界都是,經藏的教授、叁寶的加持、上師的口訣、菩提心的啓發、空性的外相、業果的真谛與衆生的慈悲等,如是修習谛察法忍。
四、思維如何正行修忍之理:
既然修習忍辱度是屬于菩薩稀有殊勝、不可或缺的菩薩行,則具足菩提心與空正見攝持而修是十分重要的(起碼具足菩提心),因此當如《現觀莊嚴論》等所說,宜由六種殊勝或一度攝六度的圓滿意樂任持而行。
首先,是六種殊勝,即:
1. 依殊勝 ―― 即由願、行菩提心隨一攝持而修習忍辱。
2. 物殊勝 ―― 即總行一切,意指不但願于現前嗔境修忍,也願于一切嗔境修習,是具足法界觀的修行之理。
3. 所爲清淨 ―― 是爲了讓一切衆生皆得短暫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的利益而修忍。
4. 清淨殊勝 ―― 即爲了清淨一切衆生相續的二障垢染而修忍。
5. 善巧方便殊勝 ―― 即由通達能忍者、所忍者及忍辱法行皆無自性的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而修。
6. 回向殊勝 ―― 即將此修習忍辱的功德、悉數回向自他衆生皆能離苦得樂、聖教久住以及成就無上大菩提。
其次,是一度攝六度,即:
1. 忍辱的布施 ―― 是指不但自修忍辱,也勸令衆生修習忍辱;或將修習忍辱的功德布施一切衆生,特以怨敵爲所緣至誠布施。
2. 忍辱的持戒 ―― 是指不混雜自利作意或我愛執的意樂,一心爲利他而修忍。
3. 忍辱的忍辱 ―― 是指在修習叁種忍辱隨一時,也能堪忍身心疲勞、他人傷毀及諸不順事,而心甘情願。
4. 忍辱的精進 ―― 是指一心好樂趣入忍辱行,無畏困難,並且心生愛樂一切大乘妙法與勝行而修。
5. 忍辱的靜慮 ―― 是指製心一處修忍,專注相應,並將功德回向無上菩提。
6. 忍辱的智慧 ―― 是指由證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而修忍。
應具足如上所述清淨意樂而正修習。
五、 結語:
叁界法王宗大師說:
[ 具忍力者最勝飾,摧惑妙善最極致,嗔蛇之敵金翅鳥,防禦惡語堅甲胄,此義了知勝忍甲,繁多如理專精行,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脫者當策勵!]
意思是,具足忍辱是最爲殊勝的裝飾,是斷惑滅苦的勝法,是如似嗔蛇最感怖畏的天敵大鵬金翅鳥,也是有力防禦有情噁心惡語中傷的堅固護身铠甲;菩薩既已了知如是勝妙的铠甲,便依著安立種種正因正理,爲了滿彼一切功德,而勤行精進修忍。因此,我常依上述而行持,凡是志求解脫者也應如是策勵,善爲修忍。
這樣說來,所謂善學忍辱,顯然並不是無義冥想,不是毫不作意,而是必須具足理由,思維所具足的理由而正修習才得堅固真實。應多思維上述忍辱的定義、嗔心過患、忍辱功德、忍辱的種類、理由以及修習之理,由此産生定解,如理對境而修。同時,雖然初修業者如我者,並無力立即相應具相殊勝的菩薩行,但諸登地以上聖者菩薩修忍之理當可作爲所願境,現前能修即取而修持,暫時不能行者,唯是淨修意樂也是饒具意義的;此外,若于所教說的已有所違越,則應努力察覺,忏除而清淨,守護忍辱之心。
最後,爲了善爲堅固修忍,恒常莫舍,應常發願,或者心念口誦第四世班禅大師的祈願文:
[ 縱然叁界有情盡無余,乖錯謾駡傷損斷命根,亦無錯亂報以利益行,滿忍辱波羅蜜求加持。]
當如是配合著淨願勤修精進,願求相應。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叁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忍辱度的功德,回向自他衆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忍辱度的證量,成就叁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珠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衆。
回向叁寶慈光遍入衆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叁寶、衆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衆生具安樂 惟願一切惡趣恒爲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 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修習忍辱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