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忍辱是快樂的源泉(然教法師)

  忍辱是快樂的源泉

  然教法師

  今天我講忍辱。忍辱在六度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生生世世都在修持忍辱,可以說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就是伴隨著忍辱的一生。

  一、修忍辱波羅蜜的重要性

  (一)不能忍的過失

  (1)失功德

  “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是真心。”

  一切歸零再從頭來,既可惜又可怕!修學佛法的人,嗔是非常大的一個障礙,因爲嗔是與菩提心、菩提道相違背的。菩提心、菩提道是覺悟之道,是平等之心。嗔心是強烈的我執,就像火一樣,我們平時早晚誦經、拜忏、念佛、放生,種種的功德累積得再大,也搪不住這一把火來燒,如果我們想修學菩薩道,那麼必須行持忍辱波羅蜜。

  在《入菩薩行》當中說:“千萬劫來藉由布施和供養諸佛等所累積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毀。”普賢菩薩也說:“菩薩過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齊耗盡。”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這把火很厲害,一般的滅火器滅不掉,只有忍辱波羅蜜才能把它滅掉,你稍微地忍耐住自己放逸、安逸的心,就能夠得到更多的法的受用。

  (2)障智慧

  忍耐能真正得到大的福報和智慧。如果不能忍耐,就會障礙住我們的智慧。從佛教角度來講,真正的智慧來自于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看到那些成就偉業的人和世間上的賢聖,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智慧,因爲他們處事不驚,有定力和清淨心。

  《華嚴經》說:“一切惡中,無過是嗔,起一嗔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這百千障礙法門障礙住我們的清淨心和智慧,讓我們處在愚癡的黑暗當中。在《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中說:“嗔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應當要以忍滅嗔。”能忍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一個修行人。

  (3)壞善法

  如果不能忍的話,會壞善法。

  在《法苑珠琳》當中說:“嗔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嗔心生起之後,你再想持戒、布施、修禅定,那是不可能的。

  在《佛遺教經》當中說:“嗔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嗔心就像猛火一樣,我們應該防護,不讓嗔心生起,功德也不讓丟失。

  在《大智度論》當中說:“當觀嗔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嗔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觀罪福,不知利害,不自憶念,當墮惡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暴躁、嗔恨心很重的人應該好好地去忏悔,要知道我們這個嗔心生起來之後,一切的善法都不會去造作了。

  (4)不能自利、不能利他

  在《佛遺教經》當中說:“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自妨道”就是自己得不到利益,“失功德利”就是沒有辦法去利他,自利利他都不存在了。

  (二)修忍辱的功德

  嗔恚的過失大,忍辱的功德就大,它都是對等的。很多經論都有修忍辱波羅蜜的利益敘述,我們選擇有代表性的跟大家分享。

  在《正法念處經》當中說:“能忍之人,則具第一善心。能舍嗔恚,即爲衆人所愛,衆人樂見,人所信受,顔色清淨,其心寂靜,心不躁動,善淨深心,離身口過,離心熱惱,離惡道畏,離惡名稱,離于憂惱,離怨家畏,離于惡人惡口罵詈,離于悔畏,離于惡聲畏,離無利畏,離于苦畏,離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稱普聞,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佛在經典上經常說“善男子,善女人”,此處指的是:“能忍之人,則具第一善心。”具足第一善心了,肯定就是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了。所以我們修忍辱成就第一善心,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爲,修忍辱就是要修掉自己的嗔恨心。我們脾氣變了,禀性改變了,周圍的人都願意跟我們接觸。

  在《佛遺教經》當中說:“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我們見到很多修苦行的人,或者見到持戒的人都很贊歎。但是佛講能夠忍、修忍辱波羅蜜就勝過于持戒、修苦行。“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這“大人”就是菩薩,他的智慧大、願力大。

  在《大寶積經》卷七十八〈富樓那會·具善根品〉中說:“忍辱爲十力之本,諸佛神通之原,無礙智大悲皆以忍爲本,四谛、念、正勤、根、力、覺、道分皆以忍爲本。”忍是一切法的根本,我們的無礙大智大悲也是以忍爲根本的,因爲在修行時要有所忍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一個出家人要放棄很多世間的享受,這個放棄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忍的過程。

  在《法集經》卷叁當中,說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有五種功德力:

  (1)“能忍所打”,這是菩薩“如響平等智力”。就是雖然被別人捶打,而能夠忍受不加報。如響,就是我們在山谷當中,從一處發出的聲音來,然後四面八方都給你一個回音,這叫“如響平等智力”。

  (2)“能忍所惱謂菩薩以得“鏡像平等智力”。”雖被人惱害,而能忍受不加報。就是別人讓我們煩惱,我們不去報複別人。一個人懷恨在心,最痛苦的是他自己。

  (3)“能忍所嗔謂菩薩以得“如幻平等智力””。雖被人嗔呵而能忍受不加報也。如幻,就是如變幻而不實。

  (4)“八法不動謂菩薩以得“清淨平等智力””。這八法就是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般我們凡夫都會被八風吹動,當然凡夫跟凡夫也不一樣,每個人動的程度也不一樣,但如果真如如不動,那就不是一般的人了。

  (5)“煩惱不染謂菩薩以得“世法清淨平等智力””。我們不被一切煩惱所染,貪、嗔、癡、慢、疑、身、邊、邪、見、戒這些煩惱都不侵害我們。

  在《大智度論》卷叁十當中說:“忍爲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諸惡,能于衆中現奇特事。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忍爲大铠,衆兵不加。忍爲良藥,能除惡毒。忍爲善勝,于生死險道安穩無患。忍爲大藏,施貧苦人無極大寶。忍爲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是忍辱波羅蜜,通過忍辱這條大船,我們就能夠渡過生死大河,能到涅槃彼岸,得到究竟圓滿的快樂。

  二、什麼是忍辱波羅蜜

  (一)忍辱釋名

  音譯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譯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羅蜜之一,十波羅蜜之一。即令心安穩,堪忍外在之侮辱、惱害等,亦即凡加諸身心之苦惱、苦痛,皆堪忍之,一切的境界我們都忍耐住。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中說:“忍辱含不忿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等叁種行相。”

  (二)忍辱和忍辱波羅蜜的區別

  聲聞、緣覺二乘與菩薩雖皆行忍,其意大別,《優婆塞戒經》卷七<羼提波羅蜜品>謂:“二乘所行之忍辱,唯爲忍辱,非波羅蜜,菩薩所行之忍辱則特稱忍辱波羅蜜。”二乘人所行持的忍辱只是忍辱,並不是波羅蜜,他不是種的究竟圓滿的因,得到的果也不是究竟圓滿的果,如是因如是果。菩薩所行持的忍辱波羅蜜是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涅槃彼岸的,所以稱爲忍辱波羅蜜。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六<安忍波羅蜜多品>亦謂:“行觀一切皆空之安忍,稱爲安忍波羅蜜,除外則爲安忍;又存有自他或善惡分別之安忍僅爲安忍,無此等分別則稱安忍波羅蜜。”你得了悟諸法空相,了悟緣起性空的道理,這樣才能稱爲安忍波羅蜜,除此之外只能稱爲是安忍。

  忍和忍辱波羅蜜是有區別的。忍是有層次、有境界的,一般人的這種忍,懷恨在心的忍,那跟菩薩的忍不一樣。像印光大師寫的開示當中說“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個“忍”,“忍人所不能忍”的這個“忍”就是忍辱波羅

  蜜。

  (叁)忍辱之相

  持戒的人不能不照顧自己的外相。佛教有一句話:“大象不走兔徑,大悟不拘小節”,一只大象絕對不會走兔子走的路,一個大智大慧的人不會拘束于小節的。但是在戒律中,我們應該具足這種戒相、戒體、戒法、戒行——要有持戒之行相,給世間人一個表率。

  《法句經》當中說:“于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古聖常法就是以忍來止怨,你的相狀得讓人看出來你是已經忍耐住了。

  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有人來罵佛,佛默而不動,等他罵夠之後,佛說:“你家裏有沒有親戚朋友啊

  ”他說:“有啊。”佛說:“如果當朋友來給你送禮時,你不要的話,朋友怎麼辦呢

  ”他說:“朋友會把禮物再拿回去。”佛說:“同樣的道理,剛才你在辱罵我的時候,我不受,你就把剛才的話全盤托回家去了。”這種如如不動的相狀就是忍辱相,所以一定要柔和。

  相傳寒山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爲普賢菩薩的化身。有一次,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寒山說出幾種別人來激怒我們的方式,我們應怎樣去對待,這樣的一個心態就是忍辱之相。所以修忍辱要有忍辱之相,大家要按照寒山、拾得的方法去實踐。

  彌勒菩薩的化身說:“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這樣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也是我們所追求的。

  永嘉大師說:“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讪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也就是說任由他怎麼去做。後面的這兩句是佛在經典上所說的,就是說別人在誹謗我們時,猶如逆風揚塵,逆著風投土,最後土還是要落在自己身上去的;仰天涕唾,仰起臉來向天上吐口水,你不管吐多高,最後口水還…

《忍辱是快樂的源泉(然教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忍辱化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