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落在自己臉上。
叁、忍的種類
忍,在經典當中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有說叁忍、九忍、十忍、叁十二忍、五忍。
(一)叁忍:《解深密經》卷四〈地波羅蜜多品〉說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叁種。
(二)九忍:《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忍品〉謂忍有自性忍、一切忍、難行忍、一切門忍、善士忍、一切種忍、遂求忍、此世他世樂忍、清淨忍九種。
(叁)十忍:《寶雲經》卷一說菩薩有十忍,即內忍、外忍、法忍、隨佛教忍、無方所忍、修處處忍、非所爲忍、不逼惱忍、非心忍、誓願忍。
新譯《華嚴經》卷五十八〈離世間品〉亦謂菩薩有十種清淨忍,文雲(大正10•305a),所謂:
安受訾辱清淨忍護諸衆生故,安受刀杖清淨忍善護自他故,
不生恚害清淨忍其心不動故,不責卑賤清淨忍爲上能寬故,
有歸鹹救清淨忍舍自身命故,遠離我慢清淨忍不輕未學故,
殘毀不嗔清淨忍觀察如幻故,有犯無報清淨忍不見自他故,
不隨煩惱清淨忍離諸境界故,隨順菩薩真實智知一切法無生清淨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
(四)叁十二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六〈安忍波羅蜜多品〉亦列舉無貪、不害、無熱惱等叁十二種安忍。“複次慈氏略說菩薩安忍叁十二種。所謂無貪是安忍、不害是安忍、無熱惱是安忍、無嗔是安忍、無恨是安忍、無忿是安忍、無诤論是安忍、不染欲境是安忍、能護自他是安忍、順菩提心是安忍、無分別心是安忍、不著生死是安忍、順業果是安忍、身清淨是安忍、口意清淨是安忍、堅固不退是安忍、言說自在是安忍、無遍計是安忍、自覺聖智是安忍、將護彼意是安忍、修四梵行不隨禅生是安忍、于人天樂得自在是安忍、相好圓滿是安忍、梵音深妙是安忍、滅除諸惡是安忍、遠離悭垢是安忍、除斷嫉妒是安忍、舍諸怨賊是安忍、近菩提分是安忍、離諸不善是安忍、樂處寂靜是安忍、獲諸佛法是安忍。”
(五)五忍
(1)生忍:惡緣逆境出現時,人們沒有辦法逃避,沒有一點招架之功,百般無奈只好把它忍耐下去,這種忍耐是在外力壓迫下做出的選擇,“忍”字心上一把刀,因此叫生忍。
(2)力忍:惡緣逆境出現時,不跟它正面發生沖突,而是借助各種方便法門,用最大的力量,退一步、讓叁分,把它壓一下。例如:逆境加身時,可一心稱念佛號,借佛號的力量把嗔恚心壓下去。修行不到一定層次,不能放松警惕,防止嗔心東山再起,這是力忍。
(3)緣忍:惡緣逆境加身之時,我們應用智慧來觀照,即運用十二因緣觀照,“我爲什麼無故挨打受罵,其中必定有種種原因,必是前生惡緣成熟”,如果作受報想、作還債想,這樣就是再大的逆境也不生嗔恨心,而心甘情願去面對,因此叫緣忍。
(4)觀忍:也叫空忍。惡緣逆境加身之時,行者以空觀智慧來觀察四大體空,了知身心無我可得,既然連我也沒有,哪裏還有什麼我被打挨罵的逆境呢
亦即能空的我相與所空的逆境二者完全是空的,如此觀照,嗔恨心自然不會發生了,因此稱觀忍,這是體悟叁輪體空的一個認知。
(5)慈忍:惡緣逆境加身之時,菩薩行者不但不生嗔恚心,反而生大慈悲心,對加害者哀憐愍念,認爲這人愚癡可憐,將來必受果報。“我應該用佛法方便教化他,讓他覺醒,改過自新,重新做人”,因此叫慈忍,這是最高境界的以德報怨。
四、修忍應該有的觀想和心態
怎樣才能夠做好忍辱呢
我們應該具備一些很好的觀想或者心態。
佛在《遺教經》中說:“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據《菩薩善戒經》卷五載,忍,安忍之義,即菩薩爲化度一切衆生,而修下列五種想,以安忍衆生加于其身之種種惡事,即:
(一)衆生想。菩薩若被他人打罵,即觀宿世輪回時,一切衆生皆爲父母、師長,當生恭敬,故滅除怨憎想而生親友想,由修此慈忍以成就衆生。
(二)法想。菩薩修慈忍時,谛觀世間一切諸法,皆爲法界真實之理,而無取舍、嗔喜、一視平等,故滅除衆生想而成就法想。
(叁)無常想。菩薩思維一切衆生及萬物,皆爲無常,言語性空,刹那不住,故破于常想而成就忍心。
(四)苦想。菩薩觀察衆生皆有生死之苦,故雖遭其毀辱,亦當救之,菩薩由修此忍而斷諸苦惱,成就無上道。
(五)無我、我所想。我,即主宰之義;我所,即五陰之身。菩薩以智慧觀察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乃了知“我、我所”俱不可得,本來我就不存在,被汙辱的、被輕損的又是誰呢
在《攝論》當中,也有五種觀想,去除我們的嗔恚心:
(一)觀一切衆生無始已來于我有恩,雖然他現在罵我,但他生生世世以來對我有恩。
(二)觀一切衆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
何人被損
也是一種空觀。
(叁)觀唯法無衆生,有何能損及所損
這是觀法空。
(四)觀一切衆生皆自受苦,雲何複欲加之以苦
我們之所以受謾罵、受苦,是因爲我們有生——是自己造作了能生的因而來的,我們有這個身體,才有了苦。
(五)觀一切衆生皆是我子,雲何于中欲生損害。當別人在罵你時,你也把別人想成這都是我的孩子,那麼你就能忍住了。
五、忍辱成就其他五度
《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于忍”,無忍辱則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
修忍辱能幫助我們入定,是入定的前方便。不能修忍辱絕不會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有大智慧絕對就能忍得住,所以忍辱能成就其它的五度。
“能忍最勝寂滅法”,忍清淨寂滅,把心安住在清淨寂滅就成功了。學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來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處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現前不能說好與不好,如被魔降伏即當失敗,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現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嚴經》五十一種陰魔,唯一的克伏辦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淨心。
你不能修忍辱,其它五度做不好。你在修布施時,如果不能修忍辱的話,很容易産生煩惱;你幫助了別人、給予了別人,別人並不一定有一個很好的回饋,如果不能忍辱的話,你的布施波羅蜜就做不成、不圓滿。
持戒也是這樣。當你持戒時,別人惱害你或來引誘你犯戒,或是種種造作時,你不能忍辱很容易就犯戒,也不容易成就持戒波羅蜜。
如果不能夠忍辱,你在道業上根本就不可能精進。
六、釋迦牟尼佛忍了一生,我們也應該如是忍
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做了忍辱的好榜樣,就算成佛了也在不斷地忍辱。比如:釋迦牟尼佛放棄了苦行,到尼連禅河沐浴,體會到了中道的道理,這時喬陳如等五個人不理解他,有一些非議,他是要忍辱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外道就派了妓女去汙蔑他,弄一個盆子把肚子鼓起來,說“釋迦牟尼這個孩子是你的”,釋迦牟尼佛默而不對,天帝都看不過去了,變了一個耗子把妓女腰裏的帶子咬斷了,盆露出來。這些忍辱故事有很多,而且釋迦牟尼佛確實就是生生世世在修忍辱。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就是在修忍辱當中度過的,我們也應該效法釋迦牟尼佛來成就忍辱,通過忍辱這條大船到達生死的彼岸。今天因爲時間關系,我們就講到這裏,阿彌陀佛。
《忍辱是快樂的源泉(然教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