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忍辱是快乐的源泉(然教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是落在自己脸上。

  三、忍的种类

  忍,在经典当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说三忍、九忍、十忍、三十二忍、五忍。

  (一)三忍:《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说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

  (二)九忍:《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谓忍有自性忍、一切忍、难行忍、一切门忍、善士忍、一切种忍、遂求忍、此世他世乐忍、清净忍九种。

  (三)十忍:《宝云经》卷一说菩萨有十忍,即内忍、外忍、法忍、随佛教忍、无方所忍、修处处忍、非所为忍、不逼恼忍、非心忍、誓愿忍。

  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亦谓菩萨有十种清净忍,文云(大正10•305a),所谓:

  安受訾辱清净忍护诸众生故,安受刀杖清净忍善护自他故,

  不生恚害清净忍其心不动故,不责卑贱清净忍为上能宽故,

  有归咸救清净忍舍自身命故,远离我慢清净忍不轻未学故,

  残毁不嗔清净忍观察如幻故,有犯无报清净忍不见自他故,

  不随烦恼清净忍离诸境界故,随顺菩萨真实智知一切法无生清净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

  (四)三十二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安忍波罗蜜多品〉亦列举无贪、不害、无热恼等三十二种安忍。“复次慈氏略说菩萨安忍三十二种。所谓无贪是安忍、不害是安忍、无热恼是安忍、无嗔是安忍、无恨是安忍、无忿是安忍、无诤论是安忍、不染欲境是安忍、能护自他是安忍、顺菩提心是安忍、无分别心是安忍、不着生死是安忍、顺业果是安忍、身清净是安忍、口意清净是安忍、坚固不退是安忍、言说自在是安忍、无遍计是安忍、自觉圣智是安忍、将护彼意是安忍、修四梵行不随禅生是安忍、于人天乐得自在是安忍、相好圆满是安忍、梵音深妙是安忍、灭除诸恶是安忍、远离悭垢是安忍、除断嫉妒是安忍、舍诸怨贼是安忍、近菩提分是安忍、离诸不善是安忍、乐处寂静是安忍、获诸佛法是安忍。”

  (五)五忍

  (1)生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人们没有办法逃避,没有一点招架之功,百般无奈只好把它忍耐下去,这种忍耐是在外力压迫下做出的选择,“忍”字心上一把刀,因此叫生忍。

  (2)力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不跟它正面发生冲突,而是借助各种方便法门,用最大的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一下。例如:逆境加身时,可一心称念佛号,借佛号的力量把嗔恚心压下去。修行不到一定层次,不能放松警惕,防止嗔心东山再起,这是力忍。

  (3)缘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我们应用智慧来观照,即运用十二因缘观照,“我为什么无故挨打受骂,其中必定有种种原因,必是前生恶缘成熟”,如果作受报想、作还债想,这样就是再大的逆境也不生嗔恨心,而心甘情愿去面对,因此叫缘忍。

  (4)观忍:也叫空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行者以空观智慧来观察四大体空,了知身心无我可得,既然连我也没有,哪里还有什么我被打挨骂的逆境呢

  亦即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逆境二者完全是空的,如此观照,嗔恨心自然不会发生了,因此称观忍,这是体悟三轮体空的一个认知。

  (5)慈忍:恶缘逆境加身之时,菩萨行者不但不生嗔恚心,反而生大慈悲心,对加害者哀怜愍念,认为这人愚痴可怜,将来必受果报。“我应该用佛法方便教化他,让他觉醒,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因此叫慈忍,这是最高境界的以德报怨。

  四、修忍应该有的观想和心态

  怎样才能够做好忍辱呢

  我们应该具备一些很好的观想或者心态。

  佛在《遗教经》中说:“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据《菩萨善戒经》卷五载,忍,安忍之义,即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修下列五种想,以安忍众生加于其身之种种恶事,即:

  (一)众生想。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轮回时,一切众生皆为父母、师长,当生恭敬,故灭除怨憎想而生亲友想,由修此慈忍以成就众生。

  (二)法想。菩萨修慈忍时,谛观世间一切诸法,皆为法界真实之理,而无取舍、嗔喜、一视平等,故灭除众生想而成就法想。

  (三)无常想。菩萨思维一切众生及万物,皆为无常,言语性空,刹那不住,故破于常想而成就忍心。

  (四)苦想。菩萨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故虽遭其毁辱,亦当救之,菩萨由修此忍而断诸苦恼,成就无上道。

  (五)无我、我所想。我,即主宰之义;我所,即五阴之身。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乃了知“我、我所”俱不可得,本来我就不存在,被污辱的、被轻损的又是谁呢

  

  在《摄论》当中,也有五种观想,去除我们的嗔恚心: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虽然他现在骂我,但他生生世世以来对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

  何人被损

  也是一种空观。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这是观法空。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我们之所以受谩骂、受苦,是因为我们有生——是自己造作了能生的因而来的,我们有这个身体,才有了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当别人在骂你时,你也把别人想成这都是我的孩子,那么你就能忍住了。

  五、忍辱成就其他五度

  《金刚经》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

  修忍辱能帮助我们入定,是入定的前方便。不能修忍辱绝不会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有大智慧绝对就能忍得住,所以忍辱能成就其它的五度。

  “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你不能修忍辱,其它五度做不好。你在修布施时,如果不能修忍辱的话,很容易产生烦恼;你帮助了别人、给予了别人,别人并不一定有一个很好的回馈,如果不能忍辱的话,你的布施波罗蜜就做不成、不圆满。

  持戒也是这样。当你持戒时,别人恼害你或来引诱你犯戒,或是种种造作时,你不能忍辱很容易就犯戒,也不容易成就持戒波罗蜜。

  如果不能够忍辱,你在道业上根本就不可能精进。

  六、释迦牟尼佛忍了一生,我们也应该如是忍

  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做了忍辱的好榜样,就算成佛了也在不断地忍辱。比如:释迦牟尼佛放弃了苦行,到尼连禅河沐浴,体会到了中道的道理,这时乔陈如等五个人不理解他,有一些非议,他是要忍辱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外道就派了妓女去污蔑他,弄一个盆子把肚子鼓起来,说“释迦牟尼这个孩子是你的”,释迦牟尼佛默而不对,天帝都看不过去了,变了一个耗子把妓女腰里的带子咬断了,盆露出来。这些忍辱故事有很多,而且释迦牟尼佛确实就是生生世世在修忍辱。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就是在修忍辱当中度过的,我们也应该效法释迦牟尼佛来成就忍辱,通过忍辱这条大船到达生死的彼岸。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忍辱是快乐的源泉(然教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忍辱化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