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勿嗔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勿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摘自《佛遺教經》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