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這才是比較正確的做法和應有的態度。
△ 佛陀的兒子羅睺羅,十幾歲時隨佛陀出家,很調皮,常喜歡說謊作弄別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團中無人敢加以糾正,以致日久漸生不良習氣。佛知道後決心加以教訓。有一天佛命羅睺羅端大盆水洗佛的雙足,洗後就問他說:“這些水可以喝嗎?”“不,不能喝。”佛說:“這盆水一旦變髒後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丟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常常說謊,以後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嗎?”羅睺羅聽後立刻覺得慚愧。佛命他將水倒掉,再問他:“這個盆叫什麼盆?”兒答:“這是洗足盆。”佛問他:“這個盆可以用來盛水洗米洗菜嗎?”“沒有人會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說:“對。一個人如果心不清淨,言而無信,則永遠不會受人敬重。自甘作賤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腳下成爲低賤的用具,永遠不能被人所重視。你如果不改錯誤的言行,就如同這盆。”佛陀說後又用腳將該盆踢到遠處,問羅睺羅:“我現在踢掉這個盆,你覺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爲它只是一個粗盆。”佛陀說:“對。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不學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別人也就不會刻意去愛惜他。”佛指著被踢翻而覆蓋著的盆子對羅睺羅說:“現在覆蓋的盆子能裝下水嗎?”“不行。”佛陀說:“你現在正如這個盆,心口均不清淨,屢說妄語,顛倒是非,指空爲有,指有爲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愛。”羅睺羅受到佛陀一連串的教訓後,異常羞愧,隨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後決心痛改前非。後來佛陀贊歎羅睺羅乃“密行無礙第一”。
△ 香港一位小姐很小就因爲家庭的關系而信了一個宗教,然而長大後對于很多的世事及人生的遭遇,都由于無法應用自己信仰的教義加以圓滿的解釋而常常心生疑問,始終無法釋懷。有一次在無意中聽到一位佛教法師的演講,這位法師對于因果的道理闡述得非常精辟透徹,使她覺得心生歡喜,十分折服,後來也就毅然改信佛教,成爲佛的叁寶弟子。沒想到改變信仰後不久,她的眼睛竟發生了毛病,雖然不斷地到處求醫,後來竟不幸日益惡化,終于完全變成盲目。許多過去的教友聽到這個消息後都紛紛前往探望,而且在有意和無意中強烈地暗示她,這是背叛宗教信仰後教主給她的懲罰,因此大家都幾乎異口同聲地希望她趕快悔悟,放棄佛教早日恢複對原來宗教的信仰。然而這位小姐卻冷靜而堅決地告訴這些教友:“我的眼睛雖然已經變盲,然而我的心卻不盲,我的雙眼會變盲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原因與我信仰什麼宗教並沒有什麼關系,因此我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再盲目地相信宗教。我認爲相信佛教是令人心安理得的,我不僅不會放棄佛教,將來更希望能進步加以深入研究,以便獲得解脫和心靈的充實。”
△ 有一次一個外道對佛陀大聲辱罵,非常無禮,然而佛陀均始終保持沈默,不加反駁。事後一位弟子就忍不住問佛陀,剛才有人罵您,您爲什麼都相應不理,不回一句話呢?佛這時反問弟子說:“如果有人送禮給你,而你不願接受,那麼這些禮物要怎樣處理呢?”弟子說:“這時送禮的人就會把禮物帶回去。”佛說:“對。如果有人罵你,你保持靜默,不加反駁,那麼這些罵人的話無疑的就由罵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時候沈默乃是最好的抗議。”又有一次佛與弟子走到市場看到一個賣魚的攤位,佛就命阿難將魚下面的墊草拿起來,並要他聞聞是什麼味道。阿難說:“這個聞起來好腥臭。”他們後來又走到一家檀香的袋子,並且要他聞聞看是什麼味道。阿難聞後就說:“這個聞起來好香哦。”這時佛就向衆弟子說:“一個物品如果與魚接觸便會有腥臭,如果與檀香接觸便會有香味,雖然這些接觸爲時很短,然而卻會立即産生完全不同的味道。人在選朋友的時候也一樣,近朱者赤,近墨則黑。一旦與惡人相處,立即便會受到惡的感染;反之,與善知識相處,也會立即受到善德的薰陶,因此一個人在交友方面實在不能不慎重呀!”
△ 有一次一個婆羅門(印度社會中階級最高的祭司僧侶)問佛陀說:“人一生下來便屬于不同的階級,可見衆生並不平等,可是您一再強調衆生平等,那麼這種矛盾的現象,您如何自圓其說呢?”佛隨即回答說:“你雖然是貴族,比社會上其他的人似乎更爲幸運,不過我想請問你,你是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一點因果的報應?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一點定業?如果你做了好事或壞事,將來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樣,都要接受報應?你的肉體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樣常常會有病痛?將來是否一樣會死?你一旦造了業,會不會因爲你是貴族就可以受到上天特別地赦免而消除?”這位婆羅門聽了佛陀的開示後異常佩服,就向佛陀頂禮答謝,並且皈依了佛教。
△ 有一次一位弟子問佛陀:“請問世尊,您一生中所有的教化能否用一句話來加以概括說明?”佛說:“可以,我所有的教化可以用一句話,“一切都不可執著”來說明。”所謂執著即愚癡,無理的固執自己的見解或習性,使自己無法變通,無法客觀和虛心,以便接受各種善知識,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自然界中有些動物非某種食物不吃,例如蠶非桑葉不吃,貓熊非箭竹不吃,無尾熊非某一種油加裏的葉子不吃,結果嚴重地影響了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因此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就說了一句非常令人深省的話:“一切衆生皆有如來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正果。”由此可知妄想(對未來的想象)及執著(對過去的想念)是妨礙。此外金剛經上亦一再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個人如果要有效地破除各種成見,分別心、人我心、衆生心、壽者心,不動辄認爲你是外道我是正信,這個有用,那個沒有用,一切唯我獨尊,我的最好……那麼最好的方式便是充實智慧,因爲智慧乃是消除執著與業障的最佳利器。正如點燈便可以驅除千年的黑暗,業力一如稻草垃圾,只要點一把火即可將之燃燒淨盡,是同樣的道理。
△ 什麼是智慧?名作家林清玄曾將它做一個很好的說明,他說智慧依字面的涵意是:正如“日”照大地,産生光明,使人“知”道世間一的真象、真谛、真理、是非、善惡、正邪、真假、美醜、性質和分野,使人的“心”對于各種“非”禮“非”我“非”善“非”德的事務能加“叁”思,並能斷然加以勸止,不再繼續沈迷,而能回頭是岸棄邪歸正。此外還能深切地了解世間最重要的道理:①一切無常,②人身難得,③因果循環,④輪回痛苦。且能夠以戒爲師,時時刻刻注意身、口、意的修持,不斷精進,如此終必獲得無上的智慧。
△ 佛陀認爲世間各種的知識學問均爲“有漏學”,而佛法乃是“無漏學”,因爲前者的知識,如物理、化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科學或社會人文的研究,雖然林林總總,內容很豐富,然而卻非全然有益于人類或衆生。因爲它們一方面在造福人類,而另一方面也在爲害人類或誤導人生(雖然爲害或誤導的程度並不彼此相同)。然而佛法或佛教的知識卻是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證的知識,與世間的知識大多由外在現象所歸納而得的結果不大相同。佛法強調慈悲、利他、淨心、因果、無常、萬法唯心造……使人獲得真正的解脫和喜悅,因此是世人最值得開發、運用的智慧寶藏。
△ 佛陀曾經對弟子開示: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應該以慈悲心和感恩心來加以孝順,使父母感到快樂和安慰。因爲父母生我、育我,費盡無數的心血,是我們這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因此必須認真報答父母的恩惠,千萬不可忤逆父母,否則便是罪大惡極。……我回憶過去世時,曾經做過天帝、國王乃至現在成佛,我所以有這種福報,實在都是過去無數前世中誠心孝順父母的功德所累積得來的。因此你們要記住——孝順是做人最大的美德。百善孝爲先,其道理也在此。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其罪過也最大,佛教中最嚴重的所謂五罪第一個便是殺父母,犯五逆罪的人死後必然要下地獄。 因此一個人如果不孝,則不管做了其他什麼布施或善事,都往往無法彌補因不孝所造成的罪業。
△ 《六祖壇經》上有一些發人深省的內容,很值得吾人的參考:佛陀說西方淨土世界,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裏。如身犯十大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癡頑)與八大邪事(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者,西方便顯得很遠。人如能先除十惡,即行十萬裏,後除八邪即再行八千裏。每一心念如果都不離開本性,所作所爲也都很公平、正直,則至西方極樂世界便易如彈指,要見阿彌陀佛也在一刹那間。反之,口說修行但心中仍有十惡之心,佛如何能迎你至西方呢?總之,若能了悟心不執著,頓除妄念之法門,則“見西方只在刹那”;如果不領悟這個究竟法門,只想依靠念佛求得往生,則路遙如何得達?因此“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觀音,喜舍名爲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苦口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能處處助人,做有益社會之好事),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由這些開示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萬法唯心造”,“爲善爲惡,成聖成凡,天堂地獄盡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心生慈悲者必登天堂,心生嗔恨者必墮阿修羅,心生貪欲者必墮餓鬼道,心生愚癡者必墮畜生道,心生嗔惡…
《佛教的一些故事及慧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