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人說自己業障太重,必須要回向自己才能夠消除業障· · · 這樣的說法對嗎?

  同修:放生、誦經、念佛後,有人說自己業障太重,必須要回向自己才能夠消除業障,不能替別人回向,父母也不行。因爲別人身上的衆生會找到自己,自己本來業障就很重了,再招別人的衆生,會讓自己吃不消。這樣的說法對嗎?我應該怎麼回向呢?是不是替別人回向,自己就沒有功德了呢?

  

  師:如果我們每一個做這件事情的人都是爲自己,我自己聽到佛法就行了,不管別人,那更多的人都聽不到佛法了;如果每一個人都想著自己得到法益就滿足了,那我們今天就沒有這個殊勝的緣分一起來共同學習佛法了。回向是什麼?就是心量的擴大、心念的展現。這就是回向!就是把我們自己所學到的、所體悟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夠有正知正見,大家都能夠認識佛法,這就叫回向!

  

  我們念回向文,只是回向的一種體現,只是我們的一種希求,希望虛空法界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怎麼樣離苦得樂呢?把正知正見介紹給他,叫離苦得樂。我們回向給一切山神、土地,他們怎麼能夠得到呢?他們也有了正知正見,他們也跟著一起學,他們就得到了。

  

  那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回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如果你沒有一個正知正見,你的功德從哪裏來呢?你沒有功德,你怎麼樣給你的冤親債主回向?冤親債主當然是越回向越多了!因爲你沒有功德,他生煩惱,你錯誤地理解了佛的意思還以爲你有功德,這是錯誤的。

  

  那怎麼樣做呢?把我們心量放大就對了,就有意義了。既然佛告訴我們“諸法無我”了,那如果沒有“你”的話,你回向的時候你的冤親債主怎麼辦呢?他找誰去呀?找不到你了。你有你自己,這個冤親債主才天天不放過你,你執著有你,執著這個身體是你,執著這個環境是你,冤親債主就有機會了。

  

  過去佛門裏面有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個修行人修得非常好,經常入定,功夫到很高深的境界了。有一天,他的壽命到了(因爲他沒有超越輪回,壽命是前一世修來的,這生給定下來的一個定數,又沒有轉變,所以壽命到了),黑白無常來找他要把他帶走。但是來了以後怎麼也找不到他,他這個人好像在人間蒸發了。當差的這些小鬼挺郁悶的:“明明這個人壽命到了,人間怎麼找不到他了?”後來請教了一個高人,高人就告訴他們說:“他是個修行人,修行的境界非常高深,人家入定了。入定了以後,身體沒有了,就看不到他了。”當差的小鬼們就問:“那怎麼辦呢?他壽命到了,我們抓不住他交不了差啊。”那高人就說了:“你們知道嗎?他爲什麼有那麼深的禅定,修行功夫那麼好了,還沒有超脫輪回?還被陰陽的數給束住,被你們給牽住?就是因爲他有一個紫金缽,他對這個缽愛不釋手,很牽腸挂肚。要想找到他,你們就到他住的地方去敲他的缽,一敲就能找到他了。”結果這些辦事的小鬼們就到他住的地方去,果然看到有一個缽在那裏放著,就拿東西“梆梆”一敲。他馬上出定了:“誰動我的東西?”還愛惜這個東西,沒有放下。他一出定,定力失去了,煩亂的心顯現了,這個身體就在了,小鬼們就看到他了,把他拉到陰曹地府去了。

  

  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你有功夫了才能真正地消除業障,你自己沒有放下,自己沒有功夫,這個業障要消除掉,不容易!

  

  你說自己業障很重,那問一句:“你的業障在哪兒呢?拿出來讓大家看看。”你拿不出來。業障是虛幻的!是什麼變的?是煩惱心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心轉過來了,把煩惱轉成菩提了,把嗔恨轉成慈悲了,把貪愛轉成智慧了,把愚癡全部給化解了,這個時候業障就沒有了,心裏面充滿了智慧。那業障從哪裏來呢?業障和菩提是一體的兩面——煩惱了,業障就現前了;覺悟了,菩提就現前。

  

  所謂的“忏悔業障”,是通過你種種的修法,通過你不斷地努力,你覺悟了,提升了。你提升一步,業障就減弱一步;你提升兩步,業障就消除兩步;你完全提升成佛了,你業障就完全沒有了,是這個道理。不在于你去回向,而是在于你真正用功。怎麼樣用功呢?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是“量大福大”,心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你這個回向才能真的管用。所以說佛菩薩的教導,我們一定要明了。那別人的說法對不對呢?我們就知道了。

  

  那大家以後怎麼回向呢?把自己的功德全不要了,全回向給一切的衆生,全回向給累世的父母、師長、一切衆生。那自己還有沒有了?沒有了。沒有了怎麼辦呢?你成佛了!那才是真正的殊勝。佛告訴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什麼意思呢?你有“我”,不行;沒有“我”,你才能成菩薩。所以,回向給一切衆生是正確的,回向給別人才是真正地照顧自己、幫助自己。

  

  佛法是講理的,把這個道理講通了,我們就心情舒暢了。所以,這就是功德,這就是回向,不要把回向想得那麼神秘,那麼的高不可攀,讓大家搞不清楚。一定要知道,回向是我們的願望。怎麼樣才能達到這個願望?就是我們認真修行,真正有功行,真正把我們的慈悲心發出來了,我們放生就有圓滿的功德,那我們替別人回向這個功德就更大了。

  

  他問:“是不是替別人回向,自己就沒有功德了呢?”不是的,越替別人回向得多,你的功德就越大。你給虛空法界一切衆生都回向,那每一個衆生都有你的功德,你的功德更大了,這是非常殊勝的。所以講“不爲自身求安樂,但爲衆生得離苦”,這是誰的境界呢?菩薩的境界。天天想著“我自己的冤親債主”、“我自己”,這是凡夫啊!是凡夫功德大,還是菩薩功德大呢?我們想想就明白了。

  

  (選自大願講堂“學習佛法,覺悟人生”,2010年11月14日講于北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