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主法規論釋▪P5

  ..續本文上一頁難的,但若具足智慧,明了諸法實相,以智慧攝持修持五度就能圓滿成就佛果。經雲:“五度如盲,智慧如眼”,佛陀也是依靠智慧,圓滿了一切斷證功德。既然依智慧能成佛道,則共同與不共同的事業自然會任運成辦。

  同樣,國君以智慧來治理國家,就能妥善處理舉國上下的大事小情,而且對臣民的來世也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智慧是成辦一切事情的根本近取因,世間人應廣聞博學,使自己具足取舍的智慧。我們更應多聞教法,實修竅訣,顯現出我們本有的無漏智慧。

  廣增智慧唯一門,即是聽聞正法義,

  是故不勤聞法者,忙碌瑣事有何用?

  能增上深廣智慧的唯一途徑就是聽聞正法,並思維法義使其融入自心,所以不精勤聞法,而忙于日常生活瑣事,則此人生將有什麼意義呢?

  古德說:“愚者求財産,智者求智慧”。愚者一生中僅爲財産而忙碌,智者一生中唯于智慧真理而上下求索,行住坐臥都是對智慧的探尋。許多具德上師的弟衆,幾十年常隨師尊聽聞佛法,有些聽聞過兩叁遍大藏經的傳承,其聞思妙慧自然與日俱增而成爲大智者。往昔常啼菩薩爲求智慧波羅密多,七年內未安坐與睡眠。欲求究竟的智慧,只有象古德先賢那樣精進聞法,將法義融入自相續,才能現證最了義的智慧。

  如果沒有聞思的智慧而不知取舍,卻忙于修廟、化緣等無意義的瑣事,只修廟不修心,乃至于死,也未能聞思佛法。比如有些道友來到學院不是先聞法而是先化緣造房子,把房子做得堅實又華麗,待萬緣俱備時,他自己卻被業風吹走了,一個傳承也沒圓滿。這樣的忙碌又有何義?更談不上增長智慧。所以,如今我們得到人生寶,遇到了善知識,應當精勤于生生世世有意義的大事——聽聞正法,切不能因爲無意瑣事而空耗一生!

  法財欲果四圓滿,彼等之源即智慧,

  雖賜增智之善論,不需之人豈非畜?

  圓滿得到世間的財食欲妙,以及出世之勝法果位的根源是智慧,雖然賜予增長智慧的善論卻不希求,這樣的人與畜生又有何異?

  世間所求得的受用財産爲財圓滿;色聲香味觸之五種欲妙爲欲圓滿;使熱惱得到清涼的甘露妙法爲佛法圓滿,求解脫所得到的聲聞、緣覺、菩薩、佛爲果圓滿。這四種圓滿唯一依靠智慧才能得到。圓滿受持佛法,獲得清淨的財産,享受人天福報和欲妙,以及從輪回中獲得解脫都來源于智慧,而智慧存在于具證上師的論著和增長智慧的善疏中。就象本論這些殊勝的竅訣,能賜予你很多智慧,若不希求、生不起信心、棄之不理,束之高閣,就如同薩迦班智達所說:“不察有益和無益,不求智慧不聞法,唯有尋求充腹者,真實一頭無毛豬”。所以,應依止善知識聞思修持聖者的善說,自然能得到圓滿的智慧。

  具慧一個亦能勝,強有勢力怨敵衆,

  猶如光芒璀璨日,振懾一切諸星辰。

  具足殊勝智慧者,即便是一人也能戰勝強有勢力的衆多怨敵,猶如萬丈光芒的太陽出現于虛空中時,能振懾一切星宿之光芒,使之隱而不現。

  太陽亦名千光輪,辭藻學中亦稱之爲一切星宿之主尊,此喻智者一人亦能振懾無智諸衆。因具慧者有各種善巧方便,可以毫無畏懼地戰勝一切怨魔敵衆,並能使彼等信服皈依于自己。如釋迦世尊在圓滿無上正等正覺前,不計其數的魔衆施盡伎倆欲加害擾亂,世尊毫無畏懼,如如不動。又如蓮花生大士在入藏的途中,各種惡魔化爲人形、旁生形、山形等欲奪蓮師之性命,而蓮師毫不費力全都懾服了他們,使彼等發願護持佛法。還有彌勒日巴尊者等都是以悲智攝服了怨敵魔軍。如是具有智慧的人,能調伏一切愚昧無知的衆生,也能以智慧的寶劍斬斷自相續一切煩惱魔敵。

  同樣,世間具有智慧者,既使一人也能敵過強盛的大國,如大唐的文成公主與藏王松贊幹布聯姻,當時有達日、格色格等很多國家強欲聘娶公主,但藏王的大臣擁蔔呷當巴,以智慧和善巧方便爲藏王巧娶了文成公主。此猶如千光日僅一輪亦能振懾空中的一切星辰。

  無智雖具財富等,亦與敵衆共享用,

  雖有勢力成他仆,猶如象爲鐵鈎馴。

  無智慧的人,雖然具足豐富的財物,也會與敵衆共同享用,即使擁有強大的勢力也會變成他人的奴仆,猶如狂象力量雖大,一旦被鐵鈎馴服後,孩童也能役使。

  有些人因往昔些許善業成熟的果報,今生富如多聞天子,但因他不具足取舍善惡的智慧,舍不得上供下施積累資糧,只是貪得無厭地積累,一生處于積財、守財、失財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有些世間人本來擁有大批的錢財和眷屬,但由于沒有智慧,交一些狐朋狗友,行爲放逸,最終財物耗盡時,反淪爲他人的奴仆。就象印度的狂象,雖威猛無比,令人畏懼,若爲人馴服之後誰都可隨意役使。

  若具足智慧,即可將有漏的財富轉變成無漏的福報。如藏地猶如太陽般的伏藏大師蔣揚欽哲汪波,其財富圓滿具足是無人倫比的。但尊者都用于濟貧供僧等有益的善法方面,他雖然具有取之不竭的財富,而圓寂後,弟衆中沒有因財産引起微小的爭論。

  何人若欲成智者,每日當記一偈頌,

  如是不斷漸積累,則智增如上弦月。

  任何一個人,如果想成爲智者,每天應當牢記一首偈頌,這樣不間斷地日積月累,則其智慧就如上弦月一樣能明顯增上。

  如果一個人具有持之以恒的精進及正確的修學方法,必定會成爲智者。《薩迦格言》中雲:“智者知識雖淵博,亦取他人之微德,長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有些修行人自幼背誦講辯經論,到十五六歲就成爲精通五部大論的智者。有些大成就者在攝受弟子時,采取一種同修共學的方法,每日讓大衆在一起聞法、背誦、辯論等,以種種善巧方便促使彼等不斷增上智慧。因爲滴水可以盈器,聚沙能夠成塔。

  同樣,世間學識淵博的人,也是依靠不斷積累而得來的,如科學家愛迪生無有間斷的每天記一句名言、作一篇日記而成爲名揚世界的智者,類似的科學家,文學家也都是通過漸漸積累才有累累的碩果。所以,世間學問和出世智慧都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加上滴水穿石,堅韌不拔的恒心精進修學,才會有成果。

  無精打采不學者,縱過百年無進步,

  若欲獲得智者位,則當刻苦勤奮學。

  無精打采懈怠散亂而不求學問的人,縱使經過百年也沒有進步,如果想獲得智者的學位,則應當刻苦勤奮地學修。

  如果一個人對學法、求法沒有一點興趣,即使修學一百年也如水中泡石,到死時還不會明白修學的目的。如貢唐大師《木水的格言》中所說:“若不求學者,則如水泡石,縱經百年後,性幹不會變”。

  同樣,世間人要想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也是需要多年的刻苦勤奮,“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都說明了智者之位是來自于勤奮。如科學家愛因斯坦,數學家陳景潤等他們無不是從刻苦專研、晝夜勤奮、精研細讀中,博得超群絕類的智慧。

  若不精進無學問,無學問者雖向往,

  榮華富貴亦無果,猶如冬季之樹木。

  如果沒有精進是不可能有學問的,若沒有學問,雖向往榮華富貴也無法得到,如同冬季的枯樹不可能開花結果。

  世間的地位權勢、榮華富貴是由學問得來的,學問是由精進而成就的。如果一點學問也沒有,卻希望得到王位等,就如同向往空中花園一般。從前,有一個乞丐躺在城門的過道上,妄想:國王的頭斷掉,自己做君王。結果,他自己的頭被國王的車乘輾斷了。不造任何福德,不希求學識的人,怎麼可能夢想成真呢?

  如果自己精進求學,其學問與日俱增,則名聲、地位、財富等將不求自得。所謂“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正說明了精進是獲得學問必不可缺的助緣。如果自己以鐵杵磨成針的毅力精進學法,智慧則如上弦月一樣日日增上,雖不希求也自然能得到學位、名譽、權勢、財富等。若不精進希求學問,一切所欲則如冬季枯樹,決不可能呈現枝繁葉茂之景。所以作爲佛子應發起決心,勇猛精進聞思修法。

  若是具有學問者,暫時縱然受衰敗,

  不久享受安樂果,猶如春季之妙樹。

  如果相續中具有學問,縱然暫時受到挫折衰敗,但不久就會享受其智慧所賜的安樂果。猶如春季的妙樹一般,生機盎然結出碩果。

  具有定解和證悟的高僧大德,不爲世間八風所動,縱遇命難也毫不氣餒,就象皓月被羅睺所食一樣,很快就能得以解脫,恢複圓明。如文革期間,本煥老和尚清定上師等前輩大德,雖然被關進監獄,仍然不間斷修持佛法,並以悲心教化有情。他們如雪獅無論如何饑餓也不會食不淨物,在逆境中根本不會造任何惡業,後來依舊東山再起,主持教法,如願地廣度衆生,使各地的佛教如妙樹回春般地再次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使衆生共沾法喜,同享法樂。這裏所說的證悟並非是看到觀音菩薩、見到明點了……而是將不可思議的佛法融入心間,有一定的正見和智慧。這樣的智者猶如純金,任其千錘百煉,其本性也不會改變,即便在逆緣困境中,自利利他之行也不會改變待因緣成熟之時,仍然享受正法之樂。

  自境衆人敬君主,智者他境亦受敬,

  君主自己便可求,較國政重之學問。

  君主只受自己境內衆人的尊敬,而智者在他國異土也會倍受敬愛頂戴等,所以君主應該希求較國政更重的學問。

  一般來說,任何一位君主只會受到自己國內臣民的敬重,或者是畏懼其權位尊他爲上,唯命是從,或者對君主的英明決策,如理執政而心悅誠服,衷心祈願他常久在位。但不同的是智者非但在其本國境內,而且居于異國他鄉也是信受敬重。比如科學家,無論去到哪個國家都會受到衆人的另眼相待,有智慧的大法師無論到那裏,皈依拜見者都是如蜂雲集。上自國王下至貧民百姓,若有了學問自然就會享譽全球,但僅以王位不一定能得到他境衆人的敬重。所以任何人都應該追求比國政…

《君主法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