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

  《二規教言論》淺釋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釋

  序

  《二規教言論》所講述的是如何在賢善人格之基礎上更進一步修持佛法的道理,客觀、公正地說,在能取、所取未消融于法界前,本論都可稱得上是任何一位佛教徒在修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指導聞思修的寶典。若以之對照時下大多數修行人的實際修持狀況,我們就會發現,盡管一些人從學佛之後完全抛開了所謂的世間八法,但同樣也有相當多的形象修行人,整日只知希求名聞利養,反而把佛法大義徹底扔在腦後。能按照本論所說,在佛教教義統領下不違世間合理規則、認真做人、嚴守人規的人,確實已寥若晨星,而違背世與出世之規範的人則越來越多。

  以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爲主的衆多高僧大德都對此論非常看重,他們一再要求所有有緣佛弟子都應精研並實修此論,由此我們即能看出《二規教言論》在當前所具有的積極與重要意義。

  至于此論所宣講的主要內容,則可以論中的一首偈頌概括如下:“正士高尚行爲者,樹根妙慧與穩重,樹莖有愧不放逸,樹枝正直誓堅定,樹葉知恩爲利他,樹花信心發放施,樹果安樂及聲譽,此等缺一不可也。”此頌以大樹爲喻,宣示了正士必須具備的十種人格基礎,以及由此而得到的兩種善果,全文也即圍繞著這些問題展開論述。它將做人所應注意的方方面面,以高度精確性的語言作了歸納宣說,若能將之融會于心,行者定不會違越佛規與世規。

  早在一九九八年,本人就爲部分四衆弟子傳講過這部殊勝論典。如今,不知不覺間,五年的光陰就已從身邊悄悄溜走。這五年當中有太多的變故發生在我們周遭,物是人非的變遷有時真讓人有種如在夢中般的恍惚感。這樣的生存實際,令人不得不感慨佛陀所揭示的生活實相全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它們的一一對應之處。

  鑒于此論的切實性與對當下修行者的指導意義,今年年初,我又將此論宣講一遍。此次講授過程中,有些道友通過錄音磁帶將我的講解整理成講記,而五年前亦有人曾將當時的講授整理成文字本。兩相結合,終于有了現在這本《〈二規教言論〉淺釋》的出爐。在事務衆多、手頭工作非常繁重的情況下,忙裏偷閑,我將此文稿大致校對一遍,發現基本上沒有什麼錯謬之處,故同意將之付梓出版。

  總而言之,希望一切願用生命體證佛法的修行者,都能用心體會麥彭仁波切于此論中流露出的不共智慧與切切悲心,並能將二規精華落實到自己的實際操持中來,如此方能在種種規矩之中徹見自由的本來面目。另外,本人也從內心至誠祈禱叁根本:願所有見聞觸到此法本的同道,不論是今世抑或下一代的有緣衆們,都能在其心相續中自然生起穩重、智慧等善妙功德,並進而圓滿二利、終證菩提!

  索達吉

  《二規教言論》淺釋 目錄

  一、總論 9

  二、智慧 40

  叁、穩重 64

  四、有愧 72

  五、不放逸 88

  六、正直 119

  七、誓言堅定 126

  八、知恩圖報 136

  九、利他 141

  十、信心 146

  十一、布施 154

  十二、得果 160

  《二規教言論》淺釋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釋

  一、總論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此論名爲《二規教言論——集聚天德之寶》。“二規”也即佛規與世規,藏文本中原來並無“二”字,只名《規矩教言論》,但基于此論所宣講者乃爲佛規與世規,故我按其實際意義將之譯爲《二規教言論》。

  “教言”,即教誡之言語;“論”爲通稱,凡是具有改造(自相續之煩惱)與救護(衆生)之能力的文章、論著等都可稱之爲論,總起來說即指宣說世與出世法的一種教言。所謂“集聚”,是收集聚合之義;“天”指諸佛菩薩或高僧大德的加持;“德”指人天福報;“天德”合稱既可指出世間與世間的一切功德,又可指諸佛、護法神及天人的加持;“寶”指如意寶,意謂此論如同如意寶一樣,只要精進聞思修行,即可獲得世與出世之一切福德,並終得諸佛之加持而證悟成就。如果不能精通、圓融世間與出世間法,則無法如理修持,亦不能得到加持而最終證果。故對如意寶般之本論,應精勤祈禱與學修,這樣一來,不僅今生能得利益,而且生生世世都將受益不盡。

  憶念何者能開啓,二規智慧寶藏門,

  一切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護汝衆。

  憶念何者能幫助我們開啓世間與出世間智慧這扇寶藏大門呢?當然是叁世諸佛殊勝智慧之伏藏者——文殊智慧勇士,因他恒時都在以悲心護持輪回中一切無依無靠之衆生,並經常賜加持予後學者。

  高僧大德或世間一些有能力及威望者,之所以所做之事極易成辦,皆因他們都具有殊勝無比之智慧。而作爲凡夫的我們在處理一些事情時,卻常常無法得心應手,並爲此深覺苦惱,這都是因爲我們缺乏智慧的緣故。爲了自相續中能生起殊勝的智慧,大家應晝夜精勤祈禱大智文殊菩薩賜予加持。如能獲其加持,則不僅自利有望,還能利益天邊無際衆生。

  于此世間應贊處,即謂聖天與世德,

  猶如磁石吸鐵屑,諸君若欲得彼二,

  則于此說善教言,當閱並思其深義,

  思已對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義。

  在此世間中,人人都應贊歎的兩種法,即是聖天與世德。就像磁石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其周圍的鐵屑統統吸附過去一樣,同理,諸位如果想要獲得世與出世間的圓滿功德,就應仔細閱讀本論所宣說的甚深善妙甘露教言,接下來還應如理思維此論含義;認真思考、抉擇之後,本論內容即可融會于心,那時相信大家必會對此論生起殊勝解信。此後即應如理如法地行持其中之義,也就是說應該在此教言的指導下身體力行。

  所謂世德是指世間的一些福報與功德;聖天即謂諸佛菩薩、護法神的加持,或指出世間之功德。具足如是功德者,人人都會生起羨慕之心並加以贊歎。那麼這種功德又是如何生起的呢?作爲修行者,我們只有得到上師叁寶以及護法神的加持,才能將修行境界快速提升上去。假若行者人格不善,則上師本尊及護法都會遠離,其修行亦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說賢良之人格實爲入道之基礎。

  而本論所講述的正是如何打好人格基礎以及如何獲取世與出世之智慧與功德的道理,若真能依言奉行,用不了多久,相信你的心相續就會有所轉變,人格也會越來越善妙,修行亦會節節增上。故大家理應認真聞思並修持此《二規教言論》。

  世間行爲總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現來樂,卑劣之道現來苦。

  雖然人們的行爲千姿百態、各不相同,但總體而言,世間一切行爲還是可大略分爲兩種,即高尚行爲與卑劣行爲。若行操高潔,則今生來世均可享受安樂之果報;若行爲卑劣,則不惟現世中要感受痛苦,來生還得繼續承受痛苦之惡報。

  盡管從本性來說,人人都不欲遭受痛苦,但若行爲不如理如法,安樂又從何而得?故欲求安樂者,必須認真研修此論。

  下品高尚世間規,上品高尚聖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

  則彼始終不通達,殊勝佛規及證悟,

  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

  高尚行爲亦可加以分類:如理行持世間法者爲下品高尚;聖者高僧大德等賢聖之道則爲上品高尚行爲。世法乃爲佛法之根,如果沒有高尚的世間行爲,則此人始終不會通達殊勝佛規之內涵並取得證悟,也即是說他將不可能擁有出世間的高尚行爲與境界。就像沒有樹根,樹幹肯定不會産生一樣,無因又哪裏會有果的誕生。或者就像那些無有福德的人,他們也不會擁有衆多財富,即使稍稍得到一些,也不可能自在享用——要麼被偷竊,要麼家裏發生變故或親友生病,好不容易得到的一點錢財頃刻就被花光用盡。

  此處所謂的世法,並不是指世間中做生意、貪著名利等言行舉止,而是指賢良的人格。如果不具足高尚之世間人格,則此人在佛法上也不會取得殊勝證悟。《格言寶藏論》、《寶鬘論》等論典中都曾強調過人格的重要性,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在《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也說過:“言行恒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故培養賢善的人格對所有修行人來說都極爲重要,否則修法絕難獲致成就。六祖大師亦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首偈頌依然在說明世間賢善人格等善法的不可或缺性。因此說爲求解脫,我們必須首先建構起自己的賢善人格。

  此等士夫之次第,雖無他人作分析,

  然將世間高尚行,分爲上中下叁品。

  行持高尚行爲的次第,雖說沒見到過其他高僧大德對之所做的分析,但麥彭仁波切還是在這裏將世間高尚行爲分爲上中下叁品。

  麥彭仁波切以其殊勝無比之智慧將世間高尚行爲分爲叁種,以此類推,我們也可將學佛者分爲叁種類型:即從見解與行爲上分,學密法者爲上品高尚行爲者;學大乘顯教者爲中品高尚行爲者;學小乘者爲下品高尚行爲者。

  此等世衆愛安樂,恒時唯有求自利,

  除聖者外諸士夫,無有其余之所求。

  世間上的這些衆生,都喜歡追求安樂,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求取個人利益。除了少數聖者以外,其余衆生再無其他可求之事。

  以之對照我們自身的生存實際就會發現,居住在寂靜道場上的修行人,大多都是爲修學佛法而來,很少有爲求安樂而安住于道場上的。但大城市裏的情況就不同了,在那裏你只能見到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只能聽到一片甚囂塵上的討價還價的刺耳之聲,以及從錄音機裏傳出來的各種沸反盈天的音樂。在城市嘈雜喧鬧的環境中,被欲望奴役的人們四處奔走,其目的無非是爲了使生活過得更安樂舒適一些。除此之外,他們再無其他的生活目標。而聖者菩薩們卻不爲自己求安樂,…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