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到滿足。
若認真思維以上所講之理,相信明眼人一定會明白欲求自利圓滿首先應積極利他的道理。
若欲今生或來世,成辦廣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勝方便,此乃諸佛菩薩道。
如果想于今生或來世成辦廣大之自利(最廣大的自利也就是成就佛果),則應精勤利益他人,此爲最殊勝之方便法,亦爲過去無量諸佛菩薩所行持之正道。
以上已將有關利他之內容宣說圓滿。
十、信心
若于具德之叁寶,以及苦集滅道谛,
無欺因果之法則,生起信解謂信心。
如果對于具德叁寶、以及苦集滅道四谛與無欺之因果法則,生起了一定的信解,這就叫具足信心。
《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沒有信心,則一切出世之功德根本就無法獲得。甯瑪巴的修行人所主修的無上大圓滿法,也需要依靠對上師的信心才能證悟;而般若波羅蜜多亦需依信心方能證悟,佛于經中就曾說過:“舍利子,勝義谛唯以信心方能證悟。”要想往生極樂世界,也必須把信心當成必備之資糧。
那麼什麼才叫做信心呢?有些人對信心的定義不太明了,往往將歡喜心與信心等同起來,並且也不會區分貪心與信心的差別。有的人第一次見到某位活佛就歡喜激動得不得了,並以爲這就是信心。但這種歡喜心是否就是真正的信心,還需要慢慢觀察。所謂信心的真實含義,一是指對于具有功德的佛法僧叁寶能生起信解。這叁寶在整個世界中最爲無上,《寶性論》中宣說“寶”有五個特性,諸如叁寶具有不可思議之加持力,是世間最高尚、最珍貴的等等。二是指對苦集滅道這四谛法能生起信解。苦即指叁界輪回之痛苦;集爲痛苦之因——業與煩惱的集積;我們若想滅苦,就必須斷集,而這就需要修持資糧道、加行道等五道,最後才能現前本具之智慧滅谛。叁是指對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說之無欺因果法則生起誠信。具備這些條件,就可謂之信心具足。
所謂四谛若廣說即爲十二緣起;至于因果方面的內容則可多看一些佛經論典,如《百業經》等,這樣自然就會對因果生信。自己有無信心,通過上述定義即可了知。我們大家都應該通過各種方法使自己生起無僞之信心。
信心乃爲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資糧,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諸衰損,信心即爲如意寶,
若具殊勝之正信,則必成就諸所欲。
信心爲佛法之根本,能增長福德資糧;具有福德者,自然就具足高尚之行爲。信心可以遣除一切衰損,信心就是如意寶;如果具有殊勝之正信,則必定成就一切所欲。
信心乃一切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一般,有種子苗芽才能得以生成;有信心則可出生一切善法功德,《寶積經》、《華嚴經》等諸多佛經中都再再宣說一切佛法之根本就是信心。沒有信心,就不會皈依叁寶,也不會希求妙法。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也宣說了信心之分類;《時輪金剛》中亦雲:于諸佛菩薩前千百劫作供養,也不可能即生成就,但若對自己的金剛上師生起信心,就決定能即生成就。如米拉日巴尊者依靠對上師的信心而即生成就;智悲光尊者讀《七寶藏》時,對無垢光尊者生起巨大信心,從而精勤祈禱並終獲成就;智者大師亦因誦《法華經》生信而見“法華一會,偃然未散。”……
若具足信心,福德資糧自然就會增長;具有福德之人,自然具足高尚行爲,故應精勤修法以生發信心。
信心還能遣除一切暫時之衰損,以及以煩惱障與所知障爲主的一切障礙;只要以信心祈禱上師叁寶,則一切違緣皆可消除。信心就如同如意寶一樣,如果具此信心,今生與來世的一切所願就都可以圓滿,暫時之世間利益與究竟之佛果亦均可獲得。
是故欲修學佛法,具備信心就顯得非常重要。信心亦爲七聖財之一,我們若能對上師叁寶生起信心,加持自然就會如大雨般降臨。
佛寶法寶及僧寶,始終無欺皈依境,
彼具無量之勝德,故當恒時起敬信。
佛、法、僧叁寶對我們始終不會有任何欺惑,是最值得信賴的皈依對境;彼等具有無量的殊勝功德,所以應恒時對之生起敬信。
《隨念叁寶經》中廣講了叁寶之功德,略而言之,佛陀如實證悟了法界實相;又以大悲心不舍一切衆生,爲方便接引衆生趨入實相而宣說了無量法門,佛陀之教言即爲無上法寶;依佛陀所宣說之正道如是行持者,即爲僧寶。聖叁寶對我們自始至終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欺惑;今生以及後世,除了叁寶可以作爲我們的皈依境外,其它一切諸天鬼神都不能賜予我們究竟的安樂,當然也就無法作爲我們身心的依靠。叁寶實具無量無邊之殊勝功德,皈依叁寶者,若其福德可以形色衡量的話,則整個虛空也無法盛納得下。所以我們理當恒時對叁寶生起恭敬心與信心,如此一來,一切加持肯定會融入自相續中。
爲了今生、來世不受痛苦,大衆都應對上師叁寶生起敬信。
一切黑業白業果,始終不虛並成熟,
是故凡若自愛者,取舍業果當細致。
一切黑業白業之果,始終不會虛耗並且一定會成熟;是故凡愛惜自身者,均應細致地取舍因果。
黑業即惡業,白業即善業,衆生所造的善業將來會成熟善果,惡業則會成熟惡果。因果始終都不會虛耗,一定會成熟,不論時間多麼久遠,只要因緣具足,其果報就一定會現前。《百業經》雲:“衆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
一切業果于實相中雖不存在,但在顯現上依然會毫無錯亂地存在並發生作用。釋迦牟尼佛爲了表明業果不虛都顯現腳上刺入降香木刺與食用馬麥之報,更何況一般衆生!只要造業,其果必定會成熟;乃至二取執著未消盡之前,一定會感受業報。所以如果真愛惜自己,那就應該審慎思維業果不虛之理並慎重取舍因果,且力求斷一切惡,行一切善。
爲了自己後世不感受惡趣之痛苦,應該發願從現在起縱遇命難,亦絕不造作絲毫惡業!
現今即是業世界,此後乃爲果世界,
故今自由自在時,應播善法之種子。
現今我們所處的世界爲業世界,從此之後,則爲果世界;所以在能自由自在的如今,應努力播下善法之種子。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南瞻部洲爲業力形成的世界,藏族亦有如是說法,即此世界爲業世界,善惡業交雜在一起。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造業,而且業力成熟的時間也長短不一:有的上午造作,下午便會成熟果報;有的今天作,也許幾年之後果報才會現前;也有的今生造業,也許要等到來生或幾世之後才會成熟果報,此中情況就像不同的莊稼其成熟時間亦不相同一樣。
《俱舍論》中將業分爲好幾類,諸如善業、惡業、定業、不定業等。依靠如今所造之善惡業,將來便會感受各自之果報,此即爲受果之世界。比如今生當中,我們若能好好聞思修行、清淨戒律,來世就會轉生到善趣或往生清淨刹土從而感受樂果;反之則會墮入惡趣中感受無量痛苦。所以,在如今我們能自由自在地使用、支配此難得人身時,應該多播下一些善法之種子,這樣將來才不會感受苦果。
了知因果不錯謬之理後,大家便應多做善業,爲後世積累福報資糧。
當觀衆生異苦樂,彼等之因皆爲業,
此乃佛陀之善說,何人不思彼業果?
應當觀察衆生不同的苦樂,彼苦樂之因皆爲各自所造之不同之業;此乃佛陀之殊勝善說,何人不應仔細思維彼等業果之理呢?
我們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現量觀察到衆生的苦樂,諸如旁生常受役使、殺戮之苦,其余各道衆生亦需感受各自相應之痛苦,此等道理通過經論亦可了知。如人道之中,有者今生享受榮華富貴,衣食豐饒、家庭和睦;有者缺衣少食,沿街乞討,受盡奚落;有者雖然財富俱足,但奈何卻總是病苦纏身……總之,衆生各有不同的苦樂榮辱。
又比如道友們的情況亦各不相同:有的對上師很有信心,故修法就沒有太大違緣;有的則對上師信心較弱,且常常生病、內心煩惱不堪……爲什麼衆生所感受的苦樂都不盡相同呢?其原因即是前世所造之業不同的緣故。此道理是釋迦牟尼佛曾于經中爲我們宣說了的,對于一切智智的佛陀所講之善說,佛弟子理當深信不移。業因果之關系非常複雜,非是凡夫或二乘聖者所能完全、徹底通達,唯有一切智智的佛才能徹見業果。具有智慧之人,對于業果之理怎能不善加思維?除去愚者,有智者定會深思業果之理。
我們若未對業果生起誠信,就應該多讀一些宣說業果道理的佛經,如《賢愚經》、《百業經》等,這樣肯能會加深大家對業因果的認識。
若于叁寶及四谛,生起堅定信解心,
嗨呀則彼終獲得,殊勝賢妙之福果。
若對于叁寶以及四谛法等生起堅定的信解心,嗨呀,則彼人終將獲得非常殊勝賢妙的福果。
如果因了知了叁寶的不共功德,從而內心中生起了殊勝信解,知道叁寶爲無欺之皈依處,自己除了叁寶之外再無可依之處;又深知除四谛法等佛法外,再無有值得修學之法,故下定決心今後縱遇命難亦絕不舍棄佛法!一旦生起了如是堅定不移之信心,此人就可謂已獲得了最殊勝之如意寶。嗨呀!這人終將獲得非常殊勝之福果,因一切所願能否如意與可否獲得加持均來源于信心,對上師叁寶的信心愈大,則所得到的加持亦會越大。只要自己有信心,不用說暫時之安樂,即就是最究竟之佛果都可獲得。
人人都希望今生能獲得成就,既如此,那又爲何不挖掘自己心中本具的無比殊勝之信心如意寶呢?故我們一定要以信心精勤祈禱上師叁寶!
以上已將有關信心之內容宣說圓滿。
十一、布施
我今雖多積受用,死時必定留此世,
故當生起施財心,勤修今來圓滿果。
我如今雖然積累了很多資財受用,但死亡之時,這些東西必定會留于此世間;故當生起布施財物之心,勤修今生來世圓滿之果。
此處之受用即指財産。我們于此世間生存,…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