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属于劣者之行为,有智之士当舍弃此劣行。
颠倒饶益损害者,虽名为人实为鬼,
行为不应随顺他,更无何人愿见彼。
颠倒饶益损害者,虽然名义上为人但实则为鬼;众人在行为上不应随顺他,也不会有任何人愿意见到他。
愚笨之劣者,当有人对他作饶益之事时,他本应存有回报之心,但此种人却颠倒认为饶益者可能害怕我,或者想巴结我,于是便不在乎别人所作的饶益,反而会大施淫威,于其作损害;相反,有些人经常损害、侮辱他,他却不报仇,反而对其大加奉承并广作饶益,且对其毕恭毕敬,犹如仆人对主人一般。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他从内心深处害怕这类施虐者吧!虽然从形象上看他像个人样,但其行为却与鬼无别,所以应唤其为鬼。有些愚昧胆小之人对鬼供奉,不但不得利,反受鬼害;但凶恶之人不但从不供奉鬼,而且还经常咒骂鬼,然鬼却对其非常畏惧,不敢作丝毫损害。对于这种如鬼一样的小人之行为,我们不应随顺,亦不应与其交往,本来这种恶劣之人就没有谁愿意见到他。见都不想见,更何况与其来往呢!
我们不应颠倒利害,应随顺正士之行为,知恩且报恩!
一切殊胜直士者,虽受微利报大恩,
若有如是之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
一切具足殊胜功德的直士,即便得到别人很微小的利益、帮助,也必会大加回报;如果具有如是之报恩美德,则一定会具足其余诸殊胜功德。
具有智慧、功德的直士,为人忠厚、品德高尚、知恩报恩,虽然只从他人那里得到过很微小的利益,他们也会以大恩德回报,诚如世人所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格言宝藏论》中亦云:“犹如施一油柑果,法王待彼若王子。”此偈说的是:过去有位国王郊游,其马因受惊而漂游于荒野。正在饥渴难奈之际,一人将自身仅有的两枚油柑果分出一枚让与国王充饥。国王回宫后,对此人大加赏赐,且待他如同王子一般。
有人为报答他人恩德,必要之时,甚至不惜以性命回报,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乏此类直士。如果具有知恩图报的美德,其余诸种殊胜功德,如智慧、稳重等亦必定具足。
知恩报恩者,在世间法中被誉为直士;按出世间的标准衡量,他们亦会获得功德,故我们也应具足这样的美德。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
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任何人若不知恩图报,则彼人无有智慧,亦不会有稳重、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功德。
有智慧者,他们做事不会只顾眼前,一定会为以后及来世考虑。对于不报恩德者而言,任何人以后都不会再对其广行饶益,善知识当然也不会摄受这种忘恩负义者。如是不报恩之行为对自己只有百害而无一利,若是有智者又岂能如此颠倒胡为?稳重者则随顺世与出世之二规,不知报恩实为世出世间共同不耻之行为,如是行为岂是稳重者之所行?具有惭愧者,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必感愧疚;而不报恩者本不知耻,又岂会在意他人之讥讽?知恩报恩为直士之美德,直士恩怨分明,不会混淆不清,不报恩者必定不会具有正直之功德……以此推知,不报恩德之徒当然不会具有其余诸德。
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
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
若有人不仅知恩且报恩,则以上所讲之智慧、稳重、有愧、不放逸等功德此人定会具足,世人也会共称此人已积聚起天与德;护法、天神当然会对他加被保护,如此一来,世间之人天福报以及出世间之圣者功德,他肯定也会圆满具备。仅以此报恩之德行亦能推知,彼人将圆满具备其余之美德。
以上已将有关回报恩德之内容宣说圆满。
九、利他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如若对于他众精勤饶益,此人自己也会渐臻圆满之因,因广大财富与胜妙功德皆从利益他人而生出。
利他之行本为大乘菩萨不共之心行,修学大乘佛法者,尽管已受菩萨戒,但若没有利他之发心与行动,处处都为一己之私利而行,还大言不惭地自诩为大乘行者,这样的“大乘菩萨”恐怕只能是徒具虚名而已。欲成为真正的大乘行者,首先应具利他之发心与行为。如果自己确已发起了菩提心,那就应该精勤不怠地想方设法饶益普天下之众生,使他们都能获得安乐、远离痛苦,这实际上也是使自己达至圆满佛地的唯一正因。释迦牟尼佛往昔于因地时,就如是广利有情、行持六度,结果他自己也因此而终获佛果。法王如意宝亦于《胜利道歌》中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我们大家都应明白,自己今生中所得到的广大财富与胜妙功德,都是因过去曾经利益过他人所致。只有前世做大量的布施、供养,今生才会财富圆满;若前世悭吝贪财拒不布施,今生则决定不会拥有广大财富,此中道理恰如无因不会生果、榨沙不会出油一般。《佛子行三十七颂》亦云:“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由此即可看出利他行为之殊胜处。
虽然很多人都已知道此理,但能把它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的却寥寥无几,这种知行分家的修行态度当然不好。我们务必改掉此种习气、毛病,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大家都应精进行持利他之行。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于高位,但以后必会逐渐趋于衰落,其势就犹如陡山之水下泻一般。
有些人时时刻刻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他们希望得到舒适的房子、丰厚的财产、美味的饮食等等等等的个人妙欲,正因为如是思维,故其所作所为皆从一己之利出发。虽然这些人也会因为前世的因缘福德而暂时积聚起一些名闻利养,甚至位居高层,但因不懂恒长培植福德、利益他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们以后一定会逐渐走向衰败,且其下堕之势就像陡山泻水一般,根本没法加以阻挡。
当年的商纣王等昏君,纵酒贪色,只知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朝政,也不顾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实际,结果他最后竟落得个国破家亡、自杀身死的结局。如今也同样,如若做官不正,贪赃枉法,则好景绝不会持久,终有一日他会锒铛入狱、自食其果。普通凡夫如果也自私自利,日久则人人都会知其本质,并因此而讨厌他,不愿与之往来。就算这些自私自利者出于各种目的而修持佛法,他们也无法圆满所愿,更谈不上获取究竟利益。
故为获得暂时与究竟之利,大家应速速舍去自利之心。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恒时精进利益他人者,最初之时虽卑贱人微如同奴仆,但日后就会逐渐升至高位,犹如苍龙飞腾入空。
如果经常利益他众,那么即便此人地位低下,甚或为他人之奴仆,但因其精进行持善法,其地位一定会越来越高。如古时之舜帝,初时为一农夫,因为对母亲孝养,对他众常能利益,最后终能一统天下。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种人,他们往往从最底层之位渐渐升至具有名声、地位之富商等阶层。所谓从奴隶到将军者,这类人很有可能就是因利他之行而获致高位。
学佛之人虽然对世间八法看得比较淡,对地位高下也不大在意,但地位等世间法与佛法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你占据着一个一呼百应的位置,此时若能好好利用起来,不是可以更好地利益众生吗?若能善加利用名声与地位,自然可以多做一些功德。
精勤利他者,就犹如苍龙腾空而起一样。春天,苍龙从龙宫飞出,它越飞越高直至窜上高空;夏天,它则安住在天空中,行云布雨。传说如果春天站在高山上,通过阳焰水就可以看到苍龙飞腾。
一切欲使自己的修法境界越来越高深者,都应该精勤行持利他之行。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愚者只知贪图自利,他们恒时都在为自己精勤谋求利益;但越贪执反而越得不到,即使得到亦很微小。
愚夫对自己的利益很执着,每当其利益稍微受到一点损害,他们便无法忍受,并会想方设法进行弥补。此类人任何时候都在为自己的名闻利养而奔波劳碌,但他们却很难成办自利。比如一个自私自利者,若邻居着火,他一般不会主动上前帮忙,因其认为大火又未烧及自家,何必要多管闲事;结果因为房屋相连,加上救火不及时,最后自家亦被烧为灰烬。还有些人为了种种个人利益、目的而奔赴疆场,结果利益未得,人却魂飞西天。另有些人受利益驱使大做违法乱纪之事,如偷盗他人、公家财物等,即使他们暂时能得到一些便宜,但最后一定会被发现,那时不仅家中财产要被没收,更要遭受拘役之苦。所以说自利之人,即使暂得一点儿成就,那种所谓的成就也决定微弱不堪。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智者虽然对自利也有所贪执,然而他们往往更看重利益他众;如果能精进利益他众,则间接亦会圆满获得自利。
此处之智者并非指圣者们。有一定智慧的人,因为还没有断除我和我所执,所以对自利还是有一些贪执,但其发心与行为基本上已是以利他为主。从直接方面来看,他们在为众生谋取利益的时候,毫不顾己、一片赤诚;而从间接方面来说,虽然没有想到自己,但自己的暂时与究竟利益必会同时圆满。如牧区的牧民非常爱护牛羊,他们会专门修砌牛羊圈供牛羊休息,并将牛羊赶到水草丰美的草地上精心饲养;因冬天无有青草,牧民们则于秋天储备草料,以使牛羊不会在冬天饿死。在利益牛羊的过程中,牧民自己的饮食和受用亦会得到满足。再比如做生意者,他们必须先拿出本钱购买货物方便当地人众,且需经常不辞辛苦地从各地调进人们所需的物品。如是在精勤利益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渐渐富有起来,个人生活上的需求也都能…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