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P17

  ..續本文上一頁爲屬于劣者之行爲,有智之士當舍棄此劣行。

  顛倒饒益損害者,雖名爲人實爲鬼,

  行爲不應隨順他,更無何人願見彼。

  顛倒饒益損害者,雖然名義上爲人但實則爲鬼;衆人在行爲上不應隨順他,也不會有任何人願意見到他。

  愚笨之劣者,當有人對他作饒益之事時,他本應存有回報之心,但此種人卻顛倒認爲饒益者可能害怕我,或者想巴結我,于是便不在乎別人所作的饒益,反而會大施淫威,于其作損害;相反,有些人經常損害、侮辱他,他卻不報仇,反而對其大加奉承並廣作饒益,且對其畢恭畢敬,猶如仆人對主人一般。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他從內心深處害怕這類施虐者吧!雖然從形象上看他像個人樣,但其行爲卻與鬼無別,所以應喚其爲鬼。有些愚昧膽小之人對鬼供奉,不但不得利,反受鬼害;但凶惡之人不但從不供奉鬼,而且還經常咒罵鬼,然鬼卻對其非常畏懼,不敢作絲毫損害。對于這種如鬼一樣的小人之行爲,我們不應隨順,亦不應與其交往,本來這種惡劣之人就沒有誰願意見到他。見都不想見,更何況與其來往呢!

  我們不應顛倒利害,應隨順正士之行爲,知恩且報恩!

  一切殊勝直士者,雖受微利報大恩,

  若有如是之美德,則定具足余勝德。

  一切具足殊勝功德的直士,即便得到別人很微小的利益、幫助,也必會大加回報;如果具有如是之報恩美德,則一定會具足其余諸殊勝功德。

  具有智慧、功德的直士,爲人忠厚、品德高尚、知恩報恩,雖然只從他人那裏得到過很微小的利益,他們也會以大恩德回報,誠如世人所雲:“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格言寶藏論》中亦雲:“猶如施一油柑果,法王待彼若王子。”此偈說的是:過去有位國王郊遊,其馬因受驚而漂遊于荒野。正在饑渴難奈之際,一人將自身僅有的兩枚油柑果分出一枚讓與國王充饑。國王回宮後,對此人大加賞賜,且待他如同王子一般。

  有人爲報答他人恩德,必要之時,甚至不惜以性命回報,古今中外的曆史上都不乏此類直士。如果具有知恩圖報的美德,其余諸種殊勝功德,如智慧、穩重等亦必定具足。

  知恩報恩者,在世間法中被譽爲直士;按出世間的標准衡量,他們亦會獲得功德,故我們也應具足這樣的美德。

  何人若不報恩德,則彼無智無穩重,

  有愧謹慎正直等,其余諸德亦無有。

  任何人若不知恩圖報,則彼人無有智慧,亦不會有穩重、有愧、謹慎、正直等其余諸功德。

  有智慧者,他們做事不會只顧眼前,一定會爲以後及來世考慮。對于不報恩德者而言,任何人以後都不會再對其廣行饒益,善知識當然也不會攝受這種忘恩負義者。如是不報恩之行爲對自己只有百害而無一利,若是有智者又豈能如此顛倒胡爲?穩重者則隨順世與出世之二規,不知報恩實爲世出世間共同不恥之行爲,如是行爲豈是穩重者之所行?具有慚愧者,對于自己所犯的錯誤必感愧疚;而不報恩者本不知恥,又豈會在意他人之譏諷?知恩報恩爲直士之美德,直士恩怨分明,不會混淆不清,不報恩者必定不會具有正直之功德……以此推知,不報恩德之徒當然不會具有其余諸德。

  若是知恩報恩者,共稱彼人聚天德,

  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圓滿余美德。

  若有人不僅知恩且報恩,則以上所講之智慧、穩重、有愧、不放逸等功德此人定會具足,世人也會共稱此人已積聚起天與德;護法、天神當然會對他加被保護,如此一來,世間之人天福報以及出世間之聖者功德,他肯定也會圓滿具備。僅以此報恩之德行亦能推知,彼人將圓滿具備其余之美德。

  以上已將有關回報恩德之內容宣說圓滿。

  九、利他

  若于他衆勤饒益,此人自臻圓滿因,

  廣大財富勝妙德,皆從利他而出生。

  如若對于他衆精勤饒益,此人自己也會漸臻圓滿之因,因廣大財富與勝妙功德皆從利益他人而生出。

  利他之行本爲大乘菩薩不共之心行,修學大乘佛法者,盡管已受菩薩戒,但若沒有利他之發心與行動,處處都爲一己之私利而行,還大言不慚地自诩爲大乘行者,這樣的“大乘菩薩”恐怕只能是徒具虛名而已。欲成爲真正的大乘行者,首先應具利他之發心與行爲。如果自己確已發起了菩提心,那就應該精勤不怠地想方設法饒益普天下之衆生,使他們都能獲得安樂、遠離痛苦,這實際上也是使自己達至圓滿佛地的唯一正因。釋迦牟尼佛往昔于因地時,就如是廣利有情、行持六度,結果他自己也因此而終獲佛果。法王如意寶亦于《勝利道歌》中說:“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我們大家都應明白,自己今生中所得到的廣大財富與勝妙功德,都是因過去曾經利益過他人所致。只有前世做大量的布施、供養,今生才會財富圓滿;若前世悭吝貪財拒不布施,今生則決定不會擁有廣大財富,此中道理恰如無因不會生果、榨沙不會出油一般。《佛子行叁十七頌》亦雲:“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是故己樂與他苦,真實相換佛子行。”由此即可看出利他行爲之殊勝處。

  雖然很多人都已知道此理,但能把它落實在實際行動中的卻寥寥無幾,這種知行分家的修行態度當然不好。我們務必改掉此種習氣、毛病,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大家都應精進行持利他之行。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時雖能居高位,

  其後逐漸趨衰落,猶如陡山水下瀉。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時雖能居于高位,但以後必會逐漸趨于衰落,其勢就猶如陡山之水下瀉一般。

  有些人時時刻刻只想著自己的利益:他們希望得到舒適的房子、豐厚的財産、美味的飲食等等等等的個人妙欲,正因爲如是思維,故其所作所爲皆從一己之利出發。雖然這些人也會因爲前世的因緣福德而暫時積聚起一些名聞利養,甚至位居高層,但因不懂恒長培植福德、利益他人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他們以後一定會逐漸走向衰敗,且其下墮之勢就像陡山瀉水一般,根本沒法加以阻擋。

  當年的商纣王等昏君,縱酒貪色,只知吃喝玩樂,根本不理朝政,也不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的生活實際,結果他最後竟落得個國破家亡、自殺身死的結局。如今也同樣,如若做官不正,貪贓枉法,則好景絕不會持久,終有一日他會锒铛入獄、自食其果。普通凡夫如果也自私自利,日久則人人都會知其本質,並因此而討厭他,不願與之往來。就算這些自私自利者出于各種目的而修持佛法,他們也無法圓滿所願,更談不上獲取究竟利益。

  故爲獲得暫時與究竟之利,大家應速速舍去自利之心。

  恒時精進利他者,初時雖爲賤奴仆,

  此後逐漸至高位,猶如蒼龍騰空中。

  恒時精進利益他人者,最初之時雖卑賤人微如同奴仆,但日後就會逐漸升至高位,猶如蒼龍飛騰入空。

  如果經常利益他衆,那麼即便此人地位低下,甚或爲他人之奴仆,但因其精進行持善法,其地位一定會越來越高。如古時之舜帝,初時爲一農夫,因爲對母親孝養,對他衆常能利益,最後終能一統天下。日常生活中也不乏這種人,他們往往從最底層之位漸漸升至具有名聲、地位之富商等階層。所謂從奴隸到將軍者,這類人很有可能就是因利他之行而獲致高位。

  學佛之人雖然對世間八法看得比較淡,對地位高下也不大在意,但地位等世間法與佛法還是有一定的關系。如果你占據著一個一呼百應的位置,此時若能好好利用起來,不是可以更好地利益衆生嗎?若能善加利用名聲與地位,自然可以多做一些功德。

  精勤利他者,就猶如蒼龍騰空而起一樣。春天,蒼龍從龍宮飛出,它越飛越高直至竄上高空;夏天,它則安住在天空中,行雲布雨。傳說如果春天站在高山上,通過陽焰水就可以看到蒼龍飛騰。

  一切欲使自己的修法境界越來越高深者,都應該精勤行持利他之行。

  愚夫貪圖自利益,唯有精勤謀自利,

  然難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愚者只知貪圖自利,他們恒時都在爲自己精勤謀求利益;但越貪執反而越得不到,即使得到亦很微小。

  愚夫對自己的利益很執著,每當其利益稍微受到一點損害,他們便無法忍受,並會想方設法進行彌補。此類人任何時候都在爲自己的名聞利養而奔波勞碌,但他們卻很難成辦自利。比如一個自私自利者,若鄰居著火,他一般不會主動上前幫忙,因其認爲大火又未燒及自家,何必要多管閑事;結果因爲房屋相連,加上救火不及時,最後自家亦被燒爲灰燼。還有些人爲了種種個人利益、目的而奔赴疆場,結果利益未得,人卻魂飛西天。另有些人受利益驅使大做違法亂紀之事,如偷盜他人、公家財物等,即使他們暫時能得到一些便宜,但最後一定會被發現,那時不僅家中財産要被沒收,更要遭受拘役之苦。所以說自利之人,即使暫得一點兒成就,那種所謂的成就也決定微弱不堪。

  智者雖亦貪自利,然其著重利他衆,

  設若精進利他衆,間接自利亦圓滿。

  智者雖然對自利也有所貪執,然而他們往往更看重利益他衆;如果能精進利益他衆,則間接亦會圓滿獲得自利。

  此處之智者並非指聖者們。有一定智慧的人,因爲還沒有斷除我和我所執,所以對自利還是有一些貪執,但其發心與行爲基本上已是以利他爲主。從直接方面來看,他們在爲衆生謀取利益的時候,毫不顧己、一片赤誠;而從間接方面來說,雖然沒有想到自己,但自己的暫時與究竟利益必會同時圓滿。如牧區的牧民非常愛護牛羊,他們會專門修砌牛羊圈供牛羊休息,並將牛羊趕到水草豐美的草地上精心飼養;因冬天無有青草,牧民們則于秋天儲備草料,以使牛羊不會在冬天餓死。在利益牛羊的過程中,牧民自己的飲食和受用亦會得到滿足。再比如做生意者,他們必須先拿出本錢購買貨物方便當地人衆,且需經常不辭辛苦地從各地調進人們所需的物品。如是在精勤利益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漸漸富有起來,個人生活上的需求也都能…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