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P19

  ..續本文上一頁需要有一些財産資具,但其多少程度則應以能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爲衡量准繩。不過有些人卻特別貪執財産,一生都在爲積累財産而奔波用心。雖然積累了很多財物,但死亡之時,根本無法將之帶走。況且別說帶走很多財産了,即就是一根針、一根線也都不可能帶去。就連自己活著時最貪執的身體,到時也不得不放下,每個人都只能依據個人業力而趨入後世。《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亦說,國王臨死之時,眷屬再多也帶不走一個;一些大喇嘛圓寂之時,雖然有衆多徒衆,但一個侍者也帶不走。所以今生中所積累的衆多財産死時決定無法帶走,既然這樣,那爲何還不趁擁有自由之時將此無意義之財産上供下施,以使自己今生、後世的福慧資糧更加圓滿呢?行持布施,將來一定會漸漸獲得如佛陀一般的殊妙色身,而且生生世世都不會再受貧窮之累。

  我們很多人在沒有財産時都能想到布施,不過一旦有了財産,卻又舍不得上供下施。其實自己平日也用不上這些財産,與其閑置不用,還不如早日布施爲好,這樣還可爲自己的後世積累一些福報資糧。

  布施雖小果極大,受用雖多獲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來世窮。

  布施的財物即便微小,但其所獲果報卻很大;自身受用雖然很多,但獲利卻極其乏少;因爲往昔曾經布施過,故而今生才可享受富足之果報;如今若不布施,來世肯定會一貧如洗。

  若能以菩提心攝持布施,則此布施即爲圓滿佛果之因,故其因即使很小但果決定很大,哪怕只布施很少的財物,此福報也會在未得佛果之間永遠增長不盡。如同原先果樹的種子很小,然一旦開花結果,每年收獲的果實卻很多。一個人如果有很多的財物受用,但卻從不知供養布施, 那麼他積累再多的財産也不會有任何意義。這就像未能將自己享用不完的種子播于田地中,只是將它們存放于倉庫中,結果種子非但不會增多,反而會發黴腐爛。往昔由于經常布施過,今生中才會財富圓滿,此富足決非無因無緣而來。當我們如今擁有財富之時,若舍不得布施、悭吝固守,則來世必定會乏少財富,那時將不得不感受貧窮之果報,此爲因果不虛之規律。

  因此,在我們擁有一些財物之時,絕不應該吝啬守財,而應以菩提心攝持廣作布施。

  積累守護消耗等,財有甚多此過患,

  縱彼財寶遍大地,凡夫貪欲尚不足。

  財産需要積累、守護且易消耗,它有如是多之過患;而且縱使人們的財寶已遍滿大地,但凡夫人的貪欲卻永遠也不會滿足。

  在積累財産的過程中,某些人起早貪黑、不分晝夜地如同餓狗一般到處尋覓財物,雖然極爲辛苦,但所獲得之資産卻極爲有限,如是于積財之過程中就已感受到奔波勞碌等諸多痛苦;有了財産之後,又擔心會被盜賊、水火等侵害,于是便又憂心忡忡地日夜考慮如何守護財産;最後,因爲自己使用、盜賊竊取或水火災害而遭受損失等原因,財物必會逐漸消耗、減少,這樣一來,內心中又開始充滿憂愁痛苦。可見財物具有如是多之過患,然而凡夫人卻不了知此點,故而對其極爲貪執、永不知餍足。縱然已獲得了遍滿大地的財寶,他們還會嫌太少太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去攫取更多的財物。凡夫的貪心始終都難以滿足,正如《佛子行》所雲:“一切妙欲如鹽水,愈享受之愈增貪。”

  既然財物具有如此之多的過患,有智慧者爲何還不舍棄財産以熄滅自己的貪欲呢?

  日常衣食住處外,余財無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與來世,財富增上如湧泉。

  除了日常之衣、食、住等基本所需之外,其余財物不但于己無益,反會成痛苦之因;若能用于布施,則自己今生與來世的財富定會如湧泉般增上。

  欲界衆生需依靠飲食才能得以維生,缺乏適當的飲食資具,將無法存活于世。但除了日常所必需之衣食住等開銷外,其余的財産對自己未必有利。比如縱然食物很多,但自己吃飽之後便無法過量享用;衣服再多,自己有一身可用以遮寒即可。而且多余的財産,平常需要守護,死時又徒增人們的貪戀,它除了引發衆人的諸多痛苦以外,還能帶來什麼結果呢?相反,若能將余財用于布施,則今生與來世的財富就會如夏天之泉水一般自然增上。比如若能爲僧衆供齋,則今生當中就可使果報成熟。其余之諸種布施,其果或遲或早也必將成熟,而且還會成倍增長。如昔日一對乞丐夫婦爲了來世不受貧窮之苦,就以淨瓶裝水,並將僅有的兩枚錢幣放入瓶中以供養僧衆。以此福德,後世不論他們生于何處,出生之時,家中便出現水池裏有許多錢幣之瑞兆。像這樣僅僅以很少的財物進行布施,便能獲得如是之廣大福德。

  了知了多余財物乃爲痛苦之因的道理後,大家理應將之用于布施,從而遣除不必要的痛苦,並爲來世種下安樂之因。

  布施長壽名譽盛,布施增德增安樂,

  布施乃爲增上門,然諸士夫恐耗財,

  恒時積財不布施,若細觀察如旁生,

  無常無實財富中,爲何不取其精華?

  布施可令施者長壽、名譽盛傳、增上福德與安樂;布施乃爲增上之門;然而愚昧之士夫唯恐損耗財産,故恒時只知積累財富從不作布施;如果仔細觀察,這種人其實就像旁生一樣;在這些既無常又無實的財富中,爲什麼不去取其精華實義呢?

  經常對無依無怙之衆生施以無畏、布施生命,如放生等,自己毫無疑問會獲得長壽之果報;若常對貧窮衆生作財施,他們會心生感激並到處宣揚施主的善行,如此當然就會使布施者名譽增盛、功德增上;同時,見到他人因獲得所施之財物而生喜,自己內心亦會感到安樂。布施實爲增上一切世出世間諸功德之門,但愚者因悭吝而不願布施,他們恒時只知積財,恰如旁生一般。如地鼠,夏天時一直忙于積累食物,但結果自己還未享用便已被他衆搶走。屋裏的老鼠同樣也很喜歡積累食品,它們將偷來的糧食到處藏匿,然而一旦房主對房間稍作清理,這些老鼠便再也找不到自己藏匿過的食品了,這些衆生真是可憐之至!

  一切有爲法皆是無常之本性,我們對此無常之財物,不應貪執不舍,應從此無實法中取出精華,即用此財物大作布施,只有這樣,這些身外之物才算真正被用到了正途上。

  希求佛法者,必要之時,連身體都應該布施掉,更何況財産?!大家從今往後都應該放下貪執、盡量布施。

  當觀未用未布施,國王之財皆無常,

  豈非曾以一口食,獲得輪王之勝財。

  應當仔細觀察:若自己未使用,也未作布施,那麼擁有此財富還有何意義?豈不知過去之大國王,曾將天下資財都據爲己有,但他活著時也只能享用少量財富而已,其余的大量財産一分一毫也未能用上。而且一旦死亡,此諸多財物便盡成他人所有,可見國王之財亦屬無常。如果自己能用來布施,則生生世世都可盡享此布施所帶來的果報。如佛在世之時,具有盛德的薩迦國王只因前世對辟支佛曾供養過一個食團,結過就以此果報而獲得了轉輪王之勝財;我乳轉輪王亦因前世以一把豌豆供養德護如來,從而獲得了轉輪王等福德。

  故應放下無常之財産,恒時做有意義之布施。

  以上已將有關發放布施之內容宣說圓滿。

  十二、得果

  如是具慧穩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堅定,了知報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廣布施,則于一切今來世,

  壽命長久無疾病,悅意安甯具財富,

  衆人恭敬獲贊頌,福祿增上威德高,

  超勝四方興事業,勢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樂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榮譽猶如天鼓聲,遍滿于此世間中。

  此處宣說具足上述品格後所能獲得之安樂與聲譽。

  如是具有無垢之智慧並且人格穩重者,其行爲又有愧不放逸,爲人公平正直且誓言堅定,知恩報恩,行持利他之行,對叁寶生起信解,對衆生發放布施,也就是說若自己已具足兩種根本品性(具慧、穩重),加上又能以八種功德嚴飾以行持正法,則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之間都可獲得長壽、無病、悅意安甯、財富廣大、受衆人恭敬贊頌、福祿增上、威德廣聞、超勝四方、事業興盛、勢力猶如山火遇風般愈加旺盛等殊勝果報。也即是說,一切安樂與福德,無需希求自然就會于自己面前安住。所獲得之榮譽、聲望就猶如天鼓之聲,自然周遍于此世間。就像真正的高僧大德,如法王如意寶等人,因已圓滿具足以上所說之諸種功德,故其名聲早已傳遍海內外。

  如是一切天與德,普願諸衆皆獲之,

  以此等起所觸動,造此簡言易解規。

  如是一切天與德,即世間與出世間之一切功德,普願衆生皆能獲得;以如此之發心爲等起而觸動內心,故造此言語簡單、容易理解之二規論典。

  此爲作者謙虛之語,此論實乃意義深遠之殊勝教言,有智者應勤思其深義。

  我于勝者與佛子,及諸正士之善說,

  精通之故善宣說,如同空谷之回音。

  我因對諸佛以及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諸大佛子,以及龍猛菩薩、月稱菩薩等正士之無垢善說精通之故,所以才善巧宣說此無畏教言;如同空谷中之回音,諸佛聖者如何宣說,我亦不與之相違而如是宣說,因之而無有任何障礙。

  作者爲使後學能對此論生信,故而做此頌對己略作贊歎。

  然由無始惡串習,染汙自之相續故,

  高尚行爲極鮮少,僅只仰慕善妙行。

  雖然我已精通佛法之理,亦善于宣說,但由于無始以來惡劣習氣的串習影響,已染汙了自己原本清淨的身心相續,所以自己極少行持高尚行爲,只是在內心深處對善妙的高尚行爲仰慕不已。

  俗語雲:“叁歲孩童道得來,八十老翁行不得。”在當今這個末法時代,去聖愈遙,連能宣說善法者都變得極其稀少,能行持善妙行爲者當然就更加罕聞了。

  此頌爲作者謙虛之語。

  若諸衆生能行持,殊勝善妙高尚行,

  于此極爲隨喜故,願令他衆入此道。

  如若有衆生能夠依此教言行持殊勝善妙之高尚行爲,我在此亦極爲歡喜地隨喜彼等,並願以此善緣令他衆皆能入于此勝妙之道。

  此頌意在勸勉後人行持善法。

  如是自心生悲憫,具慧尊者亦勸請,

  故于人規論典中,稍作攝略而宣說。

  由于見到衆生因不懂人規、盲目修法以致難獲成就,自心中不免對如是愚昧之衆生生起難以遏製的悲憫之心;同時又因具智尊者也多方勸請,故我從諸佛聖者所宣說之廣大人規論典中,以攝略方式將重要之義歸納集中而作如上宣說。

  以此善根願諸衆,無勤趣入此妙道,

  圓滿十種功德相,獲得天德諸莊嚴。

  以此造論之善根,願一切衆生皆能無勤而趣入此善妙道中;圓滿上文宣說的智慧等十種功德相,並獲天德等諸種莊嚴。

  此乃論尾回向善根。

  此論由歡喜行持無垢高尚妙規及具勝緣功德者——嘉靠公確勸請,嘉樣傑布讓當(麥彭仁波切)造于宗薩紮西拉哲處,願增吉祥。善哉!善哉!善哉!

  如是二規教言論,宣說世法佛法理,

  有緣智者當精進,以此衡量自相續。

  借此略釋之功德,回向父母衆有情,

  願其皆得一切智,斬斷輪回苦海因。

  索達吉

  公元二零零叁年四月二十五日于色達喇榮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