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需要有一些财产资具,但其多少程度则应以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为衡量准绳。不过有些人却特别贪执财产,一生都在为积累财产而奔波用心。虽然积累了很多财物,但死亡之时,根本无法将之带走。况且别说带走很多财产了,即就是一根针、一根线也都不可能带去。就连自己活着时最贪执的身体,到时也不得不放下,每个人都只能依据个人业力而趋入后世。《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亦说,国王临死之时,眷属再多也带不走一个;一些大喇嘛圆寂之时,虽然有众多徒众,但一个侍者也带不走。所以今生中所积累的众多财产死时决定无法带走,既然这样,那为何还不趁拥有自由之时将此无意义之财产上供下施,以使自己今生、后世的福慧资粮更加圆满呢?行持布施,将来一定会渐渐获得如佛陀一般的殊妙色身,而且生生世世都不会再受贫穷之累。
我们很多人在没有财产时都能想到布施,不过一旦有了财产,却又舍不得上供下施。其实自己平日也用不上这些财产,与其闲置不用,还不如早日布施为好,这样还可为自己的后世积累一些福报资粮。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布施的财物即便微小,但其所获果报却很大;自身受用虽然很多,但获利却极其乏少;因为往昔曾经布施过,故而今生才可享受富足之果报;如今若不布施,来世肯定会一贫如洗。
若能以菩提心摄持布施,则此布施即为圆满佛果之因,故其因即使很小但果决定很大,哪怕只布施很少的财物,此福报也会在未得佛果之间永远增长不尽。如同原先果树的种子很小,然一旦开花结果,每年收获的果实却很多。一个人如果有很多的财物受用,但却从不知供养布施, 那么他积累再多的财产也不会有任何意义。这就像未能将自己享用不完的种子播于田地中,只是将它们存放于仓库中,结果种子非但不会增多,反而会发霉腐烂。往昔由于经常布施过,今生中才会财富圆满,此富足决非无因无缘而来。当我们如今拥有财富之时,若舍不得布施、悭吝固守,则来世必定会乏少财富,那时将不得不感受贫穷之果报,此为因果不虚之规律。
因此,在我们拥有一些财物之时,绝不应该吝啬守财,而应以菩提心摄持广作布施。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
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财产需要积累、守护且易消耗,它有如是多之过患;而且纵使人们的财宝已遍满大地,但凡夫人的贪欲却永远也不会满足。
在积累财产的过程中,某些人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地如同饿狗一般到处寻觅财物,虽然极为辛苦,但所获得之资产却极为有限,如是于积财之过程中就已感受到奔波劳碌等诸多痛苦;有了财产之后,又担心会被盗贼、水火等侵害,于是便又忧心忡忡地日夜考虑如何守护财产;最后,因为自己使用、盗贼窃取或水火灾害而遭受损失等原因,财物必会逐渐消耗、减少,这样一来,内心中又开始充满忧愁痛苦。可见财物具有如是多之过患,然而凡夫人却不了知此点,故而对其极为贪执、永不知餍足。纵然已获得了遍满大地的财宝,他们还会嫌太少太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攫取更多的财物。凡夫的贪心始终都难以满足,正如《佛子行》所云:“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
既然财物具有如此之多的过患,有智慧者为何还不舍弃财产以熄灭自己的贪欲呢?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除了日常之衣、食、住等基本所需之外,其余财物不但于己无益,反会成痛苦之因;若能用于布施,则自己今生与来世的财富定会如涌泉般增上。
欲界众生需依靠饮食才能得以维生,缺乏适当的饮食资具,将无法存活于世。但除了日常所必需之衣食住等开销外,其余的财产对自己未必有利。比如纵然食物很多,但自己吃饱之后便无法过量享用;衣服再多,自己有一身可用以遮寒即可。而且多余的财产,平常需要守护,死时又徒增人们的贪恋,它除了引发众人的诸多痛苦以外,还能带来什么结果呢?相反,若能将余财用于布施,则今生与来世的财富就会如夏天之泉水一般自然增上。比如若能为僧众供斋,则今生当中就可使果报成熟。其余之诸种布施,其果或迟或早也必将成熟,而且还会成倍增长。如昔日一对乞丐夫妇为了来世不受贫穷之苦,就以净瓶装水,并将仅有的两枚钱币放入瓶中以供养僧众。以此福德,后世不论他们生于何处,出生之时,家中便出现水池里有许多钱币之瑞兆。像这样仅仅以很少的财物进行布施,便能获得如是之广大福德。
了知了多余财物乃为痛苦之因的道理后,大家理应将之用于布施,从而遣除不必要的痛苦,并为来世种下安乐之因。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
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
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布施可令施者长寿、名誉盛传、增上福德与安乐;布施乃为增上之门;然而愚昧之士夫唯恐损耗财产,故恒时只知积累财富从不作布施;如果仔细观察,这种人其实就像旁生一样;在这些既无常又无实的财富中,为什么不去取其精华实义呢?
经常对无依无怙之众生施以无畏、布施生命,如放生等,自己毫无疑问会获得长寿之果报;若常对贫穷众生作财施,他们会心生感激并到处宣扬施主的善行,如此当然就会使布施者名誉增盛、功德增上;同时,见到他人因获得所施之财物而生喜,自己内心亦会感到安乐。布施实为增上一切世出世间诸功德之门,但愚者因悭吝而不愿布施,他们恒时只知积财,恰如旁生一般。如地鼠,夏天时一直忙于积累食物,但结果自己还未享用便已被他众抢走。屋里的老鼠同样也很喜欢积累食品,它们将偷来的粮食到处藏匿,然而一旦房主对房间稍作清理,这些老鼠便再也找不到自己藏匿过的食品了,这些众生真是可怜之至!
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之本性,我们对此无常之财物,不应贪执不舍,应从此无实法中取出精华,即用此财物大作布施,只有这样,这些身外之物才算真正被用到了正途上。
希求佛法者,必要之时,连身体都应该布施掉,更何况财产?!大家从今往后都应该放下贪执、尽量布施。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
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
应当仔细观察:若自己未使用,也未作布施,那么拥有此财富还有何意义?岂不知过去之大国王,曾将天下资财都据为己有,但他活着时也只能享用少量财富而已,其余的大量财产一分一毫也未能用上。而且一旦死亡,此诸多财物便尽成他人所有,可见国王之财亦属无常。如果自己能用来布施,则生生世世都可尽享此布施所带来的果报。如佛在世之时,具有盛德的萨迦国王只因前世对辟支佛曾供养过一个食团,结过就以此果报而获得了转轮王之胜财;我乳转轮王亦因前世以一把豌豆供养德护如来,从而获得了转轮王等福德。
故应放下无常之财产,恒时做有意义之布施。
以上已将有关发放布施之内容宣说圆满。
十二、得果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
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
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此处宣说具足上述品格后所能获得之安乐与声誉。
如是具有无垢之智慧并且人格稳重者,其行为又有愧不放逸,为人公平正直且誓言坚定,知恩报恩,行持利他之行,对三宝生起信解,对众生发放布施,也就是说若自己已具足两种根本品性(具慧、稳重),加上又能以八种功德严饰以行持正法,则今生、来世,乃至生生世世之间都可获得长寿、无病、悦意安宁、财富广大、受众人恭敬赞颂、福禄增上、威德广闻、超胜四方、事业兴盛、势力犹如山火遇风般愈加旺盛等殊胜果报。也即是说,一切安乐与福德,无需希求自然就会于自己面前安住。所获得之荣誉、声望就犹如天鼓之声,自然周遍于此世间。就像真正的高僧大德,如法王如意宝等人,因已圆满具足以上所说之诸种功德,故其名声早已传遍海内外。
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
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如是一切天与德,即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功德,普愿众生皆能获得;以如此之发心为等起而触动内心,故造此言语简单、容易理解之二规论典。
此为作者谦虚之语,此论实乃意义深远之殊胜教言,有智者应勤思其深义。
我于胜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
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谷之回音。
我因对诸佛以及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诸大佛子,以及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正士之无垢善说精通之故,所以才善巧宣说此无畏教言;如同空谷中之回音,诸佛圣者如何宣说,我亦不与之相违而如是宣说,因之而无有任何障碍。
作者为使后学能对此论生信,故而做此颂对己略作赞叹。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
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虽然我已精通佛法之理,亦善于宣说,但由于无始以来恶劣习气的串习影响,已染污了自己原本清净的身心相续,所以自己极少行持高尚行为,只是在内心深处对善妙的高尚行为仰慕不已。
俗语云:“三岁孩童道得来,八十老翁行不得。”在当今这个末法时代,去圣愈遥,连能宣说善法者都变得极其稀少,能行持善妙行为者当然就更加罕闻了。
此颂为作者谦虚之语。
若诸众生能行持,殊胜善妙高尚行,
于此极为随喜故,愿令他众入此道。
如若有众生能够依此教言行持殊胜善妙之高尚行为,我在此亦极为欢喜地随喜彼等,并愿以此善缘令他众皆能入于此胜妙之道。
此颂意在劝勉后人行持善法。
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
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由于见到众生因不懂人规、盲目修法以致难获成就,自心中不免对如是愚昧之众生生起难以遏制的悲悯之心;同时又因具智尊者也多方劝请,故我从诸佛圣者所宣说之广大人规论典中,以摄略方式将重要之义归纳集中而作如上宣说。
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
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
以此造论之善根,愿一切众生皆能无勤而趣入此善妙道中;圆满上文宣说的智慧等十种功德相,并获天德等诸种庄严。
此乃论尾回向善根。
此论由欢喜行持无垢高尚妙规及具胜缘功德者——嘉靠公确劝请,嘉样杰布让当(麦彭仁波切)造于宗萨扎西拉哲处,愿增吉祥。善哉!善哉!善哉!
如是二规教言论,宣说世法佛法理,
有缘智者当精进,以此衡量自相续。
借此略释之功德,回向父母众有情,
愿其皆得一切智,斩断轮回苦海因。
索达吉
公元二零零三年四月二十五日于色达喇荣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