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非真實的“厭離”根本不能算是出離心生起的標志,它依然爲放逸所生的一種過失。
本來修行境界越高,觀衆人也就越來越清淨,如一些高僧大德就有很多各種根性不同之眷屬,但這些人對他們的修行無有任何影響,反而會更加促進其行爲的完善與圓滿。尤其在學院中,絕大多數道友皆是對佛法及業因果有信心者,不會也不可能誹謗上師與叁寶;這裏可說無任何外道,條件、環境都非常有利于修行。在這樣的道場上與如是的道友往來只會增上自己的道心,因此一定要改正這種放逸所生的過失,大家應互相研討佛法,勸勉修行,共趨解脫之終極目的地。
彼違時境之正量,種種行爲之過患,
皆由未經細觀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彼等違背時間、外境的正量,因自己的種種行爲釀成過患,這都是由于未經詳細觀察、自我放逸而産生的。
在上述由行爲放逸所引生的種種過患中,有些是因爲時間、境遇未掌握好以致違背正量,如性情急躁與性情緩慢者,還有慈悲心未究竟等;有些是因爲與外境正量相違,如不約束身語之行爲,自他諸現觀如怨敵等。總之,上面所說的種種過失,其原因都是自己沒有詳細觀察、慎重取舍,且放逸身、口、意之行爲而造成的。
倘若行爲已偏袒,不能圓滿士夫義,
謹慎密護諸威儀,猶如日月不著空。
倘若自己的行爲已有所偏袒,則不能順利圓滿士夫之義。故平時應謹慎密護自身之諸威儀,猶如日月不著于空一樣。
我們的日常行爲一般不能有很大波動,首先,應用清淨的智慧詳細觀察:我一生當中主要應做什麼事,今生當中主修什麼法,依靠何種方法能使自身所願皆得圓滿……經過觀察認定之後再去實行,就可使自己的行爲不發生偏袒。若開始時不觀察,中間任意妄行,那麼自己的行爲就很容易墮于一邊,所做之事也不會圓滿。比如一個修行者若對自己的修行有長期打算,且能持之以恒、精進不辍,不會今天修這個法,明天又換修其他法,那他的修行很快就會修出驗相。反之,如果你今年對某種事物很有興趣,但明年卻又追逐另外一件事,這樣的修持恐怕一生也難有大的出息。因自己的行爲已有偏袒,故不能圓滿士夫之義。這樣的話,別說究竟解脫之果無法獲得,就連暫時的人天福報也難獲取。
我們修學佛法,必須一生當中不停地學,不能今天學佛,明天去做道士,後天又想學做儒雅之士,如是則一個教派也無法學成,只能是空耗時間而已。同時在修學過程中亦不應該隨心所欲、左右搖擺,今天讀經、明天參禅等,應自己安排一個定課,不要太多,以免日久生出疲厭之心。念誦一部經都可以,只要天天不間斷地念;或者每天念多少心咒,看多少頁書等,心中都應有規劃,且一旦製定下來,每天若未能完成固定功課,那麼即便不睡覺也應補上。如是日久功成,自然就會形成一種良善習氣,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可受用不盡。比如如果每天念誦一萬金剛薩埵心咒,如是長期念誦下去,叁十年便可圓滿一億遍。以此功德,決定可以忏清自己無始以來所造罪過,包括毀破密乘誓言的過失等。
我們一定要向高僧大德幾十年如一日的修行行爲學習,使自己的行爲也不發生偏袒,否則士夫之一切意義都將無法圓滿。同時,時時刻刻還應謹慎防護自己行、住、坐、臥之四種威儀,猶如日月在空中行走一樣,無有任何障礙,且需長年如一日地行持。此處“猶如日月不著空”是從不放逸的角度進行宣說的,與《普賢行願品》中的涵義並不一樣。
日月每天准時而出、准時而落,同樣,我們學修佛法亦應如是而行:恒常觀察自己的叁門,令其不放逸,加上又具足平常之心,故定可速獲加持。
言行舉止之定准,當依無欺如來教,
及與具相善知識,複次亦依自淨心。
言行舉止方面的定准,應當依靠無欺如來之聖教,以及具足法相之善知識的教導,同時還應依靠自己清淨的心。
上面宣說的一切行爲都應注意防護,但以什麼作爲定准來衡量法與非法的界限呢?可以依靠叁個方面來確定自己的行爲是放逸還是如法。
首先要依靠如來聖教中所宣說的道理作爲定准。因爲凡夫智慧淺薄,所作所爲難以如量,而本師釋迦牟尼佛則智慧圓滿,故一切言行都無欺惑,不論從暫時還是究竟角度而言都可對衆生帶來根本利益,所以應依聖教抉擇——佛經中如何規定,自己即依此而行。
第二,應依靠具相善知識。此處之善知識並非指一切上師,而是指具足法相的恩師,因其已通達佛經密意,對一切行持及遮止之處亦無礙圓融,兼以具足大悲,故一定不會欺惑衆生。所以善知識如何規定,自己亦應依教奉行。
接下來的依靠處即是自己的清淨心。即不夾雜任何出于自私自利的貪嗔之心,以智慧善加觀察而得出的正量准則,不偏于親怨之任何一方,這種清淨心亦可作爲判斷的定准。
如是依靠此叁種標准,以智慧觀察自己的言行,則一切行爲都會趨于善妙。
此叁之外諸他語,皆爲種種分別染,
親人抑或非親人,聽從彼等有何用?
除上述叁種標准可以依靠外,其他之語皆爲種種分別念所染;不論親人或是非親之人,聽從他們的言語到底有何作用呢?
除佛陀之聖教、具相善知識以及自己的清淨心外,其他人所說的話語基本上都夾雜了出自自私自利心態的貪嗔等分別染汙:有的是以貪心而說,目的是爲了得到你的一些財物;有的是以嗔心而說,因其與某人有仇怨,但自己無能力進行報複,故于你面前搬弄是非,想借刀殺人……至于現代人所著的一些書,也不同于過去的高僧大德爲了衆生利益、以清淨心依聖教而做的宣說,而是不依靠任何教理,只依憑自己的分別念隨意撰寫而成,故對衆生無有根本利益。如是這些言語無論是父母親屬或其他人所說,聽從它們又有何意義呢?故不應盲目聽從,應依叁種正量標准抉擇而行。
謹慎籌劃未來事,縱使失敗亦無悔,
事前細致作觀察,無悔而住極爲要。
如果對未來將做之事提前作好謹慎籌劃,那麼以後縱使事情失敗亦無有可後悔之處,所以事前應細致觀察,以無悔而住極爲重要。
我們擬做一件事情時,首先應謹慎籌劃,以自己的智慧詳詳細細地觀察其中每一個環節會出現什麼問題,若出現又應如何解決,不懂之處可以請教其他具智者。一旦作了決定,自己則應全身心投入,這樣一來,最終即使失敗,但因自己已盡了全力,故無什麼可後悔之處,內心可以安忍不動。
所以做事時不要莽撞,應先仔細觀察然後再去做,因以無悔心安住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如是無悔歡喜心,悅意無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現,故當恒依謹慎行。
如是無悔的歡喜心猶如非常悅意的無垢月亮,其影像可從不放逸之大海中得以顯現,故當恒時依靠謹慎之態度精進行持。
悅意、無有任何垢染之明月,可以在清淨的無有波浪之大海中顯現。同樣,我們因爲叁門時時刻刻謹慎而行,一切所言所思所行皆如理如法,無有任何過患,依此今生當然可以得到安樂,來世亦能獲得解脫。這樣的話,內心自然無有憂悔,歡喜非常,這種心境毫無疑問是從平時不放逸叁門中得來的。
有些修行者一生中都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心裏十分痛苦,但這並非是因對輪回生起厭離心所致,而是其性格使然,這種心理狀態對修行也無多大利益。我們應該思維到底有什麼可憂愁之處呢?今生中已經享受到妙法的甘露美味,如果精進修行,來世之前途決定光明無比,必會得到大安樂,對此應生起歡喜心且勇猛精進才對。因此,大家都應生起無有憂悔的歡喜心專心修法,這樣的修法肯定易得加持。
以上已將有關不放逸之內容宣說圓滿。
六、正直
公平正直天人道,虛僞狡詐邪魔道,
趨入天道住天門,趨入魔道住魔門。
公平正直爲天人之道,虛僞狡詐是邪魔之道;趨入天道住于天門中,趨入魔道則住于魔衆之門。
所謂正直,也即公正坦率;正直的人則叫正士。正直從大的方面來講,是指這人做事很公平,性格很直率,比較老實可信。不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需要正直的人品,需要有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爲,這一點不論在家還是出家都應具備。世間爲官者若公正廉潔,其美名一定會傳揚後世,如包公、海瑞等典範都可謂千古流芳。如果不具足公平正直之美德,做事就不會如法,也一定會被衆人指責。公平正直者之行爲,因與天人道同,故已入天人之道,今生中具足安樂且享有福報,來世則易往生極樂,趨入解脫。而那些做事狡詐虛僞、不依法而行及口是心非者,做事就不易成功,並且屬于邪魔之道。公平正直者趨入天趣住于天門前,很快便會進去享受快樂,亦即公平正直之人很快會得解脫;趨入邪魔道者已至魔道之門,若不謹慎,很快即會墮入魔衆中,從而感受無盡痛苦,無法得到解脫之樂。不僅如此,狡詐者不論做世間法抑或學佛均難以成功。
我們務必仔細觀察自己的行爲,若不如法應立即改正過來,千萬不要墮入魔道中,應趨入天道。
鄭重取舍苦樂時,自己如何他亦爾,
如是直士獲富樂,狡者與此皆相違。
鄭重取舍苦樂之時,應推己及人,如是直士獲得富樂,而狡詐者卻與直士所行完全相違。
每個人都希望去除痛苦、得到安樂,所以在做事時往往只考慮自己的安樂與否:美味飲食自己願吃,好的衣服自己願穿,輕松之事自己願做;不好的食品、質量差的衣服、勞累之事則一股腦兒全推到他人身上,如此行事非常不應理。當知自他同樣趨樂遁苦,故不應將自己的安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比如一切衆生都執著生命,都不願意死亡,我們被火燒時會感覺燙得難忍、痛得鑽心,而小螞蟻的身體雖然與我們大小有別,但被火燒時一樣會感受到劇烈的痛苦。所以我們不應爲了滿足自己一時的口腹之欲,就去殺害其他衆生,當知我願…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