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规教言论》浅释▪P14

  ..续本文上一页,这种非真实的“厌离”根本不能算是出离心生起的标志,它依然为放逸所生的一种过失。

  本来修行境界越高,观众人也就越来越清净,如一些高僧大德就有很多各种根性不同之眷属,但这些人对他们的修行无有任何影响,反而会更加促进其行为的完善与圆满。尤其在学院中,绝大多数道友皆是对佛法及业因果有信心者,不会也不可能诽谤上师与三宝;这里可说无任何外道,条件、环境都非常有利于修行。在这样的道场上与如是的道友往来只会增上自己的道心,因此一定要改正这种放逸所生的过失,大家应互相研讨佛法,劝勉修行,共趋解脱之终极目的地。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

  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彼等违背时间、外境的正量,因自己的种种行为酿成过患,这都是由于未经详细观察、自我放逸而产生的。

  在上述由行为放逸所引生的种种过患中,有些是因为时间、境遇未掌握好以致违背正量,如性情急躁与性情缓慢者,还有慈悲心未究竟等;有些是因为与外境正量相违,如不约束身语之行为,自他诸现观如怨敌等。总之,上面所说的种种过失,其原因都是自己没有详细观察、慎重取舍,且放逸身、口、意之行为而造成的。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

  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倘若自己的行为已有所偏袒,则不能顺利圆满士夫之义。故平时应谨慎密护自身之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于空一样。

  我们的日常行为一般不能有很大波动,首先,应用清净的智慧详细观察:我一生当中主要应做什么事,今生当中主修什么法,依靠何种方法能使自身所愿皆得圆满……经过观察认定之后再去实行,就可使自己的行为不发生偏袒。若开始时不观察,中间任意妄行,那么自己的行为就很容易堕于一边,所做之事也不会圆满。比如一个修行者若对自己的修行有长期打算,且能持之以恒、精进不辍,不会今天修这个法,明天又换修其他法,那他的修行很快就会修出验相。反之,如果你今年对某种事物很有兴趣,但明年却又追逐另外一件事,这样的修持恐怕一生也难有大的出息。因自己的行为已有偏袒,故不能圆满士夫之义。这样的话,别说究竟解脱之果无法获得,就连暂时的人天福报也难获取。

  我们修学佛法,必须一生当中不停地学,不能今天学佛,明天去做道士,后天又想学做儒雅之士,如是则一个教派也无法学成,只能是空耗时间而已。同时在修学过程中亦不应该随心所欲、左右摇摆,今天读经、明天参禅等,应自己安排一个定课,不要太多,以免日久生出疲厌之心。念诵一部经都可以,只要天天不间断地念;或者每天念多少心咒,看多少页书等,心中都应有规划,且一旦制定下来,每天若未能完成固定功课,那么即便不睡觉也应补上。如是日久功成,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良善习气,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可受用不尽。比如如果每天念诵一万金刚萨埵心咒,如是长期念诵下去,三十年便可圆满一亿遍。以此功德,决定可以忏清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罪过,包括毁破密乘誓言的过失等。

  我们一定要向高僧大德几十年如一日的修行行为学习,使自己的行为也不发生偏袒,否则士夫之一切意义都将无法圆满。同时,时时刻刻还应谨慎防护自己行、住、坐、卧之四种威仪,犹如日月在空中行走一样,无有任何障碍,且需长年如一日地行持。此处“犹如日月不著空”是从不放逸的角度进行宣说的,与《普贤行愿品》中的涵义并不一样。

  日月每天准时而出、准时而落,同样,我们学修佛法亦应如是而行:恒常观察自己的三门,令其不放逸,加上又具足平常之心,故定可速获加持。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

  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

  言行举止方面的定准,应当依靠无欺如来之圣教,以及具足法相之善知识的教导,同时还应依靠自己清净的心。

  上面宣说的一切行为都应注意防护,但以什么作为定准来衡量法与非法的界限呢?可以依靠三个方面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放逸还是如法。

  首先要依靠如来圣教中所宣说的道理作为定准。因为凡夫智慧浅薄,所作所为难以如量,而本师释迦牟尼佛则智慧圆满,故一切言行都无欺惑,不论从暂时还是究竟角度而言都可对众生带来根本利益,所以应依圣教抉择——佛经中如何规定,自己即依此而行。

  第二,应依靠具相善知识。此处之善知识并非指一切上师,而是指具足法相的恩师,因其已通达佛经密意,对一切行持及遮止之处亦无碍圆融,兼以具足大悲,故一定不会欺惑众生。所以善知识如何规定,自己亦应依教奉行。

  接下来的依靠处即是自己的清净心。即不夹杂任何出于自私自利的贪嗔之心,以智慧善加观察而得出的正量准则,不偏于亲怨之任何一方,这种清净心亦可作为判断的定准。

  如是依靠此三种标准,以智慧观察自己的言行,则一切行为都会趋于善妙。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除上述三种标准可以依靠外,其他之语皆为种种分别念所染;不论亲人或是非亲之人,听从他们的言语到底有何作用呢?

  除佛陀之圣教、具相善知识以及自己的清净心外,其他人所说的话语基本上都夹杂了出自自私自利心态的贪嗔等分别染污:有的是以贪心而说,目的是为了得到你的一些财物;有的是以嗔心而说,因其与某人有仇怨,但自己无能力进行报复,故于你面前搬弄是非,想借刀杀人……至于现代人所著的一些书,也不同于过去的高僧大德为了众生利益、以清净心依圣教而做的宣说,而是不依靠任何教理,只依凭自己的分别念随意撰写而成,故对众生无有根本利益。如是这些言语无论是父母亲属或其他人所说,听从它们又有何意义呢?故不应盲目听从,应依三种正量标准抉择而行。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如果对未来将做之事提前作好谨慎筹划,那么以后纵使事情失败亦无有可后悔之处,所以事前应细致观察,以无悔而住极为重要。

  我们拟做一件事情时,首先应谨慎筹划,以自己的智慧详详细细地观察其中每一个环节会出现什么问题,若出现又应如何解决,不懂之处可以请教其他具智者。一旦作了决定,自己则应全身心投入,这样一来,最终即使失败,但因自己已尽了全力,故无什么可后悔之处,内心可以安忍不动。

  所以做事时不要莽撞,应先仔细观察然后再去做,因以无悔心安住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如是无悔的欢喜心犹如非常悦意的无垢月亮,其影像可从不放逸之大海中得以显现,故当恒时依靠谨慎之态度精进行持。

  悦意、无有任何垢染之明月,可以在清净的无有波浪之大海中显现。同样,我们因为三门时时刻刻谨慎而行,一切所言所思所行皆如理如法,无有任何过患,依此今生当然可以得到安乐,来世亦能获得解脱。这样的话,内心自然无有忧悔,欢喜非常,这种心境毫无疑问是从平时不放逸三门中得来的。

  有些修行者一生中都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心里十分痛苦,但这并非是因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所致,而是其性格使然,这种心理状态对修行也无多大利益。我们应该思维到底有什么可忧愁之处呢?今生中已经享受到妙法的甘露美味,如果精进修行,来世之前途决定光明无比,必会得到大安乐,对此应生起欢喜心且勇猛精进才对。因此,大家都应生起无有忧悔的欢喜心专心修法,这样的修法肯定易得加持。

  以上已将有关不放逸之内容宣说圆满。

  六、正直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公平正直为天人之道,虚伪狡诈是邪魔之道;趋入天道住于天门中,趋入魔道则住于魔众之门。

  所谓正直,也即公正坦率;正直的人则叫正士。正直从大的方面来讲,是指这人做事很公平,性格很直率,比较老实可信。不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需要正直的人品,需要有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这一点不论在家还是出家都应具备。世间为官者若公正廉洁,其美名一定会传扬后世,如包公、海瑞等典范都可谓千古流芳。如果不具足公平正直之美德,做事就不会如法,也一定会被众人指责。公平正直者之行为,因与天人道同,故已入天人之道,今生中具足安乐且享有福报,来世则易往生极乐,趋入解脱。而那些做事狡诈虚伪、不依法而行及口是心非者,做事就不易成功,并且属于邪魔之道。公平正直者趋入天趣住于天门前,很快便会进去享受快乐,亦即公平正直之人很快会得解脱;趋入邪魔道者已至魔道之门,若不谨慎,很快即会堕入魔众中,从而感受无尽痛苦,无法得到解脱之乐。不仅如此,狡诈者不论做世间法抑或学佛均难以成功。

  我们务必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若不如法应立即改正过来,千万不要堕入魔道中,应趋入天道。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

  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郑重取舍苦乐之时,应推己及人,如是直士获得富乐,而狡诈者却与直士所行完全相违。

  每个人都希望去除痛苦、得到安乐,所以在做事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安乐与否:美味饮食自己愿吃,好的衣服自己愿穿,轻松之事自己愿做;不好的食品、质量差的衣服、劳累之事则一股脑儿全推到他人身上,如此行事非常不应理。当知自他同样趋乐遁苦,故不应将自己的安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比如一切众生都执著生命,都不愿意死亡,我们被火烧时会感觉烫得难忍、痛得钻心,而小蚂蚁的身体虽然与我们大小有别,但被火烧时一样会感受到剧烈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应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就去杀害其他众生,当知我愿…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