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各教派皆圆融无碍之理。
有一些人也很聪明,也有一定智慧,但可惜其聪慧均为邪慧。他们对上师三宝与因果法则没有一点儿信心,对造恶业却很精通。比如对杀生的方法很在行,他人一次杀一只鸡,他却能造一架机器,一下子就可杀死成千上万的众生。这些人还会找来一些歪理驳斥因果,认为因果不存在,无有前生后世,并以此邪说使自他都堕入到邪见之坑中。而且这种人往往还很狡猾,做事情不老实,处处为自己利益考虑,功德方面自己全盘接收,过失却一概推给别人。藏族有句谚语说得好:“因明学得好,打官司很好;戒律学得好,偷东西善巧。”这并非是说学因明的目的是为了打官司,或学戒律是为了偷东西,而是指有些人太过聪明狡猾,以致将智慧纯粹变为了邪慧。汉语中也有相同的说法:“过分聪明为狡猾”。佛法则认为:自认为聪明、了不起者,往往会将聪明变为邪慧,从而与解脱无缘。密法中也说:有些人心虽愚钝,但信心却很坚定,此种人也可取得智慧与成就;而那些过分聪明者却不一定能得成就。所以稍具智慧者都应该观察自己的智慧是邪慧还是清净的智慧,若是邪慧则对自身与佛法都有损害,应该速速遮止改正。
还有些人的的确确称得上是诡计多端,他们在你面前说得头头是道,背后却不如是而行,其所说只是为了欺诳而已。这些人经常都以一些诡计诳惑、欺骗甚至陷害他人,这种人确确实实是一种假精灵,即是假聪明,并非具有真实智慧者。他们这种把戏,一、二次或许别人看不出来,但次数多了便会被人识破,最终唯有自我败坏而已。
以上智慧未究竟、邪慧及假精灵者皆是因为三门放逸,不善加观察、取舍自身言行而产生的过失,在世间法中如是行持会造下很多违法之事,佛法中亦能因之而违背因果正理。如此一来,后世唯有趋往恶趣,对此岂能不慎!
纵然胸怀宽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
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纵然是胸怀宽广之人,如果性情疏懒,那么很多事情也不可能圆满成办,就像海底之石一样无利无害,此也是放逸所生之过失。
有些人胸怀宽广、心胸大度,对事情的得失并不斤斤计较。他人骂他几句,或当面指摘其过失,他也不放在心上,亦不为此而生嗔恨,恰似弥勒佛一样肚大能容,这种人的安忍度可算修持得不错。但他如果有性情疏懒的缺点,即比较容易懈怠、懒惰,那他也很难成就大事。
俗话说慢性子人天塌下来也不着急,屋子即便着火也不会赶紧想办法扑灭,这样的人一般来说很难成办事情。比如你今天让他做一件事,结果他到后天也没能做完,甚至半个月都完不成。又比如一些道友,尽管修学佛法已经七八年了,别人听闻佛法一两年之后就已将五加行修行圆满,但他在七八年的时间内竟连大头都还没磕完!真不知何时他才能将整个五加行修持圆满。法王也经常教导大家,做事情不要拖延时间,若没能力完成就应早早说明原因,好让其他有能力之人接管去做。
有些人对别人的做害毫不在乎,对他人的饶益也不知报恩,完全就像是海底的石头,于众生无利无害。这并非是他境界高所致,而是纯属放逸造成,法王就曾说过此种人应属坏人。在我们未到观待万法皆是大平等性之境界前,他人饶益自己时应知恩图报;他人损害自己时,虽说出家人不该报仇,但自己心里也应明白事理,不应浑浑噩噩,好坏不分。
如是性情疏懒、所作所为皆属无利无害之举,这些均是放逸所生之过失,故大家应精勤不放逸而行。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
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孤陋寡闻、学问肤浅无智者,其性情急躁,做起事来就像涌潮一般随心所欲,并因此而扰乱身心,此亦为放逸之过。
有一种人虽然对佛法闻思比较少,所学也仅是皮毛而已,亦不具有深广之智慧,但其性子却非常急躁,做事情时毛手毛脚。一件事情刚说个开头,他没听完就急急忙忙去做,结果到头来往往理不出个头绪,事情做到一团糟时又不知该如何往下继续进行,因此所作之事很难成办。这些人的性格如同大海涌潮一样,一波快似一波,一浪超过一浪,刻不容缓、马不停蹄。他们, 遇事时从不冷静思考,总爱鲁莽行事,其结果不仅无法成办所作之事,还会扰乱自己的身心,此等过失皆由放逸所生。
故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应冷静思维,理出所做事之层次,然后再一步步去做,这样才易成办。如坐禅,不能一开始便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如此枯坐,日久难免会入歧途,甚至着魔。欲坐禅者,首先应向善知识请问坐禅次第及注意事项,问清楚都有哪些可靠的坐禅方法,中间若产生一些禅定境界又该如何深入下去且不执著,某些境界到底是对是错等等。如是询问清楚后再去参禅打坐,才不容易产生障碍。
总而言之,不论做任何事或修行,性子都不能太懒散,也不能太急躁,此两种心态均应断除。不紧不慢中依中道行持,则不论做事或修行都会有所成就。
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
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虽然无有舍弃财物以布施之心,但因自己不擅掌管财食而无可奈何地舍弃财食;还有那些行持非空似空的禁行者,此等均是放逸所生之过失。
凡夫虽可相似修持布施等六度,但未登地之前布施无法圆满,舍心也不能达到究竟。虽然我们发愿:为了满足一切众生之需,自己可以布施掉属于自己的一切财物,甚至身体。但这必须从最微小的财物布施做起,以使自己的习气日趋稳固,然后才可以逐渐布施大的财物。如果自己确已生起了布施之心,则布施财物肯定会有一定功德;若具足菩提心,则布施给众生一点点财物都有无量功德,都将成为福德资粮。
但有些人却并非如是,他们无有舍心,亦无有布施之意愿,只是由于对自己的财物不擅长管理,故很多人以此为因占尽了他们的便宜。但人们即便用了他们的财物也不会领情,大家反倒认为这很应理,这些悭贪者原本就非善良之徒,用他们的东西本来就是不用白不用。若已有布施心,给众人发放布施或让大家使用自己的东西应具一定的功德;若无布施心,给大众多少财物意义都不是很大,只能积累一点儿福报而已。
还有些人压根儿就没有证悟诸法空性之本体,但口中却妄说一切皆空,假装自己已彻证空性。他们会说什么因果也是空的,解脱亦是空的……,但其对自身却非常执著,不仅平常很注意保养,更进而认为修法也属一种执着,还不如睡觉好。如是恶空之见遍布,此亦是放逸之过。
总之,我们自己拥有的财物,应尽量供养给僧众,因其他较贫困之僧人或许能用得上。自己除了保证基本的吃、穿之外,多余的物品要尽可能供僧或布施给贫穷者,这种行为才会对你的今生、来世带来正面意义!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
众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慈悲心还没有究竟,却任诸怨敌恣意而行;在众人面前随便袒露自己的本性,此等均为放逸之过。
悲心拔一切众生苦,慈心予一切众生乐。大慈大悲心若已究竟,则视一切众生如己父母,怨敌亦如母亲一般看待,达到这种境界方才可谓怨亲平等。此时对怨敌之损害绝不会在意,一定会安忍面对,因其已生起有情之损害正是助己修忍辱之方便法的定解。不过,若悲心等未臻究竟之地,此时亦对怨敌的损害毫不在乎,任其恣意而行,这就违背正理了——如果不愿也不能制止怨敌的恶行,那只能说明你胆量很小,人很脆弱。如果身为在家人,当别人欺负之时,自己完全可以自卫并反击,无能力者则可以上告,让法律来制裁恶人。出家人虽不能报复,但也可以方便法遮止其行为。
有些人在众人面前将自己的本性暴露无遗,比如若此人嗔心很大,他反而故意要在众人面前大发嗔心;若贪心很大,则在众人前也不压制贪心,种种本性充分表征于行为的方方面面。但他还自认为自己十分光荣、八面威风,实则为典型的愚笨者之行为。诚如《格言宝藏论》所云:“恶狗已见怨敌时,咬人之前狂乱吠。”而有智之人则不会将其本性轻易展示在众人前,因而也不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利用。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
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在还没有证悟一切诸法均为如梦如幻之本性前,身语之行为就已无任何约束,放纵自恣。这样发展下去一定会受到众人的呵斥与责备,此亦为放逸所带来的过失。
一切诸法在名言量中均依缘起而无欺显现,密乘在随顺众生、抉择世俗谛时亦如是承认。如果能真实证悟胜义谛的究竟实相,修行人则可如大瑜伽士一样任意行持诸多禁行,而不会被过失染污。如奔跑,大声呼喊,以及区分有寂时所显现出的种种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不惟密宗如是,显宗中亦有济公活佛吃狗肉、金山活佛示现疯癫之行等公案。但若不具殊胜功德,未证悟此种如幻之境,然后就对自己的身口等行为不加任何约束,胡作非为,则众人定会呵责你,并视你为疯狂者。而你自己也会损害戒律与佛法,且最终因之而摧毁自相续。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并未生起真正的厌离心,只是因为自己性情孤僻不合群,才对自他诸现视如怨敌,这也是放逸的过失。
修学大、小乘的共同基础均为必须生起厌弃世间万法之出离心,生起出离心后,才能进一步获得别解脱戒,然后才可次第生起大乘菩提心。生起了出离心后,对轮回诸法将不再有丝毫贪求,自己必欲安住在寂静的山林中,像声闻、独觉一样不与任何人往来,一心静修解脱妙法。若真能如是,则非常值得随喜赞叹。
如果未生起出离心,对轮回中的所谓善妙之法仍有贪求之意,只是因为自己的性情过于孤僻,与众人合不拢,才将自他的一切显现都视如怨敌,认为诸现都对自己不利…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