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何,他众亦如是希望。如是行持下去,则正士必可获得无尽财富与快乐。如往昔诸佛将众生看作与自身无二而修持,并终获圣者之财与无死甘露。而狡诈者却与正士所行相违,他们处处都为自己的利益精打细算,长此以往,这些人会令自己日渐贫穷、痛苦。
善加分析正士与狡者所行之差别后,当依正士之行,将一切众生视如自己,即都乃渴盼离苦得乐者。如是精进修法,定能早日获得解脱大乐。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对于贤者之善妙行为不去赞颂,劣者之恶行也不作呵斥;不在乎对己恩重如山之士,亦不稍加忆念慈爱如母之人;前时所作之事不反省是对是错,现在所行也不加辨别善恶,如是愚昧、混淆不清之作风,皆非正士实乃狡诈者之相。
在此指出了狡诈者的法相。有些贤善之士,不论闻思修行,还是为人处事,处处都能为他人利益着想,行为非常善妙,本应值得赞叹,但狡诈者偏偏就不去赞颂;对于下劣恶人,他们不仅今日做一些损害众生之事,明天依然如此,所作所行只知损人利己,不知有情之痛苦,唯以恶劣行为度日,而狡诈者对他们同样也不进行任何呵斥;对自己有恩德者,如世间中之大恩父母精心抚育我们,才使我们能够从无知而成长为人,出世间之大恩上师则为我们指明了解脱大道,恩重如山,但狡诈者依然满不在乎,不知报恩;因前世因缘,有些人对自己很慈爱,如同母亲一样关怀自己,问寒问暖,但自己也不作忆念,完全漠视别人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过去由于愚昧无知做错了很多事,甚至毁犯了净戒,但现在还是不反省、忏悔由无知所造作的罪行,做起事来还是不分辨善恶与否,心中对是非曲直茫然无知……如是是非善恶混淆不清者,非为正直之士,实乃具相之狡诈者。
了知狡诈者之相后,自己应经常反观,自身所行是否与此相同,以此来改正自己不如法的行为。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宁可与正直之士结下怨仇,然彼对于自己的事业尚会有所利益;也不与狡诈者结为亲友,因对其饶益反而会遭到这些人的陷害。
此中直士包括一切高僧大德与公正老实之人。与直士交友,对自己有很大利益,但如果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做法不相合,或因前世业力所致,自己与直士结下了怨仇,这种局面对自己仍然不会带来所谓的损害,相反还是会有一定的助益。因直士不会无缘无故地损害你,虽与你有一点怨仇,但此纯属私事,如果你未做错事,他是不会平白无故地冤枉你的。若他人询问你的情况,他必会一是一、二是二的从公正角度进行评价。对众生有利之事,直士绝不会因为你们之间有了仇怨就从中做梗,他定会尽力相助。
但狡者的情况就全然不同,且不说与其结怨会遭其报复,即便与之结为亲友也无法避免这些人的暗算。虽然你对他真心饶益,但因他本性原本就极为下劣,故不会对你知恩图报。涉及到切身利益时,狡诈者会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你以满其私欲。比如尽管平时你一直饶益他,但只要偶尔与他发生一点小摩擦,他便怀恨在心,一旦有机会便会变本加厉地损害你。所以说宁与直士结怨,亦不能与狡者交友。
故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一定要观察其为正士还是劣者。只有与正士为友,自己的修行才会得到助益。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直士以正行来护持他人,且与朋友之情谊绵长一如江河之水;狡者交友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虽暂时予以慈爱,但最终会成怨仇。
直士常以正直之行为护持他人,正直者之间,其情谊绵长恰如江河水流一般源源不竭。他们可以长时间保持这种情谊,甚至在几十年的交往过程中都不会红脸,互相之间始终能保持谅解,不会因他人挑拨或个人利益驱使而中断友情,正所谓友谊地久天长。正士对朋友既不会当面阿谀奉承,也不会喜新厌旧,正如《菩萨宝鬘论》所云:“不作面谀不喜新。”
而狡诈者交友只是为了得到一些利益,比如他今天请你吃饭,并非是以诚相待,而是想通过这种方便得到你的某一样心爱之物。或者他今天请你吃饭,明天你若不回请,他马上就会显露其本性,因占不到便宜而断绝情谊。狡者交友,虽然暂时会给予他人一些慈爱或帮助,但因其目的不正,故最终定会与你结下怨仇。
我们也应对自己进行观察,看看自己交友的目的是否纯正。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以为非常正直,说不定自己就是一个狡诈者。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
直士作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正直者面前诸天亦喜欢集聚;直士可以很顺利地抵达天界;直士做事极为稳妥;直士即使作国王也可以胜任。
公平正直者因其行为善妙、功德超胜,故诸佛菩萨与护法天众常常会于其前聚集,护法神也经常对他进行保护,圣者也常赐与加持,其行为、名誉与威望自然超胜他人。虽然同做一件事情,因有诸天护法相助,所以直士很容易就能成办。比如,如果你身为僧众执事,那么在处理事情时就不应偏袒任何一方,应秉公办理;日常做事时,自己应以身作则,然后再要求他人亦如是照做,如此则做任何事情都易取得成功。
直士凭其殊胜功德,来世可以非常顺利地生于天界享受天人福报,又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直士在做事前就已作了详细观察,对于在完成此事之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违缘亦了然于胸,故而内心坦然而住,会极其稳妥地做好每一件事。国家君主本为全民之依赖处,所以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必须做到公平正直,如是直士以其公正之美德,即使做国王也完全堪任。
听罢对于直士功德的赞叹,相信每个人都愿意从今天开始努力改正自己的行为,也力争做一名直士。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
清净世规之精要,勿须饶舌赞叹之。
所谓正直之功德,是一切功德中最超胜的,它乃清净世规的最精要之处,因此用不着在此饶舌赞叹。
正直之功德可以涵盖其他一切功德,是所有功德中最为殊胜的功德。如果你是一名正直之士,你的行为一定会很稳重,也肯定具足清净智慧,做起事来亦光明磊落、识惭知愧;而且在做任何事时,都不会放逸而行;直士还具备忆恩、报恩的品性,他们常常对他人行上供下施等善举。正直之功德实为清净世规之精华摄要,用不着在此处多费唇舌赞叹其功德。
一个人若具足正直之功德,则已具足一切功德,我们都应该依靠他,并随学他的行为。
以上已将有关正直之内容宣说圆满。
七、誓言坚定
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
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
任何人在事情未开始之前所做的承诺,应该永不更改;若其誓愿坚定肯定能获得自利,他众也会颇为相信此人的言语。
麦彭仁波切将众多格言中的重要及精华之义全部归纳在本论中,并分成十多个问题进行宣说,每一个问题对修行人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现在宣说有关坚定誓言的问题。
什么叫做誓言坚定呢?如果他人有交付于自己的事情,自己也做了承许答应,那么在完成此事的过程中,不管耗时多长,遇到多么大的困难,自己也不应改变初衷,一定要争取完成此事,这就叫做誓言坚定。此处所说的誓言,并非单纯指佛法中所谓的誓言,而是泛指一切自己发愿或答应他人时所做的承诺。龙猛菩萨于《亲友书》中云:“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此处宣说了三种人所发誓愿之不同:上等人发下的誓愿,犹如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纵经风雨侵蚀亦不会磨灭,他们的誓愿非常坚定。我小时候曾在一些石板上刻写过观音心咒,如今,经历了十七、八年的风霜日晒,这些文字依然非常清晰,由此即能看出此处所用比喻的真实含义;而中等者发下的誓言就如土中的文字,很容易就被擦掉,也就是说此类人的誓言易受他人影响;至于下等人的誓言就好像水中的花纹,不需他人动手搅和,自己马上就会转变,他们极易舍弃自己的誓言。比如有些来寂静道场求法的人,刚来时发愿在此住五年、十年等,但不到三天,他们中的个别人便因生活中的一点儿小违缘离开了。
故坚定的誓言应如石头上的文字一样,始终不变,若能如是,今生中一切所欲之事皆可圆满成办——在佛法方面若誓言坚定,必可得到法益与上师三宝之加持,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死大事就可成办;如誓言坚定,所说之语不轻易改变,他人也会信任自己,自己的言语也具有威望与可信度,别人自然愿意接受。
如誓言坚定,自他均能得益,诸事皆可成办,故应坚定自己的一切誓言!
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
背弃誓愿应生畏,违背国政尚不惧。
如果善加观察后已做下了承诺,那么即使到坏劫之际亦不应舍弃;违背国政时可以不生惧怕,但大家对背弃誓言却应生起畏惧感。
做任何事情之前,自己首先应以智慧进行详细观察,看此事对自他是否有益、自己若中途遇到困难能否知难而进等。观察后一旦做下承诺,中途就不应有任何变化,乃至坏劫之际也不能舍弃誓愿。(即谓即使世间毁灭,也不改变承诺。)若中间出现的只是一点儿小违缘,就更不能改变初衷。
从前有个皈依三宝的居士,外道抓住他后要求他舍弃三宝,否则就要杀死他。但他并没有舍弃三宝,以至后来被外道杀害。但因其誓愿坚定之故,再加上三宝的加持,被杀害时,他流出的血液皆为乳白色,并非红色。我们对自己的誓愿也应如这位居士一样坚定。
有智者对违背国政不一定感到害怕,因此种行为最多令自己失去生命而已;但他们却很害怕违背誓言,比如舍弃上师三宝、违犯戒律等…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