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何,他衆亦如是希望。如是行持下去,則正士必可獲得無盡財富與快樂。如往昔諸佛將衆生看作與自身無二而修持,並終獲聖者之財與無死甘露。而狡詐者卻與正士所行相違,他們處處都爲自己的利益精打細算,長此以往,這些人會令自己日漸貧窮、痛苦。
善加分析正士與狡者所行之差別後,當依正士之行,將一切衆生視如自己,即都乃渴盼離苦得樂者。如是精進修法,定能早日獲得解脫大樂。
賢者善行不贊頌,劣者惡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愛如母無稍憶。
前時所作無反省,現時善惡無辨別,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詐相。
對于賢者之善妙行爲不去贊頌,劣者之惡行也不作呵斥;不在乎對己恩重如山之士,亦不稍加憶念慈愛如母之人;前時所作之事不反省是對是錯,現在所行也不加辨別善惡,如是愚昧、混淆不清之作風,皆非正士實乃狡詐者之相。
在此指出了狡詐者的法相。有些賢善之士,不論聞思修行,還是爲人處事,處處都能爲他人利益著想,行爲非常善妙,本應值得贊歎,但狡詐者偏偏就不去贊頌;對于下劣惡人,他們不僅今日做一些損害衆生之事,明天依然如此,所作所行只知損人利己,不知有情之痛苦,唯以惡劣行爲度日,而狡詐者對他們同樣也不進行任何呵斥;對自己有恩德者,如世間中之大恩父母精心撫育我們,才使我們能夠從無知而成長爲人,出世間之大恩上師則爲我們指明了解脫大道,恩重如山,但狡詐者依然滿不在乎,不知報恩;因前世因緣,有些人對自己很慈愛,如同母親一樣關懷自己,問寒問暖,但自己也不作憶念,完全漠視別人對自己的一番好意;過去由于愚昧無知做錯了很多事,甚至毀犯了淨戒,但現在還是不反省、忏悔由無知所造作的罪行,做起事來還是不分辨善惡與否,心中對是非曲直茫然無知……如是是非善惡混淆不清者,非爲正直之士,實乃具相之狡詐者。
了知狡詐者之相後,自己應經常反觀,自身所行是否與此相同,以此來改正自己不如法的行爲。
甯與直士結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與狡者交親友,饒益彼等反遭害。
甯可與正直之士結下怨仇,然彼對于自己的事業尚會有所利益;也不與狡詐者結爲親友,因對其饒益反而會遭到這些人的陷害。
此中直士包括一切高僧大德與公正老實之人。與直士交友,對自己有很大利益,但如果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做法不相合,或因前世業力所致,自己與直士結下了怨仇,這種局面對自己仍然不會帶來所謂的損害,相反還是會有一定的助益。因直士不會無緣無故地損害你,雖與你有一點怨仇,但此純屬私事,如果你未做錯事,他是不會平白無故地冤枉你的。若他人詢問你的情況,他必會一是一、二是二的從公正角度進行評價。對衆生有利之事,直士絕不會因爲你們之間有了仇怨就從中做梗,他定會盡力相助。
但狡者的情況就全然不同,且不說與其結怨會遭其報複,即便與之結爲親友也無法避免這些人的暗算。雖然你對他真心饒益,但因他本性原本就極爲下劣,故不會對你知恩圖報。涉及到切身利益時,狡詐者會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損害你以滿其私欲。比如盡管平時你一直饒益他,但只要偶爾與他發生一點小摩擦,他便懷恨在心,一旦有機會便會變本加厲地損害你。所以說甯與直士結怨,亦不能與狡者交友。
故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一定要觀察其爲正士還是劣者。只有與正士爲友,自己的修行才會得到助益。
直士正行護他人,情誼綿長如江河,
狡者交友爲私欲,雖予慈愛終成怨。
直士以正行來護持他人,且與朋友之情誼綿長一如江河之水;狡者交友純粹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欲,雖暫時予以慈愛,但最終會成怨仇。
直士常以正直之行爲護持他人,正直者之間,其情誼綿長恰如江河水流一般源源不竭。他們可以長時間保持這種情誼,甚至在幾十年的交往過程中都不會紅臉,互相之間始終能保持諒解,不會因他人挑撥或個人利益驅使而中斷友情,正所謂友誼地久天長。正士對朋友既不會當面阿谀奉承,也不會喜新厭舊,正如《菩薩寶鬘論》所雲:“不作面谀不喜新。”
而狡詐者交友只是爲了得到一些利益,比如他今天請你吃飯,並非是以誠相待,而是想通過這種方便得到你的某一樣心愛之物。或者他今天請你吃飯,明天你若不回請,他馬上就會顯露其本性,因占不到便宜而斷絕情誼。狡者交友,雖然暫時會給予他人一些慈愛或幫助,但因其目的不正,故最終定會與你結下怨仇。
我們也應對自己進行觀察,看看自己交友的目的是否純正。不要以爲自己很了不起,自以爲非常正直,說不定自己就是一個狡詐者。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順利抵天界,
直士作事極穩妥,直士國王亦勝任。
正直者面前諸天亦喜歡集聚;直士可以很順利地抵達天界;直士做事極爲穩妥;直士即使作國王也可以勝任。
公平正直者因其行爲善妙、功德超勝,故諸佛菩薩與護法天衆常常會于其前聚集,護法神也經常對他進行保護,聖者也常賜與加持,其行爲、名譽與威望自然超勝他人。雖然同做一件事情,因有諸天護法相助,所以直士很容易就能成辦。比如,如果你身爲僧衆執事,那麼在處理事情時就不應偏袒任何一方,應秉公辦理;日常做事時,自己應以身作則,然後再要求他人亦如是照做,如此則做任何事情都易取得成功。
直士憑其殊勝功德,來世可以非常順利地生于天界享受天人福報,又或者往生極樂世界等清淨刹土。直士在做事前就已作了詳細觀察,對于在完成此事之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違緣亦了然于胸,故而內心坦然而住,會極其穩妥地做好每一件事。國家君主本爲全民之依賴處,所以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都必須做到公平正直,如是直士以其公正之美德,即使做國王也完全堪任。
聽罷對于直士功德的贊歎,相信每個人都願意從今天開始努力改正自己的行爲,也力爭做一名直士。
所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
清淨世規之精要,勿須饒舌贊歎之。
所謂正直之功德,是一切功德中最超勝的,它乃清淨世規的最精要之處,因此用不著在此饒舌贊歎。
正直之功德可以涵蓋其他一切功德,是所有功德中最爲殊勝的功德。如果你是一名正直之士,你的行爲一定會很穩重,也肯定具足清淨智慧,做起事來亦光明磊落、識慚知愧;而且在做任何事時,都不會放逸而行;直士還具備憶恩、報恩的品性,他們常常對他人行上供下施等善舉。正直之功德實爲清淨世規之精華攝要,用不著在此處多費唇舌贊歎其功德。
一個人若具足正直之功德,則已具足一切功德,我們都應該依靠他,並隨學他的行爲。
以上已將有關正直之內容宣說圓滿。
七、誓言堅定
何人事前所承諾,終無變更誓堅定,
若堅誓願獲自利,他衆亦信此人語。
任何人在事情未開始之前所做的承諾,應該永不更改;若其誓願堅定肯定能獲得自利,他衆也會頗爲相信此人的言語。
麥彭仁波切將衆多格言中的重要及精華之義全部歸納在本論中,並分成十多個問題進行宣說,每一個問題對修行人而言都顯得非常重要。現在宣說有關堅定誓言的問題。
什麼叫做誓言堅定呢?如果他人有交付于自己的事情,自己也做了承許答應,那麼在完成此事的過程中,不管耗時多長,遇到多麼大的困難,自己也不應改變初衷,一定要爭取完成此事,這就叫做誓言堅定。此處所說的誓言,並非單純指佛法中所謂的誓言,而是泛指一切自己發願或答應他人時所做的承諾。龍猛菩薩于《親友書》中雲:“如于水土石,人心盡彼同。”此處宣說了叁種人所發誓願之不同:上等人發下的誓願,猶如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縱經風雨侵蝕亦不會磨滅,他們的誓願非常堅定。我小時候曾在一些石板上刻寫過觀音心咒,如今,經曆了十七、八年的風霜日曬,這些文字依然非常清晰,由此即能看出此處所用比喻的真實含義;而中等者發下的誓言就如土中的文字,很容易就被擦掉,也就是說此類人的誓言易受他人影響;至于下等人的誓言就好像水中的花紋,不需他人動手攪和,自己馬上就會轉變,他們極易舍棄自己的誓言。比如有些來寂靜道場求法的人,剛來時發願在此住五年、十年等,但不到叁天,他們中的個別人便因生活中的一點兒小違緣離開了。
故堅定的誓言應如石頭上的文字一樣,始終不變,若能如是,今生中一切所欲之事皆可圓滿成辦——在佛法方面若誓言堅定,必可得到法益與上師叁寶之加持,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死大事就可成辦;如誓言堅定,所說之語不輕易改變,他人也會信任自己,自己的言語也具有威望與可信度,別人自然願意接受。
如誓言堅定,自他均能得益,諸事皆可成辦,故應堅定自己的一切誓言!
以善觀察所承諾,壞劫之際亦不舍,
背棄誓願應生畏,違背國政尚不懼。
如果善加觀察後已做下了承諾,那麼即使到壞劫之際亦不應舍棄;違背國政時可以不生懼怕,但大家對背棄誓言卻應生起畏懼感。
做任何事情之前,自己首先應以智慧進行詳細觀察,看此事對自他是否有益、自己若中途遇到困難能否知難而進等。觀察後一旦做下承諾,中途就不應有任何變化,乃至壞劫之際也不能舍棄誓願。(即謂即使世間毀滅,也不改變承諾。)若中間出現的只是一點兒小違緣,就更不能改變初衷。
從前有個皈依叁寶的居士,外道抓住他後要求他舍棄叁寶,否則就要殺死他。但他並沒有舍棄叁寶,以至後來被外道殺害。但因其誓願堅定之故,再加上叁寶的加持,被殺害時,他流出的血液皆爲乳白色,並非紅色。我們對自己的誓願也應如這位居士一樣堅定。
有智者對違背國政不一定感到害怕,因此種行爲最多令自己失去生命而已;但他們卻很害怕違背誓言,比如舍棄上師叁寶、違犯戒律等…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