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因如此行事不僅會使自己今生中所作皆不吉祥,還會遭遇很多違緣,並且後世也將墮入地獄等叁惡趣中感受無量痛苦。文革期間,很多有智慧的僧人爲了維護自己的誓願、不舍叁寶,最後紛紛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些事例是很耐人尋味的。

  作爲一個出家人,對自己的戒律誓言應如命根一般維護,即使爲之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誓言果能如此堅定,則解脫決定有望!

  不顧發誓或自語,彼者猶如篩子般,

  泄露善妙之精華,僅依此理亦可知。

  有些人不顧自己所發的誓言或自己說過的話語,這類人就像篩子一樣,會將善妙之精華泄露無遺,僅依此理即可推知此人好壞。

  根據有無違背誓言和承諾,即可推知一個人的好壞。藏族人對發誓比較重視,他們會以上師、叁寶與寺院等作爲對境而發誓。比如若別人懷疑他偷了牦牛,此時如果他說:“我以拉薩的大昭寺發誓,我沒偷他人的牦牛。”則衆人就不會再對他懷疑追查。但如果後來得知牦牛確實是他所偷,則所有人都會對他産生極壞的看法,從此以後再不願與他來往。漢族人也比較重視一個人的說話方式與誠實度,比如若你今天說某人好,明天又說他壞,反複無常、無有定准,則誰都不會再信任你,大家都會認爲你很討厭。此等不顧誓言及言語者,就如同篩子一樣,終將漏失精華,只留下糟粕。依此道理善加觀察,即可推知一個人的性格、行爲之好壞。

  不顧誓言爲人的最大過失,所有人都應力斷此過失。

  此人遠離諸天衆,如同枯樹無涼蔭,

  如是不得諸財富,于此勿庸稍置疑。

  此人將會遠離一切護法天衆,如同枯樹無有涼蔭;如是此人也不會得到財富等善妙之物,對于此理不需要置疑。

  枝葉繁茂之大樹,因爲有涼蔭,所以自然會聚集很多鳥獸;如果是一棵枯樹,無法給人提供陰涼,鳥獸自然不會集聚其上。同樣,如果自己違背誓言,失去精華之要,則如枯樹一樣,沒有絲毫價值,護法天衆也不會前來保護,當然會遠離他。我們的名聲如果沒有護法的傳揚、加持,自然不會得到財富等物,對于此理,實在沒有任何可懷疑之處。

  我們天天都在祈禱護法神擁護加持,但若不顧誓言,再精勤祈請也無濟于事。欲得護法加被,首先需堅定自己的誓言。

  若人誓願愈堅定,則于彼人愈可信,

  若愈成爲可信者,則天與德亦會集。

  若誓願能愈加堅定,則彼人亦愈加可信;如果其愈來愈成爲可信者,則天與德愈會自然集聚。

  如果此人從未違犯過自己發下的誓願,而且即便遇到天大困難也不退失初衷,其誓願反而越來越堅定,那麼其他人經過觀察後就會認定,此人沒有違背過他所發的每個誓願。因此衆人會越來越相信他,對他必會日益推崇、信賴,在別人面前也會廣宣並贊歎其功德。護法天衆當然更會傳揚其功德,漸漸地,在他面前自然可以集聚起一切世間福德與出世間之聖財,並得諸佛聖者之加持,從而安享暫時及究竟快樂。

  所以,想要得到一切世出世間之天與德,首先應堅定誓願。

  直士自己所述語,雖無大義亦不舍,

  若具大義或發誓,永不違越何須說。

  直士對于自己所說的話語,就算沒有大義,也不會輕易舍棄;如果所說的是具有大義之語或是誓言之類的話,則永遠都不會違越,此理無須宣說。

  直士對于細小的事情曆來都比較重視,自己所說的話,雖無很大意義,比如以前曾答應要送給他人一支筆,即使沒給也不會給對方帶來任何影響,但因他已說過贈送之類的話,他肯定會遵守諾言、慷慨給予,而不會隨便食言。如果微小之處都不舍棄的話,那麼對于今生來世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或發下的誓言,比如守持出家戒律、入密乘並依止上師等,直士絕對不會違越並因此而毀破誓言,此點無須多言。

  得到國王地位,或得到一個如意寶,對我們來說意義並不是很大,這些只不過能使我們今生生活得富裕一些。但進入佛門並值遇密法等,對生生世世都有重大意義。故應珍惜此難得一遇之因緣,並護持所發誓言。

  劣者愛惜自生命,智者珍視自誓願,

  劣者背棄誓願時,智者對此感稀有。

  劣者對自己的生命非常愛惜,智者則非常重視自己的誓願;劣者違背、舍棄誓願時,智者對此感到非常稀有。

  劣者與智者之間有很大差別。劣者對自己的生命感覺甚爲珍貴,時時刻刻都不忘保護自己。一旦誓願與生命發生抵觸之時,他們會毫不在乎地舍棄誓言以保全生命。智者則對誓願更爲重視,不會輕易加以改變。每當見到劣者違背誓願,智者就會感到稀有並爲之惋惜。

  劣者的大名遺臭千古、代不乏人,如秦桧賣國求榮、陷害嶽家父子等,這類人誠可謂遍布古今中外。文革期間,有些人舍棄誓言、破戒還俗,還有的甚至毆打金剛上師。不惟藏地,漢地也出現過這種罪惡昭彰之徒。如今,有些人雖出了家且進入了密乘,但後來卻又舍棄密法,爲了一點兒蠅頭小利就舍戒還俗,這正應驗了麥彭仁波切在《悲哀之歌》中說過的金剛語:“叁寶作證發誓顯密戒,欲換一杯酒或瞬淫樂,如是自心無有慚愧者。”

  對于所發誓願毫不重視,遇到一點兒違緣便舍棄不顧,如是劣者之行徑,智者見後深感稀奇。

  智者甯可舍生命,而不背棄自誓願,

  劣者對此雖生奇,不思守誓之勝德。

  智者甯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背棄自己的誓願;劣者見到智者如此之行爲後也會生起稀奇之想,但他們卻不思維守護誓言的殊勝功德。

  世間人爲了自己所做的大事可以舍棄身家性命,如“生命誠可貴”,但“若爲自由故”,完全可將之舍棄,智者們亦如是護持誓言。漢地有些老和尚在文革期間,爲了不舍叁寶、護持出家淨戒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藏地也有很多僧人不舍上師叁寶,因不願脫下僧衣而遭迫害,甚至獻出生命。其實早在惡王朗達瑪滅佛時,就曾殺害過很多不願還俗的僧人。這些頂天立地的行爲確實值得後學欽佩、隨學,他們在世人面前樹立起了佛法僧的光輝形象。愚笨劣者見到智者如是之行爲後,雖也感到很稀奇,但進而就會認爲他們太缺乏見識,太過愚笨,不應該輕舍寶貴生命。頑劣者從不思維守護誓言的殊勝功德,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者。

  如果今生舍棄佛法,則生生世世都不會值遇佛法。智者護持戒律、守護誓言,雖爲此而獻身,但馬上就可以獲得殊勝安樂,如上升天界或往生極樂世界等,並以此功德,最後定會圓成佛道。在入密乘得到灌頂之時,所飲用之誓言水,如果自己守護好誓言,則會變爲金剛薩埵尊,使我們得到解脫安樂;若違犯誓言,則會變爲九頭魔王,臨命終時痛飲自己的心血,使自己墮入金剛地獄。如破別解脫根本戒,亦將墮入地獄受苦。故有智者甯可舍棄生命,亦要護持誓言戒律。

  故當斷除劣相續,恒住正士之相續,

  所謂堅守誓願德,是諸世間之莊嚴。

  所以,我們應當斷除惡劣的相續,恒時安住正士之相續;所謂堅守誓願之功德,乃一切世間之莊嚴。

  通過上文對正士與劣士在各方面所做的分析比較,想必大家都已了知了其功德與過失。如果我們要做一個直士,那就必須斷除惡劣的相續習氣,並不再與具有這種惡劣相續的人接觸。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與劣人往來,自己非但不能改掉劣習,反而會更加增上劣習。故應恒常依止善知識與善道友,經常閱讀宣說真理的經論,使自己能逐漸安住在正士的相續中。以前有些高僧大德,未入佛門時也造過一些殺生等惡業,但後來依靠善知識與佛法,再加自己的精勤努力終于獲得了殊勝成就。

  堅定誓言的殊勝功德,可以圓滿一切所願,並成就暫時與究竟之利益。它爲世間一切之莊嚴,如同日月爲大地之莊嚴。所有具智者都應牢記堅定誓言之理,這對一個人的學佛有莫大的助益。

  以上已將有關堅定誓言之內容宣說圓滿,下面宣說回報恩德。

  八、知恩圖報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濟之恩人,

  了知其恩並報恩,此爲高尚行爲門。

  若思維此人對于我等,乃是經常利濟的恩人,如是了知其恩德並報恩,此爲高尚行爲之門。

  如是我們理應經常靜思過去,對于那些曾經幫助過、利益過自己的恩人,大家應反複憶念其恩德,並盡力回報恩德。如能這樣做,則表明你已進入了高尚者的行爲之門。

  在此世間上,曾經在我們困難時周濟過一頓飯,或給予過我們真心安慰與鼓勵的那些人,都可算是我們的恩人。諸恩人中,以父母與上師的恩德爲最大。如果沒有父母,我們不可能來到人間並長大成人;上師若未以悲心攝受我等,並爲我們宣講佛法,我們又如何有能力取舍善惡、抉擇因果、並依此寶貴人身而得解脫?如果有人認爲自己的父母不好、上師不好,甚至因此而舍棄他們,同時還自诩爲具足功德、超凡脫俗,我們憑此就能做出判斷:這種人決定不會具足任何功德,只會是一個惡劣之輩。

  大家不一定能報答得了別人對自己的恩德,但至少要知道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此知恩也很重要。

  何人不辨利與害,亦無相應回報心,

  故除一切聖者外,誰願于他作害利。

  何人如果不能辨別他人對自己所作的利與害,亦無相應的對其進行回報之心,除了聖者,有誰願意與這種人作害利之事呢?

  有些愚癡劣者對于好壞混淆不辨,他人所做不管于己有利或對己有害,他們都馬馬虎虎、不加辨別,也不進行相應的回報。這樣必定會令有恩于己者傷心難過,對己損害者則暗自竊喜。

  依菩薩戒所說,出家人不能報仇。但按世間人規,大丈夫有恩報恩,有冤伸冤,應做到恩怨分明,利害明辨。我們修學大乘佛法者,雖不應報仇,但應知道于己有恩抑或有仇,並對有恩者回報恩德。若不如是,不明辨害利,除了已經無有任何執著之聖者會對其經常愍念救護外,其他人誰也不會幫助他。

  此種未達無分別之境就不辨利害之行…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