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P6

  ..續本文上一頁爲了後世之安樂而廣行善事,但因無善巧方便故,所以所造善業只能一次性成熟果報;而有智者卻以菩提心攝持善業,結果使此善果乃至獲得無上菩提之間生生世世都可享用不盡。淺慧者之所作所爲就猶如孩童花了很長時間建起的土房一般,一股大風或一陣大雨便可將其毀壞無余。因此說我們何時何地都應以希求智慧爲主,若具智慧,則極易成辦諸法。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問智者,

  當閱智者諸論典,思維愚智之差別。

  或許多數問題自己都能夠以智慧了知,但我們畢竟不是一切智者,所以還是會有些問題搞不清楚。對這些問題就應該向其他有智慧者虛心討教,並經常閱讀智者所造論典,思維愚者與智者之間的差別。

  智者具有深廣的智慧,他們對很多事物、問題都能從各方面進行觀察,因而得到的答案亦較爲圓滿。尤其在知識積累方面,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碰到不懂的地方馬上就會向其他智者詢問或探討,不恥下問是其在做學問方面非常突出的一種美德。而一般淺慧者卻不懂裝懂,不願向他人請教,深恐這樣做會降低自己的身份,因他們認爲請別人解答問題實在是一件令人羞恥之事。其實這種態度只會被智者恥笑,並更加顯露出愚者的醜態。在《格言寶藏論》中列舉了很多愚者與智者的差別處,欲了知者可自行學習此論。

  愚者喜歡看一些凡夫以自己的分別念寫出的世俗雜書,覺得這些東西很相合自己。而智者卻經常看一些所立之論相合實際真理的論典,一方面借以增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智慧;一方面又可以從中探得人生、宇宙的奧秘。我們理應經常思維智者與愚者的差別之處,並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爲爲智爲愚:若爲智者則應更加增上智慧;若爲愚者,則應從此以後收回自己的愚者之相,同時調伏自己的盲目傲慢心態,並經常向智者們請教,閱讀他們闡發精辟的論著,且隨學智者之行爲。這樣一來,總有一天,自己也可以逐漸步入智者的行列中。

  如此行持則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長,

  若其智慧愈增長,高尚行爲亦隨增,

  高尚行爲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湧,

  其後年月日時中,自己獲得大進益。

  如果依靠上面所說的方法,諸如閱讀智者之論典、向智者請教等如理行持,則自己的智慧自然而然就會愈來愈增長。如果智慧愈來愈增長,其道德品質亦會隨著增上。高尚行爲愈加增上,則出世間之功德,諸如現見本尊、生起出離心、菩提心、證悟法性等,甚至包括世間之名譽、福德等皆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增長。從此之後,因爲具有大智慧的緣故,所以一年會比一年、一月會比一月,甚至一天都會比一天更超勝,自己日日夜夜中都能獲得很大的進步與利益。

  天才畢竟是少數人的專利,大多數人還得依靠精進勤學才能得到智慧。世人之所以造惡業、損害衆生、行爲惡劣,就是因爲沒有取舍之智的緣故;若具有智慧、明了取舍,則不會再繼續造作惡業,因爲他明白惡業只會使自己在今生來世遭受更大的痛苦。而高尚的行爲、善法,如放生等,則可使自己于今生後世感受衆多的安樂。所以智慧增上,其高尚行爲亦會隨之增上;若高尚行爲增上,則其福德就會像夏天的泉水一樣,東一處、西一處地日夜不停地從地下汩汩湧出。

  由此可見智慧極爲重要,一切功德皆從智慧而生,而智慧則依靠精進而來。知道此理後,希求智慧者理應日日夜夜精勤不懈地學習智者之論典。

  于此世間萬物中,更無如己之愛重,

  若不思維己過德,則與禽獸有何異?

  于此世間萬事萬物當中,對任何事物的態度都不會像對自己身體那般愛重;如果不思維自己的過失與功德,則與禽獸又有何異?

  凡夫從無始以來一直貪愛自身,對自己非常愛重。總體而論,衆人對任何事物的貪執都沒有超過對自身的執著程度。一般人都是美食自先享、錦衣己先穿,很少將自己的心愛之物先用以滿足他人,只有少數人能割舍所愛、施與他衆。不過,一旦情況緊急並已涉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危,那就要另當別論了。平時無事之時,有些人也許會對父母妻兒、親朋好友信誓旦旦、發願舍身保護;但真正到了性命交關之時,又有幾人能履行承諾?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自顧其命,無暇考慮父母妻兒之安危,更談不上舍身救護了。

  話又說回來,即便是愛護自己,在方式上亦有智愚之別。智者與愚者的差別很多,其中之一即在于是否善加觀察自己的過失與功德。有智之人,曆來都重視省察自己的功與過,從而力求減少乃至杜絕過失並增上功德,如是則可善護其身;如果不思維、觀察自己的得失功過,一切事情皆隨心所欲而行,此種作爲與那些愚癡之旁生又有何差別呢?如鳥雀整日叽叽喳喳,得到一些剩米粒都能讓它們歡呼雀躍不已;而牦牛等動物亦複如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甚至在遭到屠殺之際都不自知。作爲一個人,如果不知觀察自己之功過,那又如何保護自身免遭損害呢?

  真實愛重自身之人,應常以正知正念來審視自己的行爲,了知自己的功德與過錯,並行持正士之行,如是才能算是有智者。

  乃至營商諸瑣事,亦需問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問不察豈非蠢?

  如果對于營商等瑣碎之事,尚知仔細觀察並詢問他人,但對一生中所應取及所應舍之大事倒反而既不詢問別人亦不自行觀察,那豈非徹頭徹尾的蠢人?

  稍有智慧者,對于世間一些沒有很大意義的小事都知道要向他人咨詢,同時自己也會認真加以觀察,比如欲開商店做買賣者,他會首先到市場上向一些比較有經商頭腦的老板打聽行情:諸如市場上哪些貨物走銷、哪些滯銷,以及進貨渠道、經營此類商品需辦理的相關手續等等。有的還會請看相士占蔔打卦,預測此次經營是否順利、能否賺到大利潤等。除此以外,他自己亦依靠自身智慧反複觀察,甚至對經營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也預先作了周密安排、防範。而作爲佛教徒,如果對于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即在學佛過程中應如何抉擇因果、行持哪些善行、舍棄哪些過失等,既不向智者詢問,自己也不作任何周到觀察,那又如何能去除過失、獲得功德呢?如是之人豈不是很愚蠢嗎?他們就像某些旁生一樣,吃飽喝足後只知躺倒大睡,一生中渾渾噩噩,究不知生死爲何物。

  故大衆理應依止具相善知識,且明了取舍之事並精進行持,萬勿空耗人生。

  無過之士雖少見,若于過失知爲過,

  則能斷彼所作故,將成猶如離雲月。

  無有過失之士雖極爲少見,但如果對于過失能知其爲過,那就能夠斷除過失;此時之行者也將會如離開烏雲之明月般,成爲整個世間之莊嚴。

  在此世界上,恐怕難以找到斷證功德圓滿有如本師釋迦牟尼佛、亦無有任何過失者!以世間人所崇拜者爲例,別人眼中滿身光環的他們其實亦有種種過失,比如郭沫若,盡管多有人認爲他對中國現代文學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現卻是舉世公認的他一生中的一大敗筆。再比如某些活佛、堪布雖智慧超人,行爲也非常如法,但如果細究起來,還是會在他們身上發現一些小過失。對我們來說,如果大家都能知道自身的種種不如法之處,那就有可能自我反省並斷除過失。比如出家人若未曾學過戒律就很容易毀犯戒條,一旦學習了戒律,就會明白自己從前所犯過錯的性質及嚴重程度,從此以後即可有意識地避免再犯類似錯誤。

  有人也許會問,過失爲什麼可以斷除?因爲過失乃造作之法,並非與生俱來,從根本上講,它的本性依然是無常,所以才可以加以改正並超越。比如有些人原本嗔心很大,但通過學習經論,他們了知了嗔心的過患,從此即自覺地時時提醒自己勿生嗔恨。如此行持之後,漸漸便可斷除嗔心。此時之心性就如月亮破雲而出,擺脫雲層的遮蔽後定能放出清涼之光。

  不僅嗔心可改,別的毛病也可當下或漸次斷除。《親友書》中就曾講過,當年的難陀尊者剛開始時因貪心很大而不願出家、更不肯嚴守清淨戒律,後依佛陀之加持得以參觀天宮與地獄,因之才對輪回徹底生起了厭離心,然後便開始精進修持,結果終證阿羅漢果位。

  所以大家都應知過改過,以使自己的行爲漸趨高尚。

  圓滿諸德雖罕見,若于功德生欣樂,

  且于彼德常串習,則將成爲具德者。

  圓滿一切功德者雖然罕見,然而若對于功德生起欣樂之意,且常常串習彼等功德,這種修行人也將成爲具功德者。

  世間中能圓滿一切功德、十全十美、無有任何缺陷者,唯有叁界怙主釋迦牟尼佛才堪充任。除此之外,于此世間中恐怕極難找到這樣的完美者。很多大善知識、高僧大德,盡管內證功夫、境界已與佛陀無二無別,但在顯現上,雖然各方面功德都較圓滿,不過若與佛祖相較,還是有稍許缺欠及不圓滿之處。

  我們藏族有句俗語:“無過之人找不著,無節疤樹尋不到。”但這絕不意味著大家可以放縱自己的過失,而是說我們對于自己的缺點應生起厭離心,對他人的功德要生起欣樂意,如是作爲方能給自己帶來實際利益。但有些人在見到自他所犯的過錯後卻無動于衷、淡然處之,對之根本沒有生起絲毫的厭煩心;而對于那些喜歡聞思修及具有高尚行爲者,他們又不以爲然,沒表現出什麼親近感或隨學的欲望、舉動。這類人都是些愚昧無知之徒,其行爲、智慧肯定不會有任何進步。

  由于智慧的差異,不同人在行爲等方面的表現大不相同。有智者說的話語往往與真理相合,因而人人都樂聽其言,並希望他能多講一些道理。在對他的言行深表欽佩、向往的同時,衆人亦願效仿其行爲。但愚蠢之人則說話啰嗦,且所言大多爲無意義之绮語,旁人亦不願聽,希望他少說爲佳,最好閉嘴不言。他們的行爲也多不如法,因此常受衆人指責。所以愚者的言行爲衆所厭,智者的言行爲衆所樂。我們雖然難見圓滿諸德者,但如果對于智者的功德,如精進聞思修、能背誦很多經論、理解…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