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了后世之安乐而广行善事,但因无善巧方便故,所以所造善业只能一次性成熟果报;而有智者却以菩提心摄持善业,结果使此善果乃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生生世世都可享用不尽。浅慧者之所作所为就犹如孩童花了很长时间建起的土房一般,一股大风或一阵大雨便可将其毁坏无余。因此说我们何时何地都应以希求智慧为主,若具智慧,则极易成办诸法。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
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或许多数问题自己都能够以智慧了知,但我们毕竟不是一切智者,所以还是会有些问题搞不清楚。对这些问题就应该向其他有智慧者虚心讨教,并经常阅读智者所造论典,思维愚者与智者之间的差别。
智者具有深广的智慧,他们对很多事物、问题都能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因而得到的答案亦较为圆满。尤其在知识积累方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碰到不懂的地方马上就会向其他智者询问或探讨,不耻下问是其在做学问方面非常突出的一种美德。而一般浅慧者却不懂装懂,不愿向他人请教,深恐这样做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因他们认为请别人解答问题实在是一件令人羞耻之事。其实这种态度只会被智者耻笑,并更加显露出愚者的丑态。在《格言宝藏论》中列举了很多愚者与智者的差别处,欲了知者可自行学习此论。
愚者喜欢看一些凡夫以自己的分别念写出的世俗杂书,觉得这些东西很相合自己。而智者却经常看一些所立之论相合实际真理的论典,一方面借以增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智慧;一方面又可以从中探得人生、宇宙的奥秘。我们理应经常思维智者与愚者的差别之处,并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智为愚:若为智者则应更加增上智慧;若为愚者,则应从此以后收回自己的愚者之相,同时调伏自己的盲目傲慢心态,并经常向智者们请教,阅读他们阐发精辟的论著,且随学智者之行为。这样一来,总有一天,自己也可以逐渐步入智者的行列中。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
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
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如果依靠上面所说的方法,诸如阅读智者之论典、向智者请教等如理行持,则自己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愈来愈增长。如果智慧愈来愈增长,其道德品质亦会随着增上。高尚行为愈加增上,则出世间之功德,诸如现见本尊、生起出离心、菩提心、证悟法性等,甚至包括世间之名誉、福德等皆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增长。从此之后,因为具有大智慧的缘故,所以一年会比一年、一月会比一月,甚至一天都会比一天更超胜,自己日日夜夜中都能获得很大的进步与利益。
天才毕竟是少数人的专利,大多数人还得依靠精进勤学才能得到智慧。世人之所以造恶业、损害众生、行为恶劣,就是因为没有取舍之智的缘故;若具有智慧、明了取舍,则不会再继续造作恶业,因为他明白恶业只会使自己在今生来世遭受更大的痛苦。而高尚的行为、善法,如放生等,则可使自己于今生后世感受众多的安乐。所以智慧增上,其高尚行为亦会随之增上;若高尚行为增上,则其福德就会像夏天的泉水一样,东一处、西一处地日夜不停地从地下汩汩涌出。
由此可见智慧极为重要,一切功德皆从智慧而生,而智慧则依靠精进而来。知道此理后,希求智慧者理应日日夜夜精勤不懈地学习智者之论典。
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
若不思维己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于此世间万事万物当中,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不会像对自己身体那般爱重;如果不思维自己的过失与功德,则与禽兽又有何异?
凡夫从无始以来一直贪爱自身,对自己非常爱重。总体而论,众人对任何事物的贪执都没有超过对自身的执著程度。一般人都是美食自先享、锦衣己先穿,很少将自己的心爱之物先用以满足他人,只有少数人能割舍所爱、施与他众。不过,一旦情况紧急并已涉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危,那就要另当别论了。平时无事之时,有些人也许会对父母妻儿、亲朋好友信誓旦旦、发愿舍身保护;但真正到了性命交关之时,又有几人能履行承诺?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自顾其命,无暇考虑父母妻儿之安危,更谈不上舍身救护了。
话又说回来,即便是爱护自己,在方式上亦有智愚之别。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很多,其中之一即在于是否善加观察自己的过失与功德。有智之人,历来都重视省察自己的功与过,从而力求减少乃至杜绝过失并增上功德,如是则可善护其身;如果不思维、观察自己的得失功过,一切事情皆随心所欲而行,此种作为与那些愚痴之旁生又有何差别呢?如鸟雀整日叽叽喳喳,得到一些剩米粒都能让它们欢呼雀跃不已;而牦牛等动物亦复如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甚至在遭到屠杀之际都不自知。作为一个人,如果不知观察自己之功过,那又如何保护自身免遭损害呢?
真实爱重自身之人,应常以正知正念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了知自己的功德与过错,并行持正士之行,如是才能算是有智者。
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如果对于营商等琐碎之事,尚知仔细观察并询问他人,但对一生中所应取及所应舍之大事倒反而既不询问别人亦不自行观察,那岂非彻头彻尾的蠢人?
稍有智慧者,对于世间一些没有很大意义的小事都知道要向他人咨询,同时自己也会认真加以观察,比如欲开商店做买卖者,他会首先到市场上向一些比较有经商头脑的老板打听行情:诸如市场上哪些货物走销、哪些滞销,以及进货渠道、经营此类商品需办理的相关手续等等。有的还会请看相士占卜打卦,预测此次经营是否顺利、能否赚到大利润等。除此以外,他自己亦依靠自身智慧反复观察,甚至对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也预先作了周密安排、防范。而作为佛教徒,如果对于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即在学佛过程中应如何抉择因果、行持哪些善行、舍弃哪些过失等,既不向智者询问,自己也不作任何周到观察,那又如何能去除过失、获得功德呢?如是之人岂不是很愚蠢吗?他们就像某些旁生一样,吃饱喝足后只知躺倒大睡,一生中浑浑噩噩,究不知生死为何物。
故大众理应依止具相善知识,且明了取舍之事并精进行持,万勿空耗人生。
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
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无有过失之士虽极为少见,但如果对于过失能知其为过,那就能够断除过失;此时之行者也将会如离开乌云之明月般,成为整个世间之庄严。
在此世界上,恐怕难以找到断证功德圆满有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亦无有任何过失者!以世间人所崇拜者为例,别人眼中满身光环的他们其实亦有种种过失,比如郭沫若,尽管多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却是举世公认的他一生中的一大败笔。再比如某些活佛、堪布虽智慧超人,行为也非常如法,但如果细究起来,还是会在他们身上发现一些小过失。对我们来说,如果大家都能知道自身的种种不如法之处,那就有可能自我反省并断除过失。比如出家人若未曾学过戒律就很容易毁犯戒条,一旦学习了戒律,就会明白自己从前所犯过错的性质及严重程度,从此以后即可有意识地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有人也许会问,过失为什么可以断除?因为过失乃造作之法,并非与生俱来,从根本上讲,它的本性依然是无常,所以才可以加以改正并超越。比如有些人原本嗔心很大,但通过学习经论,他们了知了嗔心的过患,从此即自觉地时时提醒自己勿生嗔恨。如此行持之后,渐渐便可断除嗔心。此时之心性就如月亮破云而出,摆脱云层的遮蔽后定能放出清凉之光。
不仅嗔心可改,别的毛病也可当下或渐次断除。《亲友书》中就曾讲过,当年的难陀尊者刚开始时因贪心很大而不愿出家、更不肯严守清净戒律,后依佛陀之加持得以参观天宫与地狱,因之才对轮回彻底生起了厌离心,然后便开始精进修持,结果终证阿罗汉果位。
所以大家都应知过改过,以使自己的行为渐趋高尚。
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
且于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圆满一切功德者虽然罕见,然而若对于功德生起欣乐之意,且常常串习彼等功德,这种修行人也将成为具功德者。
世间中能圆满一切功德、十全十美、无有任何缺陷者,唯有三界怙主释迦牟尼佛才堪充任。除此之外,于此世间中恐怕极难找到这样的完美者。很多大善知识、高僧大德,尽管内证功夫、境界已与佛陀无二无别,但在显现上,虽然各方面功德都较圆满,不过若与佛祖相较,还是有稍许缺欠及不圆满之处。
我们藏族有句俗语:“无过之人找不着,无节疤树寻不到。”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家可以放纵自己的过失,而是说我们对于自己的缺点应生起厌离心,对他人的功德要生起欣乐意,如是作为方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但有些人在见到自他所犯的过错后却无动于衷、淡然处之,对之根本没有生起丝毫的厌烦心;而对于那些喜欢闻思修及具有高尚行为者,他们又不以为然,没表现出什么亲近感或随学的欲望、举动。这类人都是些愚昧无知之徒,其行为、智慧肯定不会有任何进步。
由于智慧的差异,不同人在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大不相同。有智者说的话语往往与真理相合,因而人人都乐听其言,并希望他能多讲一些道理。在对他的言行深表钦佩、向往的同时,众人亦愿效仿其行为。但愚蠢之人则说话啰嗦,且所言大多为无意义之绮语,旁人亦不愿听,希望他少说为佳,最好闭嘴不言。他们的行为也多不如法,因此常受众人指责。所以愚者的言行为众所厌,智者的言行为众所乐。我们虽然难见圆满诸德者,但如果对于智者的功德,如精进闻思修、能背诵很多经论、理解…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