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规教言论》浅释▪P5

  ..续本文上一页之外,若无惭愧心,行持非法时也不会在意。不论佛法还是世间法,无惭愧则不易成办任何事情,故追求高尚行为之士还须知惭有愧。另外,一个人若经常放纵自己、散漫放逸的话,他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作为一名正士,必须品性正直、立场坚定、性情稳固可靠,如果今天行为如法,明天行为又很不如法,这样也不会成为正士。此外,欲求安乐及声誉之高尚者,尚需具有知恩图报、利益他众、信心稳固如山王以及慷慨布施等性格、行为特征。

  上面宣说的所有要点,若欲成为一个高尚之士,就必须一一遵照执行。

  我们若想成为高洁之士,就应该认真闻思此论,并将其中教言牢记心中,且如法行持。持之以恒之后,不久的将来,自己一定会成为具有贤良人格的高尚人士。高尚行为只要精进学习行持,没有做不到的,故应努力学修此论。

  以下次第详细宣说:

  二、智慧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此处所说的妙慧即是指智慧,也就是指无误取舍善恶因果的能力。能进行取舍之智慧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极其重要,是人最根本的禀性之一,若没有智慧,则其他功德也不会具足。

  在家之人,比如做生意者,也必须拥有相应的智慧——诸如首先应观察经营什么物品可以赚钱、在经营中会不会有违缘、若有违缘应如何妥善处理等等。如是详细观察后,方可投资经营,这样才会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作为一个学佛者或出家人,自己更应对自己的行为仔细观察——会不会与戒律相违、会不会对解脱产生障碍……以智慧反复观察取舍后才可以行事,如是才能圆满功德。

  智慧对于人的重要性就像树根对于整株树的生存所起的作用一样。大树的生存之基全赖其根,若无树根,则树叶、树花也不会有。《入菩萨行·智慧品》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余论中亦有云:“五度如盲,智慧如眼。”故修习佛法时,智慧极其重要,若无有智慧,则很容易走入邪道;有了如眼之智慧,则能明了取舍,并终入佛法正途。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具有智慧之士,在对一切事物进行取舍时,首先需要详细观察;而愚者却不同,世间凡愚之众经常无缘无故地遭受一些灾殃违缘,其原因何在呢?即是不进行观察而鲁莽行事所感召的恶果。

  关于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处,《格言宝藏论》中有如是宣说:“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量理宝藏论》中亦云:“愚者信许后观察,智者观察后信许。”如是智者在做事之前进行观察,而愚者却是事后才观察。若经过观察而行,则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过失与违缘。比如我们外出办事时也需要观察:天会不会下雨;今日是否为休假日?……又比如自己修建房屋时,首先应观察地势:所在之处是否为风口?阳光照射程度如何?修建于此处有无违缘?……

  经过详细观察后再去做事,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即使不成功自己心中也不会后悔。愚者却恰恰相反,他们事前不观察,事后往往叫苦不迭。比如对法律不了知者,不知道杀人要偿命,因一时冲动而造下杀人之过,等到执行死刑时再后悔已晚矣。又比如在依止上师前,一定要对上师进行观察,看他有无悲心、戒律是否清净、对佛法是否精通等。若不观察就依止,一旦上师不具足条件,所行非法,则自己亦会受到染污,并因此而白白浪费了暇满难得之人身宝,且错过解脱之机会。所以我们理当随学智者,在做任何事前都要进行详细观察。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观察虽是智者之行为,但其中也有众多差别:或许由于当时自己年龄未成熟而考虑不周全故;也可能是因为与外界接触少,孤陋寡闻,知识面狭隘的缘故,所以自己以往所做的事情,当时尽管觉得很应理,现在看起来却不大合理合情,有很多地方自己都会感觉幼稚可笑。

  比如孩童之时,经常与小朋友们一起堆沙玩,一旦自己的沙屋倾倒,自己就会很难过并放声痛哭,如今再回想起来不免莞尔一笑。再比如藏区牧场上的孩子,来到小县城后,见到一些商店、人群,就会觉得人太多了,而且很多好看好听的事物都令人有种应接不暇之感,他们甚至会怀疑是否已来到了极乐世界。等到长大之后,去的地方多了,便会明白自己当年的浅薄。

  很多人在刚接触佛法时,往往会来到上师面前说道:“请您给我传法,我一定精进修持并力争迅速成就!学成后马上就回汉地度化众生,若不成就则永远也不回去。”但没过几天,有些人没和上师告假便悄悄离开了,也许是已经成就了吧!

  如是自己年轻时或见识浅薄时所做的事情,待到年龄与智慧成熟后,想起来自己都会觉得很可笑。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所以对于一切善恶之事,若欲辨别明了,见多识广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在大国之中,对于大的政规方面,广见多闻亦非常重要。此乃殊胜教言,法王如意宝在讲法时也经常引用。

  抉择世间法或取舍因果时,对于善恶之区分需要广大见识。哪些事情可以做,且不会违反国家法规或戒律;哪些事情不能做,若做则必受法律或护法制裁;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哪些方面的行持可以成为往生助缘,如布施、持戒等,而有些恶业,如谤法罪等,若做则成为往生之根本障碍,故应注意防护不犯。如此等等,若没有广闻多学,见识必定狭窄鄙陋,那就只能坐井观天,执著己见。比如一些地方有些风俗习惯,如逢年过节要杀鸡宰猪供奉祖先等。而在学习佛法者看来,这些举措非但对祖先无益,更会因此而造下极大恶业——自他将来都会因之而感受恶报。但这些人因为见识狭窄、愚痴且受蒙蔽故,还认为自己的所做所行如理如法。

  再看某些大学生、博士生等,以世间观点而言的确比较有智慧与见识;但因从未学习过佛法的缘故,所以若以佛法的角度衡量,他们都是些见识狭窄、不知究竟解脱生死的门外汉。还有,寂静道场上的很多出家人,常年累月地闻思佛法,可以说见识较广;而大多身处闹市红尘中的僧人,因在听闻佛法方面比较欠缺,故只能念几个心咒、佛号而已。但他们自己,还有一些居士却觉得这已非常了不得了,只有在真正接触真实修行人之后,他们才知晓自己的狭窄无知。

  尤其在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内,了解政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出家人就可以漠视政治。我们毕竟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在这个国度里,若不了解政治,不听些新闻等时事要闻,则对国家形势就会一问三不知。除了应了解国内外大事外,修行人最好还应懂点儿法律常识。若不懂法律,则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违反国家律法,等真的受到惩罚时再后悔已没有任何用了。

  不过,这样说也决非鼓励大家天天都听新闻、苦学法律等世间知识,只是点明这些修学可以作为我们学佛的辅助,平时稍微涉猎一些就足矣。修行人还是应该以闻思修行为主,这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与职责。

  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通过长期的广学多闻,一旦自己的胸怀如大海一般宽广无比,且具有广大知见,此时方能使自己位列正人之中,所以说广见多闻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比如我们初学佛时,刚刚学到一点佛法的皮毛,往往就会认为佛是实有的,并祈祷实有的佛能赐予自己实有的加持;又或者认为学佛只可以使自己打开世间智慧之门且不受病苦等,这些观点都可谓眼界极为狭窄。等受了五戒之后,有些人又会对身体之造作非常重视,但对于自己的心却一点儿也不照看,还觉得自己持戒精严,但实际上这只是执持名相而已,对于开遮持犯等方面根本不能从本质上搞懂。不过由于闻思逐渐深入,对从显宗共同到密宗不共之观点逐渐了解后,才像站在高山之上俯瞰群山一样,把九乘教法了然于胸,同时对下乘法门也绝不会轻视,对任何宗派都不会诽谤,这才算了知了佛陀教法之圆融无碍。具有如此广大见识之时,方可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那时他的一切行为都会如法而行,绝不会违规违矩。所以说广见在佛法修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因为有广见故,所以具有智慧之人,不会只着眼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会把长远利益放在考虑的首要位置。他们的目光极为远大,也就是说较常人看得更为高远,目标亦更为宏阔。他们还发起广大殊胜之菩提心,力求灭尽往昔所造恶业,诚心希求最究竟快乐之佛果。

  而一般愚笨之人,只知考虑当下利益,今天有了几个钱就开始肆意享受,根本不为明天打算。又或者年轻时放纵轻狂,只要有吃有喝,哪怕去偷盗也心甘情愿,从不为未来作打算,正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千秋与万代。”

  对稍有智慧者而言,他们不仅仅要考虑现世,同时还要为自己来生的去处作好准备。正因为此类人深信因果,知道造恶业会去三恶趣感受痛苦,所以他们才精进于行善止恶、严持戒律,绝不会为当下的微利而精勤造作。故我们也应高瞻远瞩,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并努力成办自他究竟之利。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

  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智慧狭窄、目光短浅之人,在成办自己或他人的一些事情时,虽然非常精勤、卖力,但所取得的成果却很少,犹如儿童们造土房一样,收效甚微。

  比如若因担心地上沙石伤害脚部,浅慧者就会非常精勤地以地毯去铺满整个大地;而有智者却只把一块地毯垫在脚底,就可以不受伤害。如是无智之人,目光短浅,虽…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