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P5

  ..續本文上一頁之外,若無慚愧心,行持非法時也不會在意。不論佛法還是世間法,無慚愧則不易成辦任何事情,故追求高尚行爲之士還須知慚有愧。另外,一個人若經常放縱自己、散漫放逸的話,他做起事來往往就會叁天打魚兩天曬網。還有,作爲一名正士,必須品性正直、立場堅定、性情穩固可靠,如果今天行爲如法,明天行爲又很不如法,這樣也不會成爲正士。此外,欲求安樂及聲譽之高尚者,尚需具有知恩圖報、利益他衆、信心穩固如山王以及慷慨布施等性格、行爲特征。

  上面宣說的所有要點,若欲成爲一個高尚之士,就必須一一遵照執行。

  我們若想成爲高潔之士,就應該認真聞思此論,並將其中教言牢記心中,且如法行持。持之以恒之後,不久的將來,自己一定會成爲具有賢良人格的高尚人士。高尚行爲只要精進學習行持,沒有做不到的,故應努力學修此論。

  以下次第詳細宣說:

  二、智慧

  所謂妙慧即智慧,即是無誤取舍者,

  若無如眼此智慧,則彼無有其余德。

  此處所說的妙慧即是指智慧,也就是指無誤取舍善惡因果的能力。能進行取舍之智慧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樣極其重要,是人最根本的禀性之一,若沒有智慧,則其他功德也不會具足。

  在家之人,比如做生意者,也必須擁有相應的智慧——諸如首先應觀察經營什麼物品可以賺錢、在經營中會不會有違緣、若有違緣應如何妥善處理等等。如是詳細觀察後,方可投資經營,這樣才會使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作爲一個學佛者或出家人,自己更應對自己的行爲仔細觀察——會不會與戒律相違、會不會對解脫産生障礙……以智慧反複觀察取舍後才可以行事,如是才能圓滿功德。

  智慧對于人的重要性就像樹根對于整株樹的生存所起的作用一樣。大樹的生存之基全賴其根,若無樹根,則樹葉、樹花也不會有。《入菩薩行·智慧品》中雲:“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余論中亦有雲:“五度如盲,智慧如眼。”故修習佛法時,智慧極其重要,若無有智慧,則很容易走入邪道;有了如眼之智慧,則能明了取舍,並終入佛法正途。

  彼亦取舍一切事,須先詳細而觀察,

  世間衆生之遭殃,皆從未知未察來。

  具有智慧之士,在對一切事物進行取舍時,首先需要詳細觀察;而愚者卻不同,世間凡愚之衆經常無緣無故地遭受一些災殃違緣,其原因何在呢?即是不進行觀察而魯莽行事所感召的惡果。

  關于智者和愚者的差別處,《格言寶藏論》中有如是宣說:“必定發生之事前,對此研究則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別,事後觀察即愚者。”《量理寶藏論》中亦雲:“愚者信許後觀察,智者觀察後信許。”如是智者在做事之前進行觀察,而愚者卻是事後才觀察。若經過觀察而行,則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過失與違緣。比如我們外出辦事時也需要觀察:天會不會下雨;今日是否爲休假日?……又比如自己修建房屋時,首先應觀察地勢:所在之處是否爲風口?陽光照射程度如何?修建于此處有無違緣?……

  經過詳細觀察後再去做事,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即使不成功自己心中也不會後悔。愚者卻恰恰相反,他們事前不觀察,事後往往叫苦不疊。比如對法律不了知者,不知道殺人要償命,因一時沖動而造下殺人之過,等到執行死刑時再後悔已晚矣。又比如在依止上師前,一定要對上師進行觀察,看他有無悲心、戒律是否清淨、對佛法是否精通等。若不觀察就依止,一旦上師不具足條件,所行非法,則自己亦會受到染汙,並因此而白白浪費了暇滿難得之人身寶,且錯過解脫之機會。所以我們理當隨學智者,在做任何事前都要進行詳細觀察。

  或由年齡未成熟,或是孤陋寡聞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衆多自所笑。

  觀察雖是智者之行爲,但其中也有衆多差別:或許由于當時自己年齡未成熟而考慮不周全故;也可能是因爲與外界接觸少,孤陋寡聞,知識面狹隘的緣故,所以自己以往所做的事情,當時盡管覺得很應理,現在看起來卻不大合理合情,有很多地方自己都會感覺幼稚可笑。

  比如孩童之時,經常與小朋友們一起堆沙玩,一旦自己的沙屋傾倒,自己就會很難過並放聲痛哭,如今再回想起來不免莞爾一笑。再比如藏區牧場上的孩子,來到小縣城後,見到一些商店、人群,就會覺得人太多了,而且很多好看好聽的事物都令人有種應接不暇之感,他們甚至會懷疑是否已來到了極樂世界。等到長大之後,去的地方多了,便會明白自己當年的淺薄。

  很多人在剛接觸佛法時,往往會來到上師面前說道:“請您給我傳法,我一定精進修持並力爭迅速成就!學成後馬上就回漢地度化衆生,若不成就則永遠也不回去。”但沒過幾天,有些人沒和上師告假便悄悄離開了,也許是已經成就了吧!

  如是自己年輕時或見識淺薄時所做的事情,待到年齡與智慧成熟後,想起來自己都會覺得很可笑。

  是故于諸善惡事,見多識廣極爲要,

  尤其大國大政規,廣見多聞亦爲要。

  所以對于一切善惡之事,若欲辨別明了,見多識廣就顯得極爲重要。尤其在大國之中,對于大的政規方面,廣見多聞亦非常重要。此乃殊勝教言,法王如意寶在講法時也經常引用。

  抉擇世間法或取舍因果時,對于善惡之區分需要廣大見識。哪些事情可以做,且不會違反國家法規或戒律;哪些事情不能做,若做則必受法律或護法製裁;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哪些方面的行持可以成爲往生助緣,如布施、持戒等,而有些惡業,如謗法罪等,若做則成爲往生之根本障礙,故應注意防護不犯。如此等等,若沒有廣聞多學,見識必定狹窄鄙陋,那就只能坐井觀天,執著己見。比如一些地方有些風俗習慣,如逢年過節要殺雞宰豬供奉祖先等。而在學習佛法者看來,這些舉措非但對祖先無益,更會因此而造下極大惡業——自他將來都會因之而感受惡報。但這些人因爲見識狹窄、愚癡且受蒙蔽故,還認爲自己的所做所行如理如法。

  再看某些大學生、博士生等,以世間觀點而言的確比較有智慧與見識;但因從未學習過佛法的緣故,所以若以佛法的角度衡量,他們都是些見識狹窄、不知究竟解脫生死的門外漢。還有,寂靜道場上的很多出家人,常年累月地聞思佛法,可以說見識較廣;而大多身處鬧市紅塵中的僧人,因在聽聞佛法方面比較欠缺,故只能念幾個心咒、佛號而已。但他們自己,還有一些居士卻覺得這已非常了不得了,只有在真正接觸真實修行人之後,他們才知曉自己的狹窄無知。

  尤其在地域廣大、人口衆多的大國內,了解政治就顯得尤爲重要,千萬不要以爲自己是出家人就可以漠視政治。我們畢竟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在這個國度裏,若不了解政治,不聽些新聞等時事要聞,則對國家形勢就會一問叁不知。除了應了解國內外大事外,修行人最好還應懂點兒法律常識。若不懂法律,則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違反國家律法,等真的受到懲罰時再後悔已沒有任何用了。

  不過,這樣說也決非鼓勵大家天天都聽新聞、苦學法律等世間知識,只是點明這些修學可以作爲我們學佛的輔助,平時稍微涉獵一些就足矣。修行人還是應該以聞思修行爲主,這才是我們的主要任務與職責。

  一旦胸懷極寬廣,具有廣大見識時,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廣見極爲要。

  通過長期的廣學多聞,一旦自己的胸懷如大海一般寬廣無比,且具有廣大知見,此時方能使自己位列正人之中,所以說廣見多聞對我們來說極爲重要。

  比如我們初學佛時,剛剛學到一點佛法的皮毛,往往就會認爲佛是實有的,並祈禱實有的佛能賜予自己實有的加持;又或者認爲學佛只可以使自己打開世間智慧之門且不受病苦等,這些觀點都可謂眼界極爲狹窄。等受了五戒之後,有些人又會對身體之造作非常重視,但對于自己的心卻一點兒也不照看,還覺得自己持戒精嚴,但實際上這只是執持名相而已,對于開遮持犯等方面根本不能從本質上搞懂。不過由于聞思逐漸深入,對從顯宗共同到密宗不共之觀點逐漸了解後,才像站在高山之上俯瞰群山一樣,把九乘教法了然于胸,同時對下乘法門也絕不會輕視,對任何宗派都不會誹謗,這才算了知了佛陀教法之圓融無礙。具有如此廣大見識之時,方可算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那時他的一切行爲都會如法而行,絕不會違規違矩。所以說廣見在佛法修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慮長遠之利益,

  平時目光極遠大,發起廣大殊勝心。

  因爲有廣見故,所以具有智慧之人,不會只著眼于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是會把長遠利益放在考慮的首要位置。他們的目光極爲遠大,也就是說較常人看得更爲高遠,目標亦更爲宏闊。他們還發起廣大殊勝之菩提心,力求滅盡往昔所造惡業,誠心希求最究竟快樂之佛果。

  而一般愚笨之人,只知考慮當下利益,今天有了幾個錢就開始肆意享受,根本不爲明天打算。又或者年輕時放縱輕狂,只要有吃有喝,哪怕去偷盜也心甘情願,從不爲未來作打算,正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千秋與萬代。”

  對稍有智慧者而言,他們不僅僅要考慮現世,同時還要爲自己來生的去處作好准備。正因爲此類人深信因果,知道造惡業會去叁惡趣感受痛苦,所以他們才精進于行善止惡、嚴持戒律,絕不會爲當下的微利而精勤造作。故我們也應高瞻遠矚,且發起廣大殊勝之心,並努力成辦自他究竟之利。

  狹慧目光短淺者,成辦自他之諸事,

  雖爲精勤果極小,猶如孩童造土房。

  智慧狹窄、目光短淺之人,在成辦自己或他人的一些事情時,雖然非常精勤、賣力,但所取得的成果卻很少,猶如兒童們造土房一樣,收效甚微。

  比如若因擔心地上沙石傷害腳部,淺慧者就會非常精勤地以地毯去鋪滿整個大地;而有智者卻只把一塊地毯墊在腳底,就可以不受傷害。如是無智之人,目光短淺,雖…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