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P8

  ..續本文上一頁爲,如果不加以改正的話,我們永遠也別想斷除自己的過失。

  所以應歡喜親近高僧大德,並隨學其善妙之行。同時對高僧大德們以智慧所造的論典也應生起歡喜心,且經常聞思,比如對無垢光尊者、薩迦班智達以及麥彭仁波切等真正的高僧大德所造的論典,就應反複研習,以增進自己的智慧。同時不看或少看世間人那些以分別念所寫的宣泄貪嗔等煩惱的無意義之書,大家都應如是精進修行。

  總之,不論在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方面,如果想要功德圓滿,那就必須具有智慧,否則絕對一事無成。故衆人理應精進求取智慧。

  以上已將有關智慧之內容宣說圓滿。

  叁、穩重

  何爲穩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

  若無穩重之勝德,則如水面之漣漪。

  何者方能名爲穩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賴者;如果不具備穩重這種殊勝功德,則其他功德即便暫時具有,亦會如水面漣漪一般,不可能長久存在。

  此宣說穩重功德之內容,可從身語意等方面進行敷布。

  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穩重的人呢?亦即穩重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所謂穩重者即指正直、可信者。他們爲人處事非常公平正直,且內心坦誠,足以信任。關于正直之品性,下文還將專門進行論述,這裏首先談談可以信任者。

  一些人格穩重的善知識,你去依止他修學佛法,他任何時候都不會欺騙你,只會一心一意地饒益你;有些弟子非常穩重,上師對他傳講密法時就會比較放心,因其日後絕不會泄露秘密,對上師亦不會生起邪見。這樣的善知識與弟子便可稱之爲穩重者。

  如果沒有穩重這一殊勝功德,其它功德就很難具足。即使暫時生起一些功德,由于不穩重,很快也會泯滅。猶如微風吹動水面所現出的波紋一樣,頃刻就會消失;或者如空花水月一樣,因無有根基而立不起來。

  修學佛法更需要具備穩重之功德。對于自己定下的日課及聞思修方面的作業、任務,一定要有一個長期的考慮、安排,如果過了十余年,自己的聞思修還是一如往昔般精進不懈,那時才可稱已具備了穩重的功德。若缺乏穩重的話,即使暫時擁有一些智慧,但此智慧定不會穩固增上,反而會漸漸消失。有些學佛者雖然現在很精進,但如果他們不是真正的穩重者,則難保日後此種人不會成爲外道並舍棄佛法。所以我們首先應具備穩重的功德,在此基礎上再去圓滿其它方面的功德。

  若具穩重雖無余,亦能圓滿百功德,

  若無世法此根本,則無余法可希冀。

  如果已經具備穩重之功德,此時即使無有其它功德,亦可憑借穩重這一秉性圓滿其余百種功德;若無此世法之根本,則其余諸法亦無有希望獲得。

  此偈已翻譯如上,不過藏文中尚有如果具有穩重之功德,則可代替其它功德的意思。雖然自己還未圓滿具備其余諸種功德如智慧等,但因有了如意寶般之穩重品格,其它功德很快就可圓滿聚集。例如,有的人盡管智慧比較低下,但因其性格穩重,所以天天都能不間斷地學習經論,天長日久,其智慧定會越來越增上。同理,如果我們未能看到某些高僧大德顯現功德,但只要其言行穩重,則其人必已具備其他諸種功德。如果沒有一切世間法之根本,也即不具備穩重之德,則其余的功德斷不可能完整具足。

  有些人非常不穩重,這可能和性格有關。比如他們今天可能一時性起,拿起佛學書看上兩眼;明天興趣消散了,又會跑去練練氣功;昨天剛來學院求法時還發誓要在這裏住上幾年,而明天一大早便有可能離開學院,又想跑到別的地方去拜見另一位上師。這種人絕不可能品嘗到佛法的真義,所以我們應希求穩重之功德。

  于自道行不退轉,且于信賴自己者,

  始終坦誠不欺惑,此稱穩重人中勝。

  對于自己所行之道不退失信心,並且對于信賴自己的人始終都能坦誠相待、從不欺惑,此種人就可稱爲穩重者,他們實乃人中之殊勝。

  此頌亦在講穩重的含義。穩重一方面可以借身語意進行宣說,一方面也可以從一個人的所行之道中得以反映。我們一旦認定了自己的所行之道,比如已經開始學習甯瑪派的教法,那麼以後就應對此教派的傳承上師多多祈禱,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應隨意改變自己所屬的宗派,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要退轉對自己所行之道的信心。因我們已值遇了具德之上師,並獲得了殊勝、甚深之灌頂,這就說明自已與此上師、此法門有宿世因緣,理應不退轉而行持下去。

  對于那些信賴自己的人,一定要自始至終地坦誠相待,不應欺惑他們。古時之君子曆來都以信譽爲做人之本,但今人卻少有注重此德行者。相反,充斥人們眼目的都是一些爾虞我詐的欺騙行爲。比如有些人互相之間原本關系很好,但因爲做生意的緣故,後來卻反目成仇,致使朋友之情喪失無遺;上師出于對某個弟子的信任,將甚深法要傳授與他,但此人卻不嚴守秘密,輕易就將深法泄漏與他人,並在背後肆無忌彈地非議上師,如是之人實爲惡劣之徒!因此,如今值得信賴的人爲數極少。如果能始終不欺惑那些信賴自己者,此人就堪稱爲穩重者,他理所當然就會成爲衆人中的最殊勝者。

  只要自己已成爲穩重者,上師就一定會慈悲攝受並傳與甚深之法。既然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己這一方面,故大家都應修習穩重之德。

  身體穩重如獅子,不受蔑視大威嚴,

  語言莊重如仙人,衆所信任且歡喜,

  性情穩重如珍寶,降臨自他之所欲。

  若身體穩重如獅子一般,則不會受到別人的蔑視,且具大威嚴;若語言莊重如同仙人之語,則能得到衆人的信任、歡喜;若性情穩重如同珍寶一樣,則可以降臨自他一切所欲。

  獅子乃百獸之王,其身安住于山林之中,顯得非常威嚴,其它小動物甚至一些猛獸都非常畏懼它,絕不敢對其戲谑不已。同樣,高僧大德更是穩重非常,他們安住于一處後就不會輕易離開,其神態、舉止都極具威嚴,衆人怎敢妄加輕視!《格言寶藏論》中雲:“智者巍然極穩固,猶如山王不動搖。”一般而言,衆人皆非常敬畏嚴持戒律的大德,深恐自己的非法行爲會被其指責。身體如是穩重恰如獅王一樣,真真切切稱得上是不怒自威,其他人自然就會倍加恭敬而不敢輕慢。

  語言莊重如同仙人一樣。仙人平時不喜開口閑談,一旦開口講話,其所說之語句句都飽含深義,確實可謂頭頭是道、句句有理,從他們嘴裏一般不會吐出各種虛诳之語及無義語,所說之話確乃穩固而不可更改。如果自己的語言也非常莊重,衆人當然就會信受並欣然接納。一個人的語言很有力量時,衆人都願意側耳傾聽,並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如是之人即可稱爲語言莊重者。

  性情穩重也即一個人的心非常穩重,不會胡思亂想、變來變去。叁門之中以心爲主,因心實爲智慧之源泉、行動之主宰。若心不穩重,則身語就會如空中樓閣,決定坍塌無疑。珍寶也即如意寶,可滿衆生一切願。心性穩重之人則如珍寶一樣,能滿足自他一切所願。比如處理事務時,如果性格穩重,則自然具足智慧;有智慧觀照,所抉擇之事又焉能有錯。

  是故欲使身語穩重者,首先應學會安心,使心穩重下來。

  身體若不穩重者,如牛落角遭衆欺;

  語言若不莊重者,如同烏鴉衆人恨;

  性情若不穩重者,如風吹葉飄無定。

  身體不穩重者,就如同失落了角的牛一般定會遭受衆人之欺侮;語言不穩重者,則如同烏鴉一樣爲衆人所嫌恨;性情不穩重者,就如風中的落葉般飄搖不定。

  所謂身體不穩重者,可以落角的牦牛來比喻。牦牛打架全靠頭上的雙角,威武有力的牦牛再配上高大銳利的牛角,衆牛亦懼怕不已,好的水草便不得不讓與它。然而一旦它落了一只角或雙角,馬上就會失去原先的戰鬥力,其它牦牛頓時都會反敗爲勝、對其大加欺侮。同樣,有些人身體不夠穩重,喜歡到處閑逛,今天到這家,明天串那家,時間久了,衆人都開始討厭他,此人慢慢就會受到輕視乃至侮辱,如同乞兒到處乞討,很多人甚至連小孩都敢欺負他。

  語言不莊重的人則如同烏鴉一樣,會招來很多人的嫌恨。雖然有些論典贊歎過烏鴉,但從世間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不吉祥的鳥——一者,烏鴉全身烏黑,而黑色曆來就被認爲是不祥之兆;二者,傳說人類本無苦樂,時間亦無有冬夏之分。而烏鴉卻發願說,願人擁有苦樂,季節也應區分冬夏,且冬冷夏熱。故如今冬天天氣很冷,夏天天氣又很熱,這皆是烏鴉惹的禍;叁者,其鳴叫之時發出“好嗚”之聲,藏語意爲“完了,倒黴透頂”,所以衆人皆認爲烏鴉乃不吉祥之鳥。同樣,大家歡聚之時,有些人卻盡說些不吉祥的話;別人想去修法,他也在一旁說不吉祥的話,如是便會遭到衆人的厭惡、憎恨。

  而性情不穩重者就猶如秋風中的落葉般飄浮不定。今天他們可能想安住在這裏,明天又想到別處長住,如是輾轉漂泊,到頭終將一事無成。以我們學院爲例,藏族尼衆以前每年只有十五天的假期可以外出,我們也應按這個標准要求自己,盡量不要外出遊蕩,應安住一處精進修法。

  了知了身語意不穩重之過患後,大家都應把穩重之規時刻牢記心頭。

  若具無誤取舍慧,安住穩重之善道,

  則能紮下殊勝之,世規如意妙樹根。

  如果具有無誤取舍的智慧,且能安住于穩重之善道中,則能紮下殊勝的世規如意妙樹之根。

  具有取舍之智與穩重之功德,此乃一切世規之根本,如同樹木之根一樣,可使樹幹枝葉茁壯成長,並致開花結果。若具足此世規之根本,則其余功德肯定會日漸圓滿。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這一根本,恒時勇猛精進修持。

  以上已將有關穩重之內容宣說圓滿。

  四、有愧

  以何名爲有愧者?即于下等惡劣事,

  極生憂愁厭煩心,此乃二規之妙衣。

  擁有何種行爲可稱爲有愧者?若對于下等惡劣之事極生憂愁厭煩之心,這種人就堪稱爲有愧者;有愧之行爲實爲二規之善妙衣…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