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P9

  ..續本文上一頁服。

  怎樣才能算是有愧呢?所謂有愧即是指對那些下劣諸輩及其所行之惡劣事情,生起極大的憂愁心與厭煩心。比如有些人實在是可憐萬分,他們因一時糊塗而舍戒還俗變成了在家人,但這些人不僅不知恥,反而得意非常地抱著孩子到處炫耀,以前的道友看見後不能不生起極大的厭煩心。而對于世間很多不如法的行爲,諸如賭博、偷盜等惡行,有愧者亦生起憂愁厭煩之心,認爲此類人不懂道理,非常可憐。具有這種心性的人就可稱之爲有愧者,有愧的確堪爲佛法與世法二規中最殊勝的妙衣。而無愧者則定會爲衆人譏笑不已,他們無論如何修法都不可能獲致成就。

  世人若不穿衣服就會遭衆人譏笑,同樣,如果沒有有愧的妙衣,這種人亦會被衆人嘲諷,故大衆理應以慚愧妙衣嚴飾自己。

  若于衆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淨物,

  裸體行走非爲恥,然此無愧真羞恥。

  若有人于大庭廣衆之中,遍身沾染不淨物且裸體行走,此種行爲並不算什麼天大的可恥之行,無慚無愧才是真正令人羞恥之處。

  在此以比喻說明有愧與無愧的差別。

  如果有人在衆目睽睽之下脫光衣服,以不淨糞塗滿全身後隨意行走,世人大多會認爲這人精神不正常、不知羞恥或以醜爲美、顛倒錯亂。但此人的行爲若與無愧者比起來,那就純粹是小巫見大巫,根本算不上是什麼可恥之行了。生而爲人卻不知慚愧地恣意妄爲,此種無愧者的行爲才真正讓人感到羞恥、難堪。何以如此?下面即講述其原因:

  不淨以水可洗淨,裸體著衣可嚴飾,

  無愧沐浴不得淨,著上妙衣亦不美。

  若身上沾染上不淨糞,沐浴一番就可使身體恢複幹淨,最多浪費一點肥皂而已;裸體之人,給他穿上衣服也可將他嚴飾起來;但無有慚愧者,其心靈深處沈澱著諸多不淨垢染,再怎麼用水洗也無法清洗幹淨,即便穿上最好的衣服也掩蓋不住其骨子裏的醜陋,他永遠也不可能變得美麗動人。

  如果心靈不美,那麼外在的身體如何嚴飾也不會令人賞心悅目。大家可能都認爲裸體奔跑十分可恥,學過上面的偈頌後才明白,無有慚愧才更爲可恥。我們自己究竟是不是無愧者,通過下面所講的要點,對照自己的行爲便可一目了然。

  利濟恩人不報恩,作害仇人不追蹤,

  心頭茫然無所措,此等即是無愧者。

  對利濟自己的恩人不思報恩,對危害自己的仇人也不知追蹤,心頭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此等人即是無愧者。

  有叁種無愧之人:第一種,“利濟恩人不報恩”。生存在此世間上,很多人都曾有恩于我們——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上師的使自己成就菩提之恩、道友的勸勉激勵之恩……對這些曾經利益過我們的恩人,若不知回報恩德,我們就是百分之百的無愧者。法王如意寶也常常教誡我們要知恩報恩,《格言寶藏論》中亦對此作了較廣泛的論述,此處不再廣講。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恩德是很難回報的,盡管如是,我們還是要盡力報恩。比如我們出家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善信居士們的供養,我們既然無法以財物進行回報,那就要精進修行,以便把修法的功德回向給他們;而對于傳法上師的恩德,生生世世都可謂報答不了,我們唯有證取佛果,才可算是真正的回報上師深恩。

  第二種,“作害仇人不追蹤”。如果小偷偷竊了你的財物,你就應該跟蹤追擊以追回自己的財物。世間中有饒益我們的人,也有損害我們的人。不學佛的在家人依靠世間正理,對仇人可以進行反擊,此正所謂“有仇不報非君子”。但作爲學佛者則不應報仇,因出家人有“沙門四法”爲規,對仇人不能報複。但無論如何,自己心裏應該恩怨分明,明白此人對自己有恩還是有仇。了知清楚後,對好人就應贊歎、感激,對壞人則應呵斥、懲罰,以使其改正惡行。如果對好人不贊歎、對壞人不呵斥,則會令好人灰心,壞人得意,結果反而會使惡行更加增上。國家法律對壞人也根據其惡行輕重施以相應的懲處,其目的仍然在于獎善懲惡、以儆效尤。(世間律典對惡人的最重懲罰即是死刑,但于《君規教言論》等佛法論典中並未開許動用死刑。)出家人中,如果身爲上師,則應贊歎好人並給予其相應的榮譽;對壞人就應當衆點名批評。

  第叁種,“心頭茫然無所措”。不論做何事都迷迷糊糊,好像沈迷于一種無記的狀態中。諸如對好事、壞事一律不加以分辨,對爲常住天天發心的道友也滿不在乎,對誹謗上師者也不管不問,如是愚昧、茫然無措者亦是無愧之人。

  雖受惡語不顧忌,有利之語不願聞,

  善妙德行無希求,此等亦是無愧者。

  有人雖然受到惡語中傷但卻毫不顧忌,同時對有利于自己的話語也不願聽聞,對于善妙的德行亦不希求,此等人亦是無愧者。

  他人的閑言惡語往往會對自己的名譽、事業等造成損害,雖然對名譽等世間八法理應看淡,但對高僧大德而言,爲了衆生的利益,名譽暫時還不應完全舍棄,因之尚具有可使衆生生信等功用。若不顧及惡語中傷,以致名譽受到損害,一些信徒就有可能退失信心。再說他人的閑言惡語本來就不太好聽,所以能遮止時還是要遮止。不過有些惡語卻是由自己的業力現前所致,故不得不承受。除此之外,若對惡語無所顧忌、毫不在乎,則可稱其爲無愧者。

  對有利于自己的言語,比如上師指出你的過失、缺點,希望你能改正;又或者開示一些顯密教法,以使你能如法而行;抑或道友勸勉自己精進行持等的言語,對這些有利之語當然應該樂于聽聞。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很少有人願意聽這些話。無垢光尊者曾勸誡說,末法時代,上師亦應少說弟子之過失,因其不欲接受故。如是對于己有利之言語不願聽聞者亦爲無愧者。

  對于善妙德行,如聞思佛法、精進修持,以及做會供、水供、燈供等功德善舉,自己無有一點希求心,如同老狗面前放青草一般,毫無興趣、無動于衷;但對一些無意義之事,比如下棋、聊天等卻很有興趣,如是不希求善妙德行的人亦是無愧者。

  泄露極爲隱密語,令諸信賴者灰心,

  雖成應供亦不思,此等亦是無愧者。

  泄露一些極爲隱密的話語;令對自己信賴的人心灰意冷;即便成爲應供者,但卻不知思維取舍之理,此等人亦是無愧者。

  此頌宣說了叁種無愧者。對于泄露秘密的過失,《格言寶藏論》、《君規教言論》等論典中都作過宣說。一個人如果不能保守秘密,則任何人都不敢相信他,也不放心讓他去做一些事情。至于自己修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驗相,也應保密不宣,否則會障礙自己的修行境界增上。另外,上師或道友囑咐過自己不能泄露的秘密,也不能對任何人宣說,否則自己便會違犯一些戒律。有些隱密之事,上師若不過問,則對上師都不應說,更何況其他人。如果自己泄露密語則爲無愧者;若他人對你說一些要求保密的密語,自己如沒把握能守持不宣,那就最好不要聽,否則一旦泄露即成爲無愧者。

  有些原本對自己很信任的人,如果因爲自己的泄密行爲而使其生起很大的厭煩心,並從此不再信任自己,則自己亦已成爲無愧者。比如,你們原先關系很好,他因有事需外出幾個月,于是便把房子等托付于你望能代爲料理。誰料你卻將他的財産送的送、賣的賣,自己也占用了一些,等他回來時只剩下一個空房,此種作爲如何能讓人不對你生起厭煩心?又如何能讓人再信任你?又比如上師出于對你的信任而爲你傳授佛法,並指導你的修行,但你過後卻不知恩報恩,反而曆數上師之過失,這如何不使人傷心難過?這種人真是無愧者!

  此偈中的“應供”是一佛教術語,指應該供養的對象,比如上師、僧衆等,他們有能力接受供養,並可使供養者得到利益。雖然自己也已成爲應供者,人人對你贊歎、供養,但你卻從不思維亦不觀察自己的行爲,好像一切都無所謂,根本就不注重取舍。此種行事作風可能是因你學習經論太少的緣故,以致不明取舍之理,此等亦是無愧者。

  我們應該經常思維,自己所做是對是錯。如果是對則應繼續行持;若不如法,就應馬上改正。

  雖聞善理及善語,于此不起歡喜心,

  亦不依止善知識,此等亦是無愧者。

  雖已聽聞到善妙之理以及賢善之語,但于此卻不生歡喜心,也不依止具相善知識,此等亦是無愧者。

  如海叁藏中蘊含著無盡妙理,雖然聽聞了經論中的善理,比如《釋迦牟尼佛廣傳》中宣說了本師最初如何發菩提心、中間又如何不畏艱難行持六度萬行以及如何以方便善巧度化衆生等種種事迹,但有些人不知爲何,也許是前世業力太重的緣故,他們就是不願聽聞,亦生不起歡喜心。猶如老豬只對不淨物生喜一樣,這些人對高僧大德的善妙行爲,以及善知識所開示的有關出離心、菩提心方面的妙法一概無有任何興趣,對惡人之劣行倒倍感新鮮、好奇。

  這些人盡管自己很愚笨,但卻自認爲非常聰明,因而不欲依止善知識;自己根本不自知自己哪些行爲不如法,反而貢高我慢、自以爲是,此等人亦是無愧者。

  無愧者的種種行爲都不如法,一切行爲都屬自作聰明、隨心所欲之造作,加上又不願聽聞善理善語,故誠爲愚癡之極!

  親近劣種惡行友,愚人群中歡欣遊,

  背棄世法二規行,此等亦是無愧者。

  親近一些種姓下劣者,比如漁夫、屠夫、妓女等人;或與行持惡法,如殺生、邪淫等行爲之人交朋友,自己也會逐漸與他們同流合汙起來。日久天長,自己便會違背並抛棄世間與出世間之賢妙二規,行爲變得不合規矩、法度,這類人也可稱之爲無慚無愧者。

  四川人稱這些不務正業、行持惡法者爲二杆子、二流子等,在大馬路上,經常都能看到他們叁個一群、五個一夥地到處閑逛,身上還往往套著一條很難看的大喇叭腿褲,頭發也長長得粘在一起,走起路來則東倒西歪,令人看不順眼。若與這些人交友,用不了多少時日,你也必定會與他們臭味相投。

  另外,愚笨人聚集到一處,不是閑…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