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聊就是遊玩,什麼卡拉OK廳啦、歌廳、舞廳等地,都可見到有很多愚人在那裏亂唱亂吼,還將身體扭來扭去地宣泄不已,其狀態就如同抽筋一樣,看了讓人作嘔。某些瘋狂者甚至可以在大街上及其他公開場合裸體奔跑,他們不僅不以之爲恥,反倒自我感覺甚爲新潮、光榮。這些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可憐的愚人,從西方國家那裏根本沒有學到真正的文明,卻把人家的糟粕統統學了過來,所作所爲因此而變得非常不倫不類。但他們還以爲自己的行爲很了不起,因而有智者見後就感到更加的可笑。

  此等言行皆屬非法,如此行事者均爲厚顔無恥之徒。

  白晝飲酒賭博等,沈迷損害名譽法,

  夜間唯作不淨行,此等亦是無愧者。

  飲酒有諸多過失,諸如損傷智慧、迷亂心志、引發疾病、泄露秘密等;而賭博亦是同樣,它能使人喪失心志,徹底淪爲欲望、貪婪及僥幸心理的奴隸;是故何人若沈溺于飲酒、賭博等非法惡行中,他的名譽必定會受到很大損害。無愧者非惟白日當中沈迷于賭博、飲酒等損害自己名譽的非法行中,晚上回到家中,也只顧做不淨行,完全不知羞恥爲何物,這些人真是些無愧者。

  《格言寶藏論》中雲:“如同飲酒以爲樂,實則瘋狂當安樂。”飲酒實爲一切過失之源,有一則公案足以證明此論點:

  一位受持五戒之修行人原本安住在寂靜山林中,一天來了一位婦女,手拿一瓶酒,並牽來一只山羊。她對修行者說:你或者與我做不淨行,或者殺了這只羊,或者喝酒,叁者必擇其一。他聽罷心中不由尋思道:不能與她作不淨行,亦不能殺生,因這兩樣過失太大;而飲酒可能過失稍小,故不妨選擇喝酒了事。于是他便喝下了婦人手中之酒,誰料飲酒後此人心智遂陷于迷亂,他不僅殺了羊,且與女人做下了不淨行,最終,這叁樣事情不幸被他全部一一做過。從此事例,我們就可看出飲酒的過患。

  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對抽煙、喝酒一般都會設置一定程度的控製措施,因二者産生的毒素對人類的身心健康會帶來極大損害。而賭博的危害性一點兒也不比抽煙、喝酒小,很多家庭因爲賭博而離散,有些人爲賭博不惜铤而走險,並終致锒铛入獄、家破人亡的悲慘境地,所以說賭博亦是非法惡行。

  龍樹菩薩曾于《親友書》中宣說了六種損害名譽法,即“博弈樂觀喧雜境,懶惰惡友敦親志,飲酒非時行六過,此劫芳名爾應棄。”《寶鬘論》中亦有相同宣說。

  無義瑣事耗時日,且造種種不善業,

  對此不知自慚愧,此等亦是無愧者。

  有些人爲了一些無任何實義之世間瑣事而空耗時日,並且因無知而造下了種種不善之業,但他們既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也不爲此而感到慚愧,此等人也是當之無愧的無愧者。

  以修學佛法的個別人爲例,他們雖說已來到了寂靜的道場,且剛開始時也是抱著求解脫的目的而來,但因佛法未融入心相續中,故這些人常常不知區分輕重緩急,經常把自己陷在一些無意義的生活瑣事中,並因此而消耗掉了大好時光。比如他們會很認真、仔細、全面、長時間地打掃、整理自己的屋子,一會兒認爲床放在西面很好,沒過幾天,又想把它挪到東邊;衣服上只有一兩個小泥點而已,但他們就是不肯輕易放過,還爲自己找來很多借口,什麼出家人理當身心清淨,故穿著本來就該講究、整潔等等;吃飯時他們覺得不多炒幾個菜就對不起自己的胃……總之,爲這些生活瑣事,這些人浪費了很多寶貴時間,而對那些能給今生與來世帶來真實利益的佛法卻沒有認真修學,因此顯得非常愚昧。

  《百喻經》中有這麼一個公案:父子二人同去某地,路上不幸遇到了強盜,父親深恐兒子的金耳環被強盜搶走,于是就將兒子的頭砍下藏好。等強盜離去後,再取出兒子的頭放在屍體上,並欲喚醒愛子,但此時任憑他如何努力也無法使兒子複活如初。同樣,修行人若因瑣事而耽誤一生,豈不同此愚癡之父等無有別?故我們一定要專心致志于聞思並修持佛法,因對修行人而言,除了聞思修外,再無其他任何比之更爲重要之事。大家千萬不要認爲聞思修行會耽誤自己的時間,其實,即使我們用盡一生時間進行聞思修也是完全值得的。麥彭仁波切在其它的一些勸勉行者聞思且實修之論典中也曾說過:聞法有很大的功德,修行者應多多聞法;如果認爲聞法無義且耽誤時間,則此人肯定已經著魔。

  有些人雖然已入佛門,但卻不懂因果取舍之理,因而口中話語多爲妄語,行爲亦不如理如法,經常都要造作一些惡業。如沿海某些大城市中,有些居士居然敢吃海鮮,還認爲活魚活蝦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于是無數的小蝦蟲被滾油澆上後就活生生地成爲他們席上的一道菜,而這些人竟然可以不畏因果、不懼來生地吃得有滋有味!這實在是愚不可及的行爲!因這一碗菜已足夠讓他們下地獄了。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的不善法,如違犯戒律、偷盜、惡口等,也經常被一些人造作,他們對自己的這些惡行絲毫也不感到慚愧,還認爲自己很了不起,此類人亦是些典型的無愧者。

  現見聖教正規時,既不生起喜樂心,

  亦無希求追隨意,此等亦是無愧者。

  已經現量見到殊勝之聖教與正士之規,但還是生不起一絲一毫的歡喜之心,也無有希求追隨之意,此等人亦屬于無愧者。

  釋迦牟尼佛爲衆生廣開甘露門、宣示解脫道,在有緣者面前叁轉*輪。雖然我們無有福報親見佛陀,但如海之叁藏教法卻已現量見到,並且功德等佛、恩德勝佛之善知識也已慈悲攝受了自己,這與現見佛陀已無任何實質差別。若對聖教叁藏與正規生不起歡喜心,這也許是因爲自己智慧太淺薄、根本理解不到佛法深意的緣故。如社會上的一些人,只知謀求資財、享受五欲,對佛法所講之理一點都不懂更不願接受。不用說甚深智慧,他們連什麼叫信心也搞不明白。反過來說,如果你對聖教有歡喜心,那你的信心也必會有所增進,你的行爲也會越來越如法。若能按照正規所說精進行持,則你一定會逐漸成爲高尚者。

  另有些人可能受前世業力所惑,他們對邪法很感興趣,對正法反不生信心,見到宣說智慧之如海叁藏,簡直就如狗見青草一般毫無興趣。看到一些宣說正規之論典,如《格言寶藏論》、《君主法規論》等,不僅生不起歡喜心,還認爲這樣的論典多如牛毛,沒什麼稀奇之處;見到一些如法行持的正士,也認爲他們的境界與自己不相上下。如是一來,你始終也不會上進、受益。若人格都不完善,則出世間之功德更不會無緣地自然生起,所謂的成就與證悟就更是紙上談兵。到此地步,你只能算是一個無愧者了。

  我們聽聞了如此殊勝之教言,應該對聖教生起歡喜心,對正士的行爲亦應發隨喜心,並且願追隨先賢足迹,依正規來改正自己的行爲,使自己漸成高尚之士。這樣的話,出世之無漏功德自會逐步生起,解脫、涅槃當能早日獲得。

  總之取舍一切事,無有定准而行持,

  脫離世法二規矩,即謂愚笨無愧者。

  此頌總結以上所講有關無慚無愧的問題。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對于大小事情一般都有一定的取舍准則,比如若以世間法中的風俗與法律規範來衡量,殺人、偷盜等行爲乃爲大衆所不齒之惡行,皆屬當舍之事;而助人爲樂、救濟貧困、保家衛國等則爲世人所公認之善行義舉。學佛者在未獲得真實菩提之前,因果定不會空耗,故大家理應仔細取舍善惡業,並力爭斷除二障、希求且終獲無上智慧。

  在未脫離世間之前,對于世間與出世間之二規均不能違越,否則就會將自己陷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困境之中。如果對于一切事情的取舍無有一定之標准,任意行持、肆意妄爲,脫離賢妙之世間與出世間二規正道,則此類人必屬愚笨無愧者。所以我們不論做何事,都應觀察自己的所行是否如法,這一點實在重要非常。

  若人具足慚愧心,能除顛倒散漫行。

  設使無慚無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如果具足慚愧之心,則能去除顛倒散漫之行;一個人假使無慚無愧,那麼即便對他宣說很多世與出世間之殊勝教言,對他也起不到一絲一毫的作用!

  我們因爲被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所困,因而會産生諸如常樂我淨等的顛倒執著,所作所爲都乃顛倒之舉,諸如懶散、貪嗔等惡行、惡分別念就像叢生之雜草一般,非常難以對治。如果內心知慚識愧,則會斷除此等顛倒狂妄之行,絕不會散漫任意而爲。

  有些人雖然所做常爲錯事,叁門經常違犯戒律,但卻從不知羞恥,反認爲一切都無所謂。從佛法上講,此人即爲佛教油子:口中所說皆很賢善,但行爲卻沒有一樣如法。這些人不僅佛法未融入其相續中,以世間標准來看亦無有人格,誠爲一個地地道道的壞人。

  複次心具慚愧者,終不遠離世法二,

  殊勝善妙之規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複次,如果內心具足慚愧,則其所行始終也不會遠離世法與佛法兩種殊勝善妙之規矩大道,時時刻刻都會以正知正念護持身口意之叁門,定能不放逸而行持。

  以上已將有關有愧之內容宣說圓滿。

  五、不放逸

  何以名爲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

  如是自護自身心,恒時鄭重謹慎者。

  什麼叫不放逸呢?比如一個人居住在非常危險的懸崖上,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墮入深谷從而落得個粉身碎骨的下場。因此他一定會非常謹慎,甚至大氣都不敢出。同樣,我們修持佛法、守護清淨戒律,或做任何事,都務必詳細觀察,仔細取舍,時刻護持叁門,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所作所爲必須鄭重謹慎,如是之人則名爲不放逸。

  不論是行持世間法,還是修持佛法,都應依靠不放逸之行爲,即以正知正念來護持身口意叁門,小心謹慎、精心抉擇,不使叁門散亂于外境。若不謹慎,只知隨心所欲、爲所欲爲,則會招致諸多過患。爲使道業增上、修行成就,大家都需不放逸而行,即需恒時保持正知正念。

  《入菩薩行》第五品的內容即…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