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淺釋▪P11

  ..續本文上一頁爲護正知,此品對放逸之過失及如何護持正念、斷除放逸宣說較廣。如是殊勝之教言實在不應忘記,只偶爾看一次遠遠不夠,因凡夫記憶力較差,很容易遺忘,故需經常看書重溫。

  孩童沈迷遊戲樂,成年沈迷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爲放逸所迷住。

  孩童們整日沈迷于各種遊戲所生之快樂中;而成年人則整日沈迷于能令人生起貪嗔等煩惱之外境中;老年人又整日迷迷糊糊,被身心衰竭所困擾。他們全都被放逸之過失迷惑住,從而無法以智慧徹見諸法本性。

  當我們還是孩童時,心中無有任何負擔牽挂,整天與小朋友們玩捉迷藏、打雪仗等遊戲,尤其在幼兒園或公園中有很多遊戲設備,如碰碰車、秋千、滑梯等,無不令人流連忘返,父母若不一次次催促,自己肯定不會回家吃飯……隨著年齡的增進,步入成年後,很多煩惱開始襲上心頭:外境中充滿了太多的誘惑——時髦服裝、名貴豪宅、新款賽車等;還時時貪著漂亮的朋友;對于競爭對手、怨恨仇人則生起無法遏製的猛烈嗔心……總之,整個人一直都被貪嗔等煩惱所逼迫。漸漸進入老年人的行列後,看到自己滿臉皺皺巴巴,額上爬滿了歲月留下的紋路,心中只能無限傷感地憶念起過去的美好時光;此時,不僅食不知味、身體粗重,更可怕的是無法面對死亡的恐怖,身心的如是衰竭使自己徹夜難眠……

  人一生當中皆因被放逸所迷惑,故而沈迷于外境的種種幻變之中並終不能自拔而出,從而障弊了本具之智慧,不得不感受衆多無益之痛苦,且在痛苦中最終離開此世間。此誠爲可悲!誠爲可悲!

  貪等愚癡所惑衆,沈溺恐怖輪回泥,

  若尚未止貪癡心,則成卑劣入惡道。

  被貪等愚癡煩惱所迷惑的衆生,一直沈溺在非常恐怖的輪回泥坑之中;如果不能及時遮止貪癡等內心煩惱,則必將成爲非常卑劣之人,且終墮惡趣並感受無邊痛苦。

  衆生因爲被貪等煩惱所困縛,所以言行舉止就顯得非常愚癡,全然不知取舍之處:他們將無常執爲常有、不淨執著爲淨、痛苦執爲快樂,並因被煩惱所迷惑從而造作種種惡業,且因此而一直流轉于六道輪回的恐怖淤泥中,以致完全不能自拔。隨著各自煩惱及業力之輕重大小,衆生各個趨入由自己業力所感致的不同六趣中——貪心重者則易墮入餓鬼道中;嗔心重者易墮入地獄;癡心重者則易轉爲旁生。尤其是欲界衆生,雖然五毒煩惱俱全,但其貪心則尤爲嚴重,如果能斷除貪心,那就不會投生在欲界中。

  貪心本身亦伴隨有一定的愚癡性,有情衆生之身體本爲不淨物所構成,但凡夫因不了知真相而奔走營求,這豈不非常可笑。《入菩薩行》亦雲:“汝自多不淨,日用恒經曆,豈貪不得足,猶圖他垢囊?”今生若苦苦貪執不淨身體,後世將會轉生在不淨物中,整日享受不淨之物!

  如果沒有止熄自己的貪癡煩惱,爲了滿足自己的貪心等欲望,自己一定會漸變成厚顔無恥、不知慚愧的卑劣者。此習氣不斷遷流,後世之人格會變得更加卑劣,並會墮入痛苦的叁惡道中,屆時就已悔之晚矣!

  擁有寶座傘幡等,然而放蕩不羁者,

  刹那墮入險惡處,如遭魔王鐵鈎牽。

  雖然地位很高,擁有寶座傘幡等,然而行爲卻放蕩不羁,這種人刹那之間就會因所造之業墮入險惡之處,如同遭到魔王的鐵鈎牽引,無法自主。

  一些出家人安坐在妙高寶座上,周圍圍著衆多執持華麗寶蓋與傘幡的侍從,弟子也非常多,出門亦是前呼後擁,非常風光氣派,但這些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爲,不能任意而行、爲所欲爲。應如蓮師所說:“是故見比虛空高,抉擇因果較粉細。”對自己的行爲一定要如是善加取舍。

  如果自己的行爲放蕩不羁,猶如野馬脫缰,隨意而行,那就很有可能于一刹那間遭遇違緣,並使自己墮入險惡之處:或失毀清淨戒律從而成爲在家人,或違背因果後世墮入惡趣中感受痛苦。此時,自身如同被魔用鐵鈎牽引,身不由己地就直奔痛苦境地而去,並無法出離輪回苦海。故我們應時時刻刻觀察自身行爲,萬勿放逸而行。

  妙齡少女僧人敵,賄賂國王堪布敵,

  守護劣眷主人敵,此等怨敵毀諸衆。

  青春妙齡少女是僧人的最大敵人,對國王進行賄賂會成爲堪布之敵,守護惡劣之眷屬將成爲主人的敵人,如是此等怨敵定將毀壞衆人相續。

  作爲欲界凡夫,男女之間的貪執可謂非常嚴重,且因此而流轉生死不停。對僧人而言,年青貌美的妙齡少女則是守持清淨戒律的主要違緣,是出家人最大的敵人。《阿含經》中佛告阿難言:“莫與女人相見;若見莫與共語;若與言語則當自檢心。”而阿底峽尊者對女人親自供養的物品則一概不予接受,他曾說過:“男衆出家人不能接觸女衆。嚴持淨戒之出家人與年青女子不能經常往來、接觸,若經常接觸,自然會生出很多煩惱,最後在一刹那間就會破戒,這是很可憐的。”他還說過:“我對怨恨的敵人並不害怕,但對年青女子卻很害怕。”同樣,女衆出家人對男衆也應如此觀待,不應經常往來。

  對于“賄賂國王堪布敵”這句話,堪布根華、堪布晉旺都說不太好解釋,我在此也只能大致解釋一番。有些人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比如爲了成爲寺院主持或得到某些利益,就對國王進行賄賂,從而使堪布無故蒙冤,甚至被驅逐。如今雖無國王,但一些小人對一些貪官行賄,使堪布(法師)遭到違緣,無法繼續進行講經說法等活動。

  有些主人對自己的眷屬不分善惡、卑劣一律予以攝受,將一些強盜、土匪也統統籠絡爲自己的眷屬,並袒護、縱容不已。但總有一天,這些惡劣之眷屬會損害主人,故主人應及早將其驅逐,不予他們任何保護。曆史上曾發生過許多君王因親進小人而致亡國、惡劣大臣弑君篡位等的悲劇,這皆是保護惡劣眷屬之過。而高僧大德的弟子中,如果劣眷屬多,亦會對上師之名譽、事業産生影響,故實不該守護劣眷。

  若不注意觀察以上所說之怨敵,將會毀壞諸衆相續。

  衆生財富如閃電,身如浮泡無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緣圍困故,

  猶如風中之殘燭,無有少許可依賴,

  何故不思當來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衆生財富如同閃電一樣,身體則猶如水中浮泡一般,皆爲無常刹那之本性。我們陷于病魔等諸違緣包圍之中,如同風中殘燭,無有少許可依靠之處。既如此,爲什麼不思維一下當來之事,依然放逸地安心而住呢?

  我們出生時沒帶來一絲財富,死亡時亦將獨自趨入後世,不會帶走一分財物。財富只能被我們暫時享用而已,它們瞬間即逝,猶如閃電一樣。而且對個人而言,財富並非恒常具足,即便今日是腰纏萬貫的老板,明日也有可能徹底破産、身無分文,不得不淪落爲沿街乞討的乞丐。再看身體,四大假合之肉身非常脆弱,猶如水泡一樣,刹那之間便會毀滅,此等有爲法皆爲無常之本性。我們還經常處于種種病痛、各種魔衆以及數不盡的違緣包圍之中:飲食的不適會奪去生命,藥物使用不當亦會成爲違緣……因此說,自己就如同風中之燭,不知何時即會被吹滅。而死主到來時,親友、子女、財富都無計可施,唯有業力隨自己而去。故人人都應扪心自問:自在之時,爲什麼不爲最主要之當來事——生死大事早作打算,還要一如既往地放逸而過呢?所以說不應爲無常的財富、身體而放逸度日,從今天起,大家都應依靠諸佛及上師之教言精進修持,力爭早獲無死甘露。

  一切高貴終將墮,一切榮華終衰竭,

  一切美好終醜陋,有爲諸法豈未見?

  一切高貴者終將墮落下滑;一切曾經擁有過的榮華富貴也終將衰竭散盡;一切的美妙終會變爲醜陋,有爲諸法無常之本性難道你沒有看見嗎?

  在此世界上,高貴的地位令人矚目、羨慕,高官門前簡直如同鬧市一樣熙熙攘攘,就連送禮都得排隊。而一旦大權旁落,昔日的那些朋友便都會作鳥獸散。如果此時生病,剛開始時,有些人也許會因礙于情面不得不前來看望,病久了,則不會有人再來噓寒問暖。因爲無常之本性,高貴者必會墮落下滑,就像昔日我乳轉輪王與帝釋天同坐一個寶座,地位是何等顯耀,但最終還不是在不滿足之心態中墮地而亡。一切榮華皆如過眼浮雲,轉瞬即逝。自己擁有財産之時,身著華麗服飾,口飲茶酒,耳聽妙音,孰料一場雪災,家中幾百頭牦牛所剩無幾,頓時即成貧窮之人;或者雖有衆多財産,一場大火或盜賊就使家財失之殆盡,昔日所享受之富貴頃刻一去不複返;又或者現在雖美如天仙,但歲月流逝,轉眼之間就變成發白面皺之老妪,醜陋不堪。這所謂的美麗青春恰似彩虹,一會兒就消失不見,耽著暫時的青春韶華到底有何意義?

  我小時候知道的一些大官,如今很多都已下臺,有的甚至因爲貪汙而入獄;剛到學院時,碰到的那些很年青的僧人,現在也各個變老;再過幾年,我們也同樣會變得老態龍鍾、醜陋不堪。假若現在不修持佛法,那臨死時我們又有什麼自在生死的把握?有爲諸法皆是無常的本性,難道諸位還沒看夠嗎?

  許多高僧大德都宣說了無常之理,《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對此講得更爲詳細。我們不應只是聽一聽、口頭說一說便罷了,應該認真領會並精進修持。比如大家都應經常觀察現實中的一些事情以深刻體驗無常的道理,像一家中有弟兄叁人,父母去逝後,兄弟分開生活,于是一家便分成了叁個家,這就是無常。再想一想自己家中以前是什麼光景,現在所有的親屬是否還健在?家如今變成了什麼樣?……如是體驗無常,自然會生起強烈的厭離心。

  自當反省深思維,設使如今未謹慎,

  則己不知自過失,他人勸說亦難知。

  自己應當時時反省,深入思維;如果現在沒有小心謹慎,則自己不會了知自己的過失,並且他人的善言勸說亦難使自己了知自過。

  白天我們聞思佛法,晚上則應于寂靜處思維當天上師所講的法義,並自問自己聽懂了多少,有沒有以此來規束自己的言行……大家都…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