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规教言论》浅释▪P10

  ..续本文上一页聊就是游玩,什么卡拉OK厅啦、歌厅、舞厅等地,都可见到有很多愚人在那里乱唱乱吼,还将身体扭来扭去地宣泄不已,其状态就如同抽筋一样,看了让人作呕。某些疯狂者甚至可以在大街上及其他公开场合裸体奔跑,他们不仅不以之为耻,反倒自我感觉甚为新潮、光荣。这些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可怜的愚人,从西方国家那里根本没有学到真正的文明,却把人家的糟粕统统学了过来,所作所为因此而变得非常不伦不类。但他们还以为自己的行为很了不起,因而有智者见后就感到更加的可笑。

  此等言行皆属非法,如此行事者均为厚颜无耻之徒。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饮酒有诸多过失,诸如损伤智慧、迷乱心志、引发疾病、泄露秘密等;而赌博亦是同样,它能使人丧失心志,彻底沦为欲望、贪婪及侥幸心理的奴隶;是故何人若沉溺于饮酒、赌博等非法恶行中,他的名誉必定会受到很大损害。无愧者非惟白日当中沉迷于赌博、饮酒等损害自己名誉的非法行中,晚上回到家中,也只顾做不净行,完全不知羞耻为何物,这些人真是些无愧者。

  《格言宝藏论》中云:“如同饮酒以为乐,实则疯狂当安乐。”饮酒实为一切过失之源,有一则公案足以证明此论点:

  一位受持五戒之修行人原本安住在寂静山林中,一天来了一位妇女,手拿一瓶酒,并牵来一只山羊。她对修行者说:你或者与我做不净行,或者杀了这只羊,或者喝酒,三者必择其一。他听罢心中不由寻思道:不能与她作不净行,亦不能杀生,因这两样过失太大;而饮酒可能过失稍小,故不妨选择喝酒了事。于是他便喝下了妇人手中之酒,谁料饮酒后此人心智遂陷于迷乱,他不仅杀了羊,且与女人做下了不净行,最终,这三样事情不幸被他全部一一做过。从此事例,我们就可看出饮酒的过患。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对抽烟、喝酒一般都会设置一定程度的控制措施,因二者产生的毒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极大损害。而赌博的危害性一点儿也不比抽烟、喝酒小,很多家庭因为赌博而离散,有些人为赌博不惜铤而走险,并终致锒铛入狱、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所以说赌博亦是非法恶行。

  龙树菩萨曾于《亲友书》中宣说了六种损害名誉法,即“博弈乐观喧杂境,懒惰恶友敦亲志,饮酒非时行六过,此劫芳名尔应弃。”《宝鬘论》中亦有相同宣说。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有些人为了一些无任何实义之世间琐事而空耗时日,并且因无知而造下了种种不善之业,但他们既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也不为此而感到惭愧,此等人也是当之无愧的无愧者。

  以修学佛法的个别人为例,他们虽说已来到了寂静的道场,且刚开始时也是抱着求解脱的目的而来,但因佛法未融入心相续中,故这些人常常不知区分轻重缓急,经常把自己陷在一些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并因此而消耗掉了大好时光。比如他们会很认真、仔细、全面、长时间地打扫、整理自己的屋子,一会儿认为床放在西面很好,没过几天,又想把它挪到东边;衣服上只有一两个小泥点而已,但他们就是不肯轻易放过,还为自己找来很多借口,什么出家人理当身心清净,故穿着本来就该讲究、整洁等等;吃饭时他们觉得不多炒几个菜就对不起自己的胃……总之,为这些生活琐事,这些人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而对那些能给今生与来世带来真实利益的佛法却没有认真修学,因此显得非常愚昧。

  《百喻经》中有这么一个公案:父子二人同去某地,路上不幸遇到了强盗,父亲深恐儿子的金耳环被强盗抢走,于是就将儿子的头砍下藏好。等强盗离去后,再取出儿子的头放在尸体上,并欲唤醒爱子,但此时任凭他如何努力也无法使儿子复活如初。同样,修行人若因琐事而耽误一生,岂不同此愚痴之父等无有别?故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于闻思并修持佛法,因对修行人而言,除了闻思修外,再无其他任何比之更为重要之事。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闻思修行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其实,即使我们用尽一生时间进行闻思修也是完全值得的。麦彭仁波切在其它的一些劝勉行者闻思且实修之论典中也曾说过:闻法有很大的功德,修行者应多多闻法;如果认为闻法无义且耽误时间,则此人肯定已经着魔。

  有些人虽然已入佛门,但却不懂因果取舍之理,因而口中话语多为妄语,行为亦不如理如法,经常都要造作一些恶业。如沿海某些大城市中,有些居士居然敢吃海鲜,还认为活鱼活虾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于是无数的小虾虫被滚油浇上后就活生生地成为他们席上的一道菜,而这些人竟然可以不畏因果、不惧来生地吃得有滋有味!这实在是愚不可及的行为!因这一碗菜已足够让他们下地狱了。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不善法,如违犯戒律、偷盗、恶口等,也经常被一些人造作,他们对自己的这些恶行丝毫也不感到惭愧,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此类人亦是些典型的无愧者。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已经现量见到殊胜之圣教与正士之规,但还是生不起一丝一毫的欢喜之心,也无有希求追随之意,此等人亦属于无愧者。

  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广开甘露门、宣示解脱道,在有缘者面前三转*轮。虽然我们无有福报亲见佛陀,但如海之三藏教法却已现量见到,并且功德等佛、恩德胜佛之善知识也已慈悲摄受了自己,这与现见佛陀已无任何实质差别。若对圣教三藏与正规生不起欢喜心,这也许是因为自己智慧太浅薄、根本理解不到佛法深意的缘故。如社会上的一些人,只知谋求资财、享受五欲,对佛法所讲之理一点都不懂更不愿接受。不用说甚深智慧,他们连什么叫信心也搞不明白。反过来说,如果你对圣教有欢喜心,那你的信心也必会有所增进,你的行为也会越来越如法。若能按照正规所说精进行持,则你一定会逐渐成为高尚者。

  另有些人可能受前世业力所惑,他们对邪法很感兴趣,对正法反不生信心,见到宣说智慧之如海三藏,简直就如狗见青草一般毫无兴趣。看到一些宣说正规之论典,如《格言宝藏论》、《君主法规论》等,不仅生不起欢喜心,还认为这样的论典多如牛毛,没什么稀奇之处;见到一些如法行持的正士,也认为他们的境界与自己不相上下。如是一来,你始终也不会上进、受益。若人格都不完善,则出世间之功德更不会无缘地自然生起,所谓的成就与证悟就更是纸上谈兵。到此地步,你只能算是一个无愧者了。

  我们听闻了如此殊胜之教言,应该对圣教生起欢喜心,对正士的行为亦应发随喜心,并且愿追随先贤足迹,依正规来改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渐成高尚之士。这样的话,出世之无漏功德自会逐步生起,解脱、涅槃当能早日获得。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此颂总结以上所讲有关无惭无愧的问题。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对于大小事情一般都有一定的取舍准则,比如若以世间法中的风俗与法律规范来衡量,杀人、偷盗等行为乃为大众所不齿之恶行,皆属当舍之事;而助人为乐、救济贫困、保家卫国等则为世人所公认之善行义举。学佛者在未获得真实菩提之前,因果定不会空耗,故大家理应仔细取舍善恶业,并力争断除二障、希求且终获无上智慧。

  在未脱离世间之前,对于世间与出世间之二规均不能违越,否则就会将自己陷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困境之中。如果对于一切事情的取舍无有一定之标准,任意行持、肆意妄为,脱离贤妙之世间与出世间二规正道,则此类人必属愚笨无愧者。所以我们不论做何事,都应观察自己的所行是否如法,这一点实在重要非常。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如果具足惭愧之心,则能去除颠倒散漫之行;一个人假使无惭无愧,那么即便对他宣说很多世与出世间之殊胜教言,对他也起不到一丝一毫的作用!

  我们因为被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所困,因而会产生诸如常乐我净等的颠倒执着,所作所为都乃颠倒之举,诸如懒散、贪嗔等恶行、恶分别念就像丛生之杂草一般,非常难以对治。如果内心知惭识愧,则会断除此等颠倒狂妄之行,绝不会散漫任意而为。

  有些人虽然所做常为错事,三门经常违犯戒律,但却从不知羞耻,反认为一切都无所谓。从佛法上讲,此人即为佛教油子:口中所说皆很贤善,但行为却没有一样如法。这些人不仅佛法未融入其相续中,以世间标准来看亦无有人格,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坏人。

  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复次,如果内心具足惭愧,则其所行始终也不会远离世法与佛法两种殊胜善妙之规矩大道,时时刻刻都会以正知正念护持身口意之三门,定能不放逸而行持。

  以上已将有关有愧之内容宣说圆满。

  五、不放逸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什么叫不放逸呢?比如一个人居住在非常危险的悬崖上,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堕入深谷从而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因此他一定会非常谨慎,甚至大气都不敢出。同样,我们修持佛法、守护清净戒律,或做任何事,都务必详细观察,仔细取舍,时刻护持三门,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所作所为必须郑重谨慎,如是之人则名为不放逸。

  不论是行持世间法,还是修持佛法,都应依靠不放逸之行为,即以正知正念来护持身口意三门,小心谨慎、精心抉择,不使三门散乱于外境。若不谨慎,只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则会招致诸多过患。为使道业增上、修行成就,大家都需不放逸而行,即需恒时保持正知正念。

  《入菩萨行》第五品的内容即…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