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护正知,此品对放逸之过失及如何护持正念、断除放逸宣说较广。如是殊胜之教言实在不应忘记,只偶尔看一次远远不够,因凡夫记忆力较差,很容易遗忘,故需经常看书重温。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孩童们整日沉迷于各种游戏所生之快乐中;而成年人则整日沉迷于能令人生起贪嗔等烦恼之外境中;老年人又整日迷迷糊糊,被身心衰竭所困扰。他们全都被放逸之过失迷惑住,从而无法以智慧彻见诸法本性。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心中无有任何负担牵挂,整天与小朋友们玩捉迷藏、打雪仗等游戏,尤其在幼儿园或公园中有很多游戏设备,如碰碰车、秋千、滑梯等,无不令人流连忘返,父母若不一次次催促,自己肯定不会回家吃饭……随着年龄的增进,步入成年后,很多烦恼开始袭上心头:外境中充满了太多的诱惑——时髦服装、名贵豪宅、新款赛车等;还时时贪著漂亮的朋友;对于竞争对手、怨恨仇人则生起无法遏制的猛烈嗔心……总之,整个人一直都被贪嗔等烦恼所逼迫。渐渐进入老年人的行列后,看到自己满脸皱皱巴巴,额上爬满了岁月留下的纹路,心中只能无限伤感地忆念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此时,不仅食不知味、身体粗重,更可怕的是无法面对死亡的恐怖,身心的如是衰竭使自己彻夜难眠……
人一生当中皆因被放逸所迷惑,故而沉迷于外境的种种幻变之中并终不能自拔而出,从而障弊了本具之智慧,不得不感受众多无益之痛苦,且在痛苦中最终离开此世间。此诚为可悲!诚为可悲!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
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被贪等愚痴烦恼所迷惑的众生,一直沉溺在非常恐怖的轮回泥坑之中;如果不能及时遮止贪痴等内心烦恼,则必将成为非常卑劣之人,且终堕恶趣并感受无边痛苦。
众生因为被贪等烦恼所困缚,所以言行举止就显得非常愚痴,全然不知取舍之处:他们将无常执为常有、不净执著为净、痛苦执为快乐,并因被烦恼所迷惑从而造作种种恶业,且因此而一直流转于六道轮回的恐怖淤泥中,以致完全不能自拔。随着各自烦恼及业力之轻重大小,众生各个趋入由自己业力所感致的不同六趣中——贪心重者则易堕入饿鬼道中;嗔心重者易堕入地狱;痴心重者则易转为旁生。尤其是欲界众生,虽然五毒烦恼俱全,但其贪心则尤为严重,如果能断除贪心,那就不会投生在欲界中。
贪心本身亦伴随有一定的愚痴性,有情众生之身体本为不净物所构成,但凡夫因不了知真相而奔走营求,这岂不非常可笑。《入菩萨行》亦云:“汝自多不净,日用恒经历,岂贪不得足,犹图他垢囊?”今生若苦苦贪执不净身体,后世将会转生在不净物中,整日享受不净之物!
如果没有止熄自己的贪痴烦恼,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等欲望,自己一定会渐变成厚颜无耻、不知惭愧的卑劣者。此习气不断迁流,后世之人格会变得更加卑劣,并会堕入痛苦的三恶道中,届时就已悔之晚矣!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
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虽然地位很高,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行为却放荡不羁,这种人刹那之间就会因所造之业堕入险恶之处,如同遭到魔王的铁钩牵引,无法自主。
一些出家人安坐在妙高宝座上,周围围着众多执持华丽宝盖与伞幡的侍从,弟子也非常多,出门亦是前呼后拥,非常风光气派,但这些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任意而行、为所欲为。应如莲师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抉择因果较粉细。”对自己的行为一定要如是善加取舍。
如果自己的行为放荡不羁,犹如野马脱缰,随意而行,那就很有可能于一刹那间遭遇违缘,并使自己堕入险恶之处:或失毁清净戒律从而成为在家人,或违背因果后世堕入恶趣中感受痛苦。此时,自身如同被魔用铁钩牵引,身不由己地就直奔痛苦境地而去,并无法出离轮回苦海。故我们应时时刻刻观察自身行为,万勿放逸而行。
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堪布敌,
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青春妙龄少女是僧人的最大敌人,对国王进行贿赂会成为堪布之敌,守护恶劣之眷属将成为主人的敌人,如是此等怨敌定将毁坏众人相续。
作为欲界凡夫,男女之间的贪执可谓非常严重,且因此而流转生死不停。对僧人而言,年青貌美的妙龄少女则是守持清净戒律的主要违缘,是出家人最大的敌人。《阿含经》中佛告阿难言:“莫与女人相见;若见莫与共语;若与言语则当自检心。”而阿底峡尊者对女人亲自供养的物品则一概不予接受,他曾说过:“男众出家人不能接触女众。严持净戒之出家人与年青女子不能经常往来、接触,若经常接触,自然会生出很多烦恼,最后在一刹那间就会破戒,这是很可怜的。”他还说过:“我对怨恨的敌人并不害怕,但对年青女子却很害怕。”同样,女众出家人对男众也应如此观待,不应经常往来。
对于“贿赂国王堪布敌”这句话,堪布根华、堪布晋旺都说不太好解释,我在此也只能大致解释一番。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比如为了成为寺院主持或得到某些利益,就对国王进行贿赂,从而使堪布无故蒙冤,甚至被驱逐。如今虽无国王,但一些小人对一些贪官行贿,使堪布(法师)遭到违缘,无法继续进行讲经说法等活动。
有些主人对自己的眷属不分善恶、卑劣一律予以摄受,将一些强盗、土匪也统统笼络为自己的眷属,并袒护、纵容不已。但总有一天,这些恶劣之眷属会损害主人,故主人应及早将其驱逐,不予他们任何保护。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君王因亲进小人而致亡国、恶劣大臣弑君篡位等的悲剧,这皆是保护恶劣眷属之过。而高僧大德的弟子中,如果劣眷属多,亦会对上师之名誉、事业产生影响,故实不该守护劣眷。
若不注意观察以上所说之怨敌,将会毁坏诸众相续。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
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众生财富如同闪电一样,身体则犹如水中浮泡一般,皆为无常刹那之本性。我们陷于病魔等诸违缘包围之中,如同风中残烛,无有少许可依靠之处。既如此,为什么不思维一下当来之事,依然放逸地安心而住呢?
我们出生时没带来一丝财富,死亡时亦将独自趋入后世,不会带走一分财物。财富只能被我们暂时享用而已,它们瞬间即逝,犹如闪电一样。而且对个人而言,财富并非恒常具足,即便今日是腰缠万贯的老板,明日也有可能彻底破产、身无分文,不得不沦落为沿街乞讨的乞丐。再看身体,四大假合之肉身非常脆弱,犹如水泡一样,刹那之间便会毁灭,此等有为法皆为无常之本性。我们还经常处于种种病痛、各种魔众以及数不尽的违缘包围之中:饮食的不适会夺去生命,药物使用不当亦会成为违缘……因此说,自己就如同风中之烛,不知何时即会被吹灭。而死主到来时,亲友、子女、财富都无计可施,唯有业力随自己而去。故人人都应扪心自问:自在之时,为什么不为最主要之当来事——生死大事早作打算,还要一如既往地放逸而过呢?所以说不应为无常的财富、身体而放逸度日,从今天起,大家都应依靠诸佛及上师之教言精进修持,力争早获无死甘露。
一切高贵终将堕,一切荣华终衰竭,
一切美好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一切高贵者终将堕落下滑;一切曾经拥有过的荣华富贵也终将衰竭散尽;一切的美妙终会变为丑陋,有为诸法无常之本性难道你没有看见吗?
在此世界上,高贵的地位令人瞩目、羡慕,高官门前简直如同闹市一样熙熙攘攘,就连送礼都得排队。而一旦大权旁落,昔日的那些朋友便都会作鸟兽散。如果此时生病,刚开始时,有些人也许会因碍于情面不得不前来看望,病久了,则不会有人再来嘘寒问暖。因为无常之本性,高贵者必会堕落下滑,就像昔日我乳转轮王与帝释天同坐一个宝座,地位是何等显耀,但最终还不是在不满足之心态中堕地而亡。一切荣华皆如过眼浮云,转瞬即逝。自己拥有财产之时,身著华丽服饰,口饮茶酒,耳听妙音,孰料一场雪灾,家中几百头牦牛所剩无几,顿时即成贫穷之人;或者虽有众多财产,一场大火或盗贼就使家财失之殆尽,昔日所享受之富贵顷刻一去不复返;又或者现在虽美如天仙,但岁月流逝,转眼之间就变成发白面皱之老妪,丑陋不堪。这所谓的美丽青春恰似彩虹,一会儿就消失不见,耽著暂时的青春韶华到底有何意义?
我小时候知道的一些大官,如今很多都已下台,有的甚至因为贪污而入狱;刚到学院时,碰到的那些很年青的僧人,现在也各个变老;再过几年,我们也同样会变得老态龙钟、丑陋不堪。假若现在不修持佛法,那临死时我们又有什么自在生死的把握?有为诸法皆是无常的本性,难道诸位还没看够吗?
许多高僧大德都宣说了无常之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对此讲得更为详细。我们不应只是听一听、口头说一说便罢了,应该认真领会并精进修持。比如大家都应经常观察现实中的一些事情以深刻体验无常的道理,像一家中有弟兄三人,父母去逝后,兄弟分开生活,于是一家便分成了三个家,这就是无常。再想一想自己家中以前是什么光景,现在所有的亲属是否还健在?家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如是体验无常,自然会生起强烈的厌离心。
自当反省深思维,设使如今未谨慎,
则己不知自过失,他人劝说亦难知。
自己应当时时反省,深入思维;如果现在没有小心谨慎,则自己不会了知自己的过失,并且他人的善言劝说亦难使自己了知自过。
白天我们闻思佛法,晚上则应于寂静处思维当天上师所讲的法义,并自问自己听懂了多少,有没有以此来规束自己的言行……大家都…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