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规教言论》浅释

  《二规教言论》浅释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释

  序

  《二规教言论》所讲述的是如何在贤善人格之基础上更进一步修持佛法的道理,客观、公正地说,在能取、所取未消融于法界前,本论都可称得上是任何一位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指导闻思修的宝典。若以之对照时下大多数修行人的实际修持状况,我们就会发现,尽管一些人从学佛之后完全抛开了所谓的世间八法,但同样也有相当多的形象修行人,整日只知希求名闻利养,反而把佛法大义彻底扔在脑后。能按照本论所说,在佛教教义统领下不违世间合理规则、认真做人、严守人规的人,确实已寥若晨星,而违背世与出世之规范的人则越来越多。

  以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主的众多高僧大德都对此论非常看重,他们一再要求所有有缘佛弟子都应精研并实修此论,由此我们即能看出《二规教言论》在当前所具有的积极与重要意义。

  至于此论所宣讲的主要内容,则可以论中的一首偈颂概括如下:“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此颂以大树为喻,宣示了正士必须具备的十种人格基础,以及由此而得到的两种善果,全文也即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论述。它将做人所应注意的方方面面,以高度精确性的语言作了归纳宣说,若能将之融会于心,行者定不会违越佛规与世规。

  早在一九九八年,本人就为部分四众弟子传讲过这部殊胜论典。如今,不知不觉间,五年的光阴就已从身边悄悄溜走。这五年当中有太多的变故发生在我们周遭,物是人非的变迁有时真让人有种如在梦中般的恍惚感。这样的生存实际,令人不得不感慨佛陀所揭示的生活实相全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它们的一一对应之处。

  鉴于此论的切实性与对当下修行者的指导意义,今年年初,我又将此论宣讲一遍。此次讲授过程中,有些道友通过录音磁带将我的讲解整理成讲记,而五年前亦有人曾将当时的讲授整理成文字本。两相结合,终于有了现在这本《〈二规教言论〉浅释》的出炉。在事务众多、手头工作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忙里偷闲,我将此文稿大致校对一遍,发现基本上没有什么错谬之处,故同意将之付梓出版。

  总而言之,希望一切愿用生命体证佛法的修行者,都能用心体会麦彭仁波切于此论中流露出的不共智慧与切切悲心,并能将二规精华落实到自己的实际操持中来,如此方能在种种规矩之中彻见自由的本来面目。另外,本人也从内心至诚祈祷三根本:愿所有见闻触到此法本的同道,不论是今世抑或下一代的有缘众们,都能在其心相续中自然生起稳重、智慧等善妙功德,并进而圆满二利、终证菩提!

  索达吉

  《二规教言论》浅释 目录

  一、总论 9

  二、智慧 40

  三、稳重 64

  四、有愧 72

  五、不放逸 88

  六、正直 119

  七、誓言坚定 126

  八、知恩图报 136

  九、利他 141

  十、信心 146

  十一、布施 154

  十二、得果 160

  《二规教言论》浅释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释

  一、总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此论名为《二规教言论——集聚天德之宝》。“二规”也即佛规与世规,藏文本中原来并无“二”字,只名《规矩教言论》,但基于此论所宣讲者乃为佛规与世规,故我按其实际意义将之译为《二规教言论》。

  “教言”,即教诫之言语;“论”为通称,凡是具有改造(自相续之烦恼)与救护(众生)之能力的文章、论著等都可称之为论,总起来说即指宣说世与出世法的一种教言。所谓“集聚”,是收集聚合之义;“天”指诸佛菩萨或高僧大德的加持;“德”指人天福报;“天德”合称既可指出世间与世间的一切功德,又可指诸佛、护法神及天人的加持;“宝”指如意宝,意谓此论如同如意宝一样,只要精进闻思修行,即可获得世与出世之一切福德,并终得诸佛之加持而证悟成就。如果不能精通、圆融世间与出世间法,则无法如理修持,亦不能得到加持而最终证果。故对如意宝般之本论,应精勤祈祷与学修,这样一来,不仅今生能得利益,而且生生世世都将受益不尽。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忆念何者能帮助我们开启世间与出世间智慧这扇宝藏大门呢?当然是三世诸佛殊胜智慧之伏藏者——文殊智慧勇士,因他恒时都在以悲心护持轮回中一切无依无靠之众生,并经常赐加持予后学者。

  高僧大德或世间一些有能力及威望者,之所以所做之事极易成办,皆因他们都具有殊胜无比之智慧。而作为凡夫的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却常常无法得心应手,并为此深觉苦恼,这都是因为我们缺乏智慧的缘故。为了自相续中能生起殊胜的智慧,大家应昼夜精勤祈祷大智文殊菩萨赐予加持。如能获其加持,则不仅自利有望,还能利益天边无际众生。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在此世间中,人人都应赞叹的两种法,即是圣天与世德。就像磁石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周围的铁屑统统吸附过去一样,同理,诸位如果想要获得世与出世间的圆满功德,就应仔细阅读本论所宣说的甚深善妙甘露教言,接下来还应如理思维此论含义;认真思考、抉择之后,本论内容即可融会于心,那时相信大家必会对此论生起殊胜解信。此后即应如理如法地行持其中之义,也就是说应该在此教言的指导下身体力行。

  所谓世德是指世间的一些福报与功德;圣天即谓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加持,或指出世间之功德。具足如是功德者,人人都会生起羡慕之心并加以赞叹。那么这种功德又是如何生起的呢?作为修行者,我们只有得到上师三宝以及护法神的加持,才能将修行境界快速提升上去。假若行者人格不善,则上师本尊及护法都会远离,其修行亦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说贤良之人格实为入道之基础。

  而本论所讲述的正是如何打好人格基础以及如何获取世与出世之智慧与功德的道理,若真能依言奉行,用不了多久,相信你的心相续就会有所转变,人格也会越来越善妙,修行亦会节节增上。故大家理应认真闻思并修持此《二规教言论》。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虽然人们的行为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世间一切行为还是可大略分为两种,即高尚行为与卑劣行为。若行操高洁,则今生来世均可享受安乐之果报;若行为卑劣,则不惟现世中要感受痛苦,来生还得继续承受痛苦之恶报。

  尽管从本性来说,人人都不欲遭受痛苦,但若行为不如理如法,安乐又从何而得?故欲求安乐者,必须认真研修此论。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高尚行为亦可加以分类:如理行持世间法者为下品高尚;圣者高僧大德等贤圣之道则为上品高尚行为。世法乃为佛法之根,如果没有高尚的世间行为,则此人始终不会通达殊胜佛规之内涵并取得证悟,也即是说他将不可能拥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与境界。就像没有树根,树干肯定不会产生一样,无因又哪里会有果的诞生。或者就像那些无有福德的人,他们也不会拥有众多财富,即使稍稍得到一些,也不可能自在享用——要么被偷窃,要么家里发生变故或亲友生病,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点钱财顷刻就被花光用尽。

  此处所谓的世法,并不是指世间中做生意、贪著名利等言行举止,而是指贤良的人格。如果不具足高尚之世间人格,则此人在佛法上也不会取得殊胜证悟。《格言宝藏论》、《宝鬘论》等论典中都曾强调过人格的重要性,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在《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也说过:“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故培养贤善的人格对所有修行人来说都极为重要,否则修法绝难获致成就。六祖大师亦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首偈颂依然在说明世间贤善人格等善法的不可或缺性。因此说为求解脱,我们必须首先建构起自己的贤善人格。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行持高尚行为的次第,虽说没见到过其他高僧大德对之所做的分析,但麦彭仁波切还是在这里将世间高尚行为分为上中下三品。

  麦彭仁波切以其殊胜无比之智慧将世间高尚行为分为三种,以此类推,我们也可将学佛者分为三种类型:即从见解与行为上分,学密法者为上品高尚行为者;学大乘显教者为中品高尚行为者;学小乘者为下品高尚行为者。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世间上的这些众生,都喜欢追求安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求取个人利益。除了少数圣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

  以之对照我们自身的生存实际就会发现,居住在寂静道场上的修行人,大多都是为修学佛法而来,很少有为求安乐而安住于道场上的。但大城市里的情况就不同了,在那里你只能见到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只能听到一片甚嚣尘上的讨价还价的刺耳之声,以及从录音机里传出来的各种沸反盈天的音乐。在城市嘈杂喧闹的环境中,被欲望奴役的人们四处奔走,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使生活过得更安乐舒适一些。除此之外,他们再无其他的生活目标。而圣者菩萨们却不为自己求安乐,…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