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们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利益他众,如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他们即如是以大无畏的精神行持利乐有情的菩萨行。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虽然人人都希望得到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因众生的苦乐荣辱与自己前世所造之业密切相关。
由于业力各不相同的缘故,有些人不需要精勤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殊胜无比之财富;而有些人虽然勤求不息,并因此而费尽心机,但因他们前世未积累善根,故而今生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得发家致富。不仅如此,这些劳心劳力者还往往不幸缠身,他们经常都会被病苦侵扰,恰似雪上加霜一般,这些人实在是苦不堪言。呜呼!大家都应多多观察三界众生在轮回中遭受的痛苦与安乐。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修行人自身:有些人一直精进修行,因而智慧确实在年年、月月甚至日日增上。他们不能说已消尽烦恼,但其内心之困扰已不大能明显表露出来。而且其所拥有之财富也算圆满,经常都处于法乐之中;但有些人不惟智慧浅薄,人格也不好。他们的内心常常被烦恼充斥,生活亦处于贫困状态之中,这些全都是自己的业力所致。
虽为业力所缚,奈何凡夫众生却不了达此理,反于轮回贪执不休并因此而倍受苦痛,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贫穷者因为没有饮食,故需经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但某些具足财富者,因为没有得到名誉,内心同样痛苦难忍;不论何人,如果具有名声美誉的话,则众人皆会对他供养礼赞,此人面前的财富、饮食将同泉水涌出一般,汩汩而来,自然充盈。
穷困者就像乞丐一样,整日为饮食而懊恼生忧;富贵之人,比如一些经理、官员,尽管表面看来财富圆满、住房宽敞、出门以豪车代步、夜夜笙歌达旦,但因其在政治生活、个人生活方面,或其他一些领域内未得到名誉及公众认可,所以心里经常会感到痛苦失落,甚至连觉都睡不踏实。世间人不论贫富,总在饮食、名利等方面追逐不休、耽著不已。
不过若是出家人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真正的出家人对于名声从无希求之意,他们只知少欲知足,观世间八法如梦如幻,在为众生之利乐而精勤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他们心中感受到的只有快乐。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所以世间凡夫从懂事时开始,各个都为了美名而四处奔走。哎呀!美名虽然令人悦意舒心,但当我们绞尽脑汁追逐它时,却总是与之擦肩而过。
反观自身,大家理应明白,学佛后我们的追名逐利之心能稍微放下一些;但在接触佛法以前,与世间人一样,我们整天干的都是些追求名利之事:上学时未当上班长、学习委员就很伤心;考试没考好,心里便很难受,甚至连饭都不想吃;参加工作以后,如果没取得一定的职位,内心更是痛苦不平……
追求名声就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其结果只能是愈追愈远,终究了不可寻。比如国内外一些假冒高僧大德者,妄说自己是什么大活佛,具足无碍神通等功德……总之,这些人用尽了一切手段、伎俩拼命宣传自己、包装自己。有些愚笨者在刚开始时可能会对这些假冒大成就者崇拜、恭敬不已,但过不了多久,绝大多数信众就都会识破其本面并因此而离开他们。
有些世间中之官员亦复如是,即便能以种种手段暂时博得一些名誉与声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假面依然会被民众无情地戳穿。这真令人可怜、可叹,美名的确是愈追愈远。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世间人为什么奔走不息,但却终究得不到自己所渴盼之财富、名声?此中道理下面就展开宣示:
根本原因即在于过去生中所积累的福报非常浅薄,故而今生当中才诸愿不遂。如同汉茶过滤器一样,用一个滤网就可将茶叶废渣留住,而茶的精华则全部漏下。
世人亦如是将过去世所积之善根福德用尽,只留下往昔所造之恶因。而此等恶因恰于今生成熟,众生便不得不感受种种相应之痛苦。所以,今生所行诸事不能如愿者,切莫怨天尤人,当知这一切皆是自己亲身所造。为了来生能享无边欢乐,今世应精勤忏罪,广积资粮,如是行为方为自己所应努力之方向。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
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有人所做之事不易成办,经常遭到违缘,这是为什么呢?即因为他对自己的父母、上师以及长老等,一切对自己有过恩德利益的人不行报恩所致。这样的话,即使他天天祈求护法,护法圣众亦不会帮助他,反而会对这种忘恩负义之人耻笑不已;而一旦失去天众的助推,一个人就会变得像一具僵尸一样,没有任何人愿意瞥上一眼。
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他们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育成人。若不仰赖父母的恩德,我们将无法存活于世;上师为出世间之圣者,引导自己趋入佛门,走向解脱,使自己永离生死,得到究竟安乐,其恩德实已胜过诸佛;而长老们则为自己的行为楷模,不论智慧、功德,他们均超胜自己,理应成为自己恭敬爱戴的对象。如果在此等具大恩者前不知报恩,反而认为自己父母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或者认为上师没有丝毫功德、长老们的智慧还不如自己,那只能说明你是一个不孝之子及无有惭愧者。
护法本来对每个人都会竭诚相助,使其愿望能得以满足,但因为你对父母上师等恩人不恭敬、不报答,所以他们都会对你加以耻笑,因而不可能再对你进行饶益帮助。这样的话,你所做的事情当然无有获致成功之可能。
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
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有些人不仅鲜廉寡耻,还轻视因果;他们说话也很不可靠,经常信口开河、信誓旦旦,但其所发誓言及赌咒之语又往往不大可信,因此,连为他作见证的具智者也会对之生起厌烦心,于其所说不再生信。
无论从世间法还是佛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都必须知惭识愧。知道羞耻之处,此人才能算是一个正常人。但有些人恰恰对恶业不以为羞,他们把他人对自己的一切评价全都当作耳旁风,并以此种作风作为特立独行的个人标志。不过这种人并非已证悟无分别之境界,他们只是不知惭愧而已。正因为头脑中缺乏善恶概念与标准,兼以轻视因果,故此类人不论杀生、邪淫等恶事,干起来都肆无忌惮。他们只求今生能生活得愉快、能吃饱喝足就足够了,哪管什么来世堕入恶趣等后果。世间人对这类人都不满意,护法善神则更无须说。
至于发誓,原本也是桩很庄严的事,不论藏地汉地都对之重视有加。藏族人对发誓尤其谨慎,他们往往都会以三宝、《大藏经》或拉萨觉沃佛像作为发誓之对境。不论天大之事,只要一发誓,他人便都不再说三道四。然而这种人却很轻易地就发下誓言,发过誓后,他们又常常毫无顾忌地背弃誓言,这样的人怎能不让具智者生厌呢?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
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有人经常饶益你,分明是你的恩人,然你不但不报恩,反而对他平常待之;亦有人经常恼害你,而你却天天帮助他;一旦有了能力,居然可以把天人也当作仆人一般来役使;对这种不知恩怨者,他的护法神、战神(男众、女众身上都有战神)都不会喜悦,也不会对他进行帮助。
如果一个人的证悟境界很高,真的做到了怨亲平等,则此种作为就很值得人们随喜赞叹;如果远未达到此种境界,则如此修为只能说明此人是一个颠倒利害者,是一个坏人。所谓坏人,就是对善待自己的恩人与损害自己的仇人缺乏分辨能力的人,这种人经常随意而行,不知取舍:当恩人遇到困难时不予帮助,对怨敌倒很勤快地跑前忙后。其实,这并非是因你具有了菩提心的缘故,而是由你对怨敌的害怕所致。
世间人往往对上级很是恭敬,但对下面的群众,即使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也敢欺侮。而一旦自己失去地位、势力,他们又可以对自己的怨敌表现得非常恭敬。反之,若这些人处于飞黄腾达之时,则诸天人也会被其踩在脚下。
虽然佛法从总体来看,一直在要求我们不应报仇,不应有分别念,但以法王如意宝为主的诸传承上师都强调说,所谓学佛之人不应报仇,是指在修证上应做到恩怨平等,但在现象上还是应了知好坏。
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
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对三宝不恭敬,而且信心也很微弱;对周围人的态度前后反差也很大,经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当面答应之事,过后就不算数;还有些人在做事情时,开头很积极,但做到中间或结尾时就不认真了,恰似虎头蛇尾一般。很多护法、诸天都会对这种人生起厌烦心,如果我们想得到护法的护持,那就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违盟无耻非法行,所获财食无愧用,
不顾闲言恶语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有些人格低劣者经常背弃盟约、违背誓言;对于依靠违盟、无耻与非法行所获取的财物食品,没有任何羞愧心地随意享用;同时也不顾忌他人的闲言碎语。这种人,其身上的护神与肩神都会远离。
小人往往先在他人面前发誓、赌咒,说自己一定要成办某事,但过后却并没有依之而行,这就叫违背盟誓。上师、三宝相对于诸天来说是更为严厉的对境,依之虽作小善也可得到大果报,反之亦然。若为了博得他人之信任而在上师三宝面前发下誓言,过后一旦违盟悔誓,则等于欺诳上师三宝,其果报将非常严重。所以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千万不要在上师三宝面前随便盟誓。
菩萨知惭知耻,而有些愚人却不知羞耻、任意妄为,这些无有惭耻者将一概得不到佛法甘露。如果自己证境很高,那倒无有妨碍;若本身还有执著…
《《二规教言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