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們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利益他衆,如雲:“不爲自己求安樂,但爲衆生得離苦。”他們即如是以大無畏的精神行持利樂有情的菩薩行。
然由前世業所感,有人獲得勝財富,
有人不幸病所纏,嗚呼當觀衆苦樂。
雖然人人都希望得到安樂,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願以償,因衆生的苦樂榮辱與自己前世所造之業密切相關。
由于業力各不相同的緣故,有些人不需要精勤勞作,自然就能獲得殊勝無比之財富;而有些人雖然勤求不息,並因此而費盡心機,但因他們前世未積累善根,故而今生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得發家致富。不僅如此,這些勞心勞力者還往往不幸纏身,他們經常都會被病苦侵擾,恰似雪上加霜一般,這些人實在是苦不堪言。嗚呼!大家都應多多觀察叁界衆生在輪回中遭受的痛苦與安樂。
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修行人自身:有些人一直精進修行,因而智慧確實在年年、月月甚至日日增上。他們不能說已消盡煩惱,但其內心之困擾已不大能明顯表露出來。而且其所擁有之財富也算圓滿,經常都處于法樂之中;但有些人不惟智慧淺薄,人格也不好。他們的內心常常被煩惱充斥,生活亦處于貧困狀態之中,這些全都是自己的業力所致。
雖爲業力所縛,奈何凡夫衆生卻不了達此理,反于輪回貪執不休並因此而倍受苦痛,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啊!
無食空腹之痛苦,等同無譽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譽德,彼之財食如泉湧。
貧窮者因爲沒有飲食,故需經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但某些具足財富者,因爲沒有得到名譽,內心同樣痛苦難忍;不論何人,如果具有名聲美譽的話,則衆人皆會對他供養禮贊,此人面前的財富、飲食將同泉水湧出一般,汩汩而來,自然充盈。
窮困者就像乞丐一樣,整日爲飲食而懊惱生憂;富貴之人,比如一些經理、官員,盡管表面看來財富圓滿、住房寬敞、出門以豪車代步、夜夜笙歌達旦,但因其在政治生活、個人生活方面,或其他一些領域內未得到名譽及公衆認可,所以心裏經常會感到痛苦失落,甚至連覺都睡不踏實。世間人不論貧富,總在飲食、名利等方面追逐不休、耽著不已。
不過若是出家人的話,情況就有所不同了。真正的出家人對于名聲從無希求之意,他們只知少欲知足,觀世間八法如夢如幻,在爲衆生之利樂而精勤修持佛法的過程中,他們心中感受到的只有快樂。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爲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雖悅意,然愈追逐愈遠離。
所以世間凡夫從懂事時開始,各個都爲了美名而四處奔走。哎呀!美名雖然令人悅意舒心,但當我們絞盡腦汁追逐它時,卻總是與之擦肩而過。
反觀自身,大家理應明白,學佛後我們的追名逐利之心能稍微放下一些;但在接觸佛法以前,與世間人一樣,我們整天幹的都是些追求名利之事:上學時未當上班長、學習委員就很傷心;考試沒考好,心裏便很難受,甚至連飯都不想吃;參加工作以後,如果沒取得一定的職位,內心更是痛苦不平……
追求名聲就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樣,其結果只能是愈追愈遠,終究了不可尋。比如國內外一些假冒高僧大德者,妄說自己是什麼大活佛,具足無礙神通等功德……總之,這些人用盡了一切手段、伎倆拼命宣傳自己、包裝自己。有些愚笨者在剛開始時可能會對這些假冒大成就者崇拜、恭敬不已,但過不了多久,絕大多數信衆就都會識破其本面並因此而離開他們。
有些世間中之官員亦複如是,即便能以種種手段暫時博得一些名譽與聲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假面依然會被民衆無情地戳穿。這真令人可憐、可歎,美名的確是愈追愈遠。
彼之理由此宣說,往昔福報淺薄故,
猶如漢茶過濾器,留住垢穢漏精華。
世間人爲什麼奔走不息,但卻終究得不到自己所渴盼之財富、名聲?此中道理下面就展開宣示:
根本原因即在于過去生中所積累的福報非常淺薄,故而今生當中才諸願不遂。如同漢茶過濾器一樣,用一個濾網就可將茶葉廢渣留住,而茶的精華則全部漏下。
世人亦如是將過去世所積之善根福德用盡,只留下往昔所造之惡因。而此等惡因恰于今生成熟,衆生便不得不感受種種相應之痛苦。所以,今生所行諸事不能如願者,切莫怨天尤人,當知這一切皆是自己親身所造。爲了來生能享無邊歡樂,今世應精勤忏罪,廣積資糧,如是行爲方爲自己所應努力之方向。
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
護法諸天恥笑彼,失卻助伴如僵屍。
有人所做之事不易成辦,經常遭到違緣,這是爲什麼呢?即因爲他對自己的父母、上師以及長老等,一切對自己有過恩德利益的人不行報恩所致。這樣的話,即使他天天祈求護法,護法聖衆亦不會幫助他,反而會對這種忘恩負義之人恥笑不已;而一旦失去天衆的助推,一個人就會變得像一具僵屍一樣,沒有任何人願意瞥上一眼。
父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他們含辛茹苦地將我們撫育成人。若不仰賴父母的恩德,我們將無法存活于世;上師爲出世間之聖者,引導自己趨入佛門,走向解脫,使自己永離生死,得到究竟安樂,其恩德實已勝過諸佛;而長老們則爲自己的行爲楷模,不論智慧、功德,他們均超勝自己,理應成爲自己恭敬愛戴的對象。如果在此等具大恩者前不知報恩,反而認爲自己父母這也不好、那也不行,或者認爲上師沒有絲毫功德、長老們的智慧還不如自己,那只能說明你是一個不孝之子及無有慚愧者。
護法本來對每個人都會竭誠相助,使其願望能得以滿足,但因爲你對父母上師等恩人不恭敬、不報答,所以他們都會對你加以恥笑,因而不可能再對你進行饒益幫助。這樣的話,你所做的事情當然無有獲致成功之可能。
鮮廉寡恥且輕視,今生來世之因果,
言談發誓難足信,見證智者心生厭。
有些人不僅鮮廉寡恥,還輕視因果;他們說話也很不可靠,經常信口開河、信誓旦旦,但其所發誓言及賭咒之語又往往不大可信,因此,連爲他作見證的具智者也會對之生起厭煩心,于其所說不再生信。
無論從世間法還是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都必須知慚識愧。知道羞恥之處,此人才能算是一個正常人。但有些人恰恰對惡業不以爲羞,他們把他人對自己的一切評價全都當作耳旁風,並以此種作風作爲特立獨行的個人標志。不過這種人並非已證悟無分別之境界,他們只是不知慚愧而已。正因爲頭腦中缺乏善惡概念與標准,兼以輕視因果,故此類人不論殺生、邪淫等惡事,幹起來都肆無忌憚。他們只求今生能生活得愉快、能吃飽喝足就足夠了,哪管什麼來世墮入惡趣等後果。世間人對這類人都不滿意,護法善神則更無須說。
至于發誓,原本也是樁很莊嚴的事,不論藏地漢地都對之重視有加。藏族人對發誓尤其謹慎,他們往往都會以叁寶、《大藏經》或拉薩覺沃佛像作爲發誓之對境。不論天大之事,只要一發誓,他人便都不再說叁道四。然而這種人卻很輕易地就發下誓言,發過誓後,他們又常常毫無顧忌地背棄誓言,這樣的人怎能不讓具智者生厭呢?
顛倒利害隨意行,得勢諸天亦役使,
失勢恭敬怨敵故,守神戰神皆不悅。
有人經常饒益你,分明是你的恩人,然你不但不報恩,反而對他平常待之;亦有人經常惱害你,而你卻天天幫助他;一旦有了能力,居然可以把天人也當作仆人一般來役使;對這種不知恩怨者,他的護法神、戰神(男衆、女衆身上都有戰神)都不會喜悅,也不會對他進行幫助。
如果一個人的證悟境界很高,真的做到了怨親平等,則此種作爲就很值得人們隨喜贊歎;如果遠未達到此種境界,則如此修爲只能說明此人是一個顛倒利害者,是一個壞人。所謂壞人,就是對善待自己的恩人與損害自己的仇人缺乏分辨能力的人,這種人經常隨意而行,不知取舍:當恩人遇到困難時不予幫助,對怨敵倒很勤快地跑前忙後。其實,這並非是因你具有了菩提心的緣故,而是由你對怨敵的害怕所致。
世間人往往對上級很是恭敬,但對下面的群衆,即使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們也敢欺侮。而一旦自己失去地位、勢力,他們又可以對自己的怨敵表現得非常恭敬。反之,若這些人處于飛黃騰達之時,則諸天人也會被其踩在腳下。
雖然佛法從總體來看,一直在要求我們不應報仇,不應有分別念,但以法王如意寶爲主的諸傳承上師都強調說,所謂學佛之人不應報仇,是指在修證上應做到恩怨平等,但在現象上還是應了知好壞。
不敬叁寶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後,
爲事先後不同故,護法諸天意生厭。
對叁寶不恭敬,而且信心也很微弱;對周圍人的態度前後反差也很大,經常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或者當面答應之事,過後就不算數;還有些人在做事情時,開頭很積極,但做到中間或結尾時就不認真了,恰似虎頭蛇尾一般。很多護法、諸天都會對這種人生起厭煩心,如果我們想得到護法的護持,那就應該言行一致,表裏如一。
違盟無恥非法行,所獲財食無愧用,
不顧閑言惡語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有些人格低劣者經常背棄盟約、違背誓言;對于依靠違盟、無恥與非法行所獲取的財物食品,沒有任何羞愧心地隨意享用;同時也不顧忌他人的閑言碎語。這種人,其身上的護神與肩神都會遠離。
小人往往先在他人面前發誓、賭咒,說自己一定要成辦某事,但過後卻並沒有依之而行,這就叫違背盟誓。上師、叁寶相對于諸天來說是更爲嚴厲的對境,依之雖作小善也可得到大果報,反之亦然。若爲了博得他人之信任而在上師叁寶面前發下誓言,過後一旦違盟悔誓,則等于欺诳上師叁寶,其果報將非常嚴重。所以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千萬不要在上師叁寶面前隨便盟誓。
菩薩知慚知恥,而有些愚人卻不知羞恥、任意妄爲,這些無有慚恥者將一概得不到佛法甘露。如果自己證境很高,那倒無有妨礙;若本身還有執著…
《《二規教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