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師父您說我們做事的過程,同時需要提起智慧的觀照,怎麼理解呢?
師:這個智慧,不是你學來的。智慧和煩惱它是摻雜在一起的。你的煩惱少一分,你的智慧就多一分。就好比這一杯水,水本來是很清的,如果你滴了一滴紅顔色的墨汁進去以後,水就變紅了。水的本質紅了沒有?沒有,本質沒紅。你要把這裏面的分子分開以後,分子不是紅的,只是它集中在一起現象是紅色的,但是水清的還是清的。清水加上紅色的顔色,我們衆生分不清哪個是清水哪個是紅色的顔色,就感覺都是紅的。在這個情況下,你的智慧不見了,看到的全是煩惱,全是紅色的。但是你這個紅色的顔色淡一點了以後,你感覺淡了,清水的這個感覺有了;再淡一點,這個清水的感覺又有了。什麼時候你這個紅色的全部沈下去了,清水就出來了。這就是你的智慧本來就有。
同修:想提起智慧的觀照,除了念佛號以外還有什麼具體方法嗎?通過念佛號就能夠開悟,能夠明白這些道理,這是什麼原理呢?
師:來觀苦、空、無常、無我——外面的世界是苦、空、無常的;自己,是無我的。這就是般若智慧的起步根源。沒有嘛!沒有,就是說煩惱是假的,因爲外面一切的現象都是無常的,它當然是假的了。
煩惱是假的,首先這個理論已經建立了。你知道這個清水裏面滴了一滴紅墨水進去以後,這個紅墨水是假的,沒有汙染到你這個清水,只是現在這個現象已經把這個水弄混了而已。這一點你知道了,然後你就會下手用時間、用方法把這個水混的沈下去,清的現出來。
你念佛,就是把你這個水不斷地澄清的一個過程,越來越清,越來越純,然後那個紅色就下去了,純淨的這個清水就出來了。
同修:只是觀這個道理,自己不斷地感悟這個道理,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念佛號,我能夠證悟嗎?
師:能。
同修:那如果能的話,還要念這個佛號,算是一種執著嗎?
師:執著。因爲如果你的心已經在這個執著裏面了,你沒有一個“依”的話,肯定依的是煩惱,所以你只有依到“阿彌陀佛”這麼一個一真的狀態下,你才能夠真正把苦、空、無常這個觀念提起來。這就是對與錯、善與惡的一種對比。你在沒有成就之前還是有對立的。有對立,我念“阿彌陀佛”。佛教導我們是要智慧觀,念佛是根,觀是一個方法。你把你的根本都忘了,去找枝末去了,那個觀是不對的。就是你沒有根本依,沒有一個結果。
就好像你把他假設成是我們自性的本來的原本狀態,這個狀態用“阿彌陀佛”來代稱。外面的物質現象,一切現象和你現在所處環境的這些事情,是苦、空、無常的,本來沒有“我”,應該有個“阿彌陀佛”的這種自己自性的狀態,這是我們的一個彼岸。然後你才能夠提起這個般若觀,把這個世界看清楚,否則的話你就看不清楚。
同修:師父,那念阿彌陀佛和念觀世音菩薩是依在一個位置嗎?
師:關鍵是表法的不同而已。觀音菩薩表的是慈悲,大慈大悲,表的是救度衆生的這麼一個狀態。所謂的叁十二應,衆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化現什麼樣的身,是一種表法的不同。
佛是代表的是本體,菩薩代表的是起用。爲什麼有災難了,祖師讓念觀世音菩薩?就代表起用我們的大悲心、慈悲心來感應祥和,感應善的。這是菩薩是用,佛是體,本體,是根本依。
(2011年9月22日給北京義工的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