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聞、思、修”?應該怎麼理解?

  同修:什麼是“聞、思、修”?應該怎麼理解?

  師:“聞”、“思”如果沒有“行”的基礎,你所聞、所思的還是你的思想,不是佛的。只有你真正有了修行的基礎,有了破煩惱的基礎,這時候的“聞、思、修”才能夠算得上和佛相應。

  

  我們是這樣的——我要先聽聞,然後我再去思、去修。如果你沒有修的基礎,你的聞、你的思,不能保證是正知正見。而往往我們是:聽了很多年的經,我們在聞;然後我們回去以後好好地去想,好好去思維;接著我們就按著這個做。你已經落在潛意識裏面去了,你所得到的已經是垃圾了,那個行爲能夠標准嗎?不標准、不正確。所以,要邊修、邊聞、邊思,叁者是同時完成的。

  

  “思”就是我們修持的感悟,“聞”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指導。我們聽到了方法,聽到了修行的好處,激發我們修行的願望了,你的願望起現行就是在“修”。“聞、思、修”是同時存在的,不是一個出來,然後又出來一個,沒有先後,同時存在。只不過是我們衆生覺悟不到,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但是我們衆生有妄想、分別、執著,總是把它給分開了。

  

  所謂“聞、思、修”,“聞”,比如說是我們的耳朵;“行”表示我們的行爲,都表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再說你這個人,你光有耳朵沒有思想了,那你耳朵也不存在了,它也沒有知覺,所以根本是一個,你怎麼能把它分開呢?你不能說我光有行爲,耳朵也沒有了,人是一體的。

  

  因爲整體才是圓滿的佛性,我們所有的一切言語、行爲,都是我們自性顯現的一種過程,只不過衆生迷了,有業障,不覺悟不覺察而已。佛菩薩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能夠知道。衆生一切的現象都是佛性的起用,只不過是迷了以後,起的作用千差萬別,産生了種種喜怒哀樂、種種的不同,但是沒有離開根本,離開了根本那就沒有法了。這樣講的話就比較深了。

  

  這就說明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動根源是一個,都是從這個根源裏面變化、演變出來的。怎麼演變出來?就是我們有妄念了,然後有了分別執著,産生了我們的言語和行動。“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每一個人的緣分不一樣,障礙也不同。

  

  很多人的觀念是:“我要先聞,然後回家去想想,思維思維,然後我再去做。”那叁者就分開了。分開了以後,你“聞”的,在你去“思”的時候,忘掉了;等再去“行”的時候,“思”的也沒保留住。所以還是以煩惱心來指揮煩惱心,最後找來的一定是煩惱。

  

  其實有辦法解決的,就是衆生做不到,因爲有執著,所以這個辦法不能生效。什麼辦法呢?破執著。遇到逆緣、惡緣才是最磨煉人的時候,是最容易成就的時候。因爲善緣、歡喜緣你容易貪戀:“這個人對我那麼好,這個人那麼可愛。”就總是放不下,總是牽腸挂肚的;這個人天天找你麻煩,天天欺負你,你會想他嗎?你肯定會討厭他,這個時候你會貪戀他嗎?不會貪戀。這個時候你就會想:“算了吧,解脫吧,還有什麼好執著的?”你看看,這個時候你更容易成就!

  

  同修:這個時候,煩惱心即菩提嗎?

  

  師:不是“煩惱即菩提”,是最大的增上緣。是你能夠舍離你的貪愛,貪愛是煩惱,能把它舍掉,但它還沒轉變成菩提。等你真正地放下了,清淨心就和菩提相應,你真正覺悟了,它是菩提。若要再深入明確:也不能說清淨即菩提,因爲清淨的程度不一樣,不是哪個程度都能叫菩提,清淨到覺悟了,那就是菩提。

  

  (2010年10月16日在東北主法放生途中給同修的答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