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要先忏悔業障,去掉業障,清淨了才能修禅定,對嗎?

  同修:要先忏悔業障,去掉業障,清淨了才能修禅定,對嗎?

  

  師:其實你得到禅定以後,業障自然就沒有了。忏悔業障和修禅定是一法不是二法。佛法裏面沒有對立面,“我先忏悔,然後再修禅定”,雖然在修行的程度上有個先後,在事實上,佛法沒有先後。在忏悔的過程當中,業障消除就是得禅定。你忏悔沒有得清淨心,沒有得禅定,業障是忏不掉的。你覺得“我忏悔得很清淨、很舒服”,你只是得到一點兒甜頭而已,沒有除根。真正想把業障忏悔掉,你的禅定功夫現前了,就得定了。

  

  同修:但是如果這樣講,有的衆生沒有這樣的根機。

  

  師:是以事相來引發心性,你想見性,大根器的人也是要從事相上做功夫,然後引發到心性的圓滿狀態,都有一個過程,但這是不可分開的:業障消除得禅定,禅定一得業障消。禅定有深度和廣度的區別:有的小定,會得一些小的輕安,消除一點淺浮的業障;甚深禅定,《楞嚴經》裏面叫“首楞嚴大定”,那是圓滿的,大定以後,細微的業障也沒有了。

  

  等覺菩薩是四十一品無明斷盡,還有一品無明沒破,那一品就是業障。那誰沒有業障?唯有如來。等覺菩薩——觀音、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品的業障在,他到甚深禅定還有一層沒有突破。真正到了“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叫做“獅子奮迅叁昧”,淨宗講是“念佛叁昧”)圓滿的時候,這個時候就稱如來。等覺菩薩還差一個層次就成佛了,這一品無明,就是他的業障。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裏面就有“忏悔業障”,這也是在教導衆生,像普賢菩薩一樣忏悔業障。

  

  我們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的過程,不要把忏悔業障和得禅定分家,否則這樣修下去,禅定得不到,業障也消不了。應該怎麼辦?兩者都不要去想,念佛就一心念下去,磕頭就一心磕下去。用一心。一心和真心相應啊!念佛叫“一心不亂”;做事情要一心一意,切勿叁心二意,這樣方可成就大業。

  

  同修:就一心一意地去做,不是俗話講“一顆紅心兩手准備”,一做兩手准備就會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師:這是信心不足嘛!要默默耕耘,不問收獲。佛菩薩的大願在此,佛菩薩圓滿的教化在此,我們照著去做就行了。要是想“我今年要達到一個什麼程度,明年如何”,這是自己給自己設限啊!如果你忽然間有這個緣分,有可能一年就成功了。關鍵是“總在遇緣不同”,你能不能遇到那麼好的緣分?能不能這一生搞明白了?

  

  當年佛在世講經的時候,講《楞嚴經》,還沒有講完,摩登伽女已經證到二地,證果了,人家成聖人了。聽講經的目的,是把我們被束縛的心給它解扣,看你能解到什麼程度:能解到“須陀洹”的這個程度,你就證得“須陀洹果”;能解到“斯陀含”這個程度,就證得“斯陀含果”。你能夠認識、聽解到什麼程度,你日用平常的心地就清淨到什麼程度。

  

  佛門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六祖惠能大師,他沒有讀過書,也不認識字,在黃梅八個月砍柴、舂米,幹這些粗活,八個月就能夠見性。五祖沒有把衣缽傳給他座下數千位的上座弟子,而傳給了一個砍柴的樵夫,還大字不識一個,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六祖惠能大師的心境,平時已做到了甚深禅定、純淨純善了,所以一點就透了。不在你學了多少、看了多少,而在你信心到什麼程度,信心啊!他見了五祖,五祖問他:“求什麼來了?”他說:“求作佛來了。”我們呢?“求消業障來了。”認識就不一樣。

  

  我們平時認真地去修學,還是要從基礎做起,因爲根性是慢慢培養出來的,像六祖前世或許也是慢慢培養出來的,平時的功夫已經很深了,到將悟未悟的時候遇到了五祖給他點悟而已。在我們修行的路上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骛遠,好高骛遠不能成就。

  

  同修:法師說“聞思修”是一體的,想想確實是,聞也是思,思也是修。一忏悔業障,禅定逐漸也就跟上了,這是一不是二。聽法師這一講確實茅塞頓開。那請問是不是六度也是一起修的?比如修布施的話,般若肯定也逐漸顯現了?

  

  師:它是連在一起的,只不過是看在哪一方面展示而已。你布施,這六度都在布施裏面展現,而你圓滿的般若,肯定也具備布施、忍辱、持戒……要沒有這五個,你的般若從哪裏來呢?

  

  (2010年6月13日學佛答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