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我學佛以後感覺可能前世沒有修福報,現在工作真的很辛苦,挺累的,所以我發心到寺院去念佛念一個月。我修行出來後到社會上做什麼工作比較適合呢?
師:這要看你的福報和緣分了。但是不管做什麼,應該是用什麼態度去工作呢?應該是用一個很平和的心態:“無論做什麼行業,我都認真地、默默地去做。”只要你認真去做,必然有收獲。因果是不虛的,要把工作、生活當作自己修行的一部分,修行就是工作,工作就是修行,要把它們融爲一體。然後有機會就到道場修福修慧,回到工作崗位上也要用去修福修慧的態度:“我這也是爲大家服務,在這個崗位上我是爲這邊的人服務,他們都是佛菩薩。
我們的心要轉過來,自身有了分別就錯了。你不能有分別,一定要敢于接受自己的緣分,就是這個因緣。如果你離家出走了,人家說:“這佛不能學,太不負責任了,孩子還不到兩歲,這丈夫就跑了。”影響不好!所以要把工作、生活都當作自己的一種責任,當作爲大家服務的使命,然後認真地去斷惡修善,老實念佛,這樣這個社會就祥和了。
佛門最基礎的指導原則,就是讓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一個基礎,做到以後才有資格做佛弟子,否則的話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了。佛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以淨業叁福爲基礎的,所以入門是有一個標准的,不是什麼人都能入的。現在我們雖然都沒有這個基礎,因爲我們從小就不知道,從小就沒學,那我們就邊入門邊學基礎。
《弟子規》就是入門基礎的具體落實。“父母呼,應勿緩”,先教給你怎麼樣孝養父母,然後教你怎麼去處事,怎麼樣待人,“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是淨業叁福第一條的具體落實,這是一個基礎課,不但要讓孩子從小會背、會表演,更重要的是讓他能夠真正落實。
前段時間咱們這邊開了一個《弟子規》學習班,開園的時候讓我過去講話,因爲都是一些皈依的同修的孩子聚在一起學習《弟子規》,學習佛法。我就對孩子們說,你們不單單要能夠熟背《弟子規》,能夠表演《弟子規》,最主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然後能夠把它具體落實,這樣才是根本。你如果光學不落實,就是“但學文,長浮華”了,“不力行”啊,《弟子規》都說到了,你光知道學、光知道背,不落實,最後就是“長浮華”了,那就不成“行”了。所以《弟子規》是非常適合學習的。
(2010年7月24日在青島給彌陀大願護生師兄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