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怎樣才能夠發出來?

  同修: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怎樣才能夠發出來?

  師:菩提是覺悟,菩提心是覺悟的心。誰發了菩提心呢?覺悟的人就發了菩提心。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他知道了,菩提心其實面對的不是別人,面對的是自己啊!菩提心,簡單地講,就是幫助別人的心,慈悲心。你幫助別人,誰是別人?我們沒有覺悟的時候,他不是你,你不是他,有分別,所以需要發菩提心:“我要拯救一切衆生!我要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離苦得樂!”等我們覺悟了以後:“哦,原來一切衆生和自己是一體的!一切衆生才是真正的自己!”這就融爲一體了。

  

  我們初學的時候,所謂的發菩提心,就是我們有這個願望——要拯救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都能夠聽聞佛法,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個大心叫菩提心。

  

  在修行的路上,這個菩提心非常難發啊!要不要發呢?要發!不發菩提心不能圓成佛道。“圓成佛道”是什麼意思?就是成佛,證得圓滿的法身。圓滿的法身是什麼?是一切衆生的身,是自身,叫圓滿法身。如果你沒有發心拯救虛空法界一切衆生,你和法界一切衆生的感應不能道交,你什麼時候能證得法身呢?你不能證法身,你就不能成佛。

  

  佛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沒發菩提心,叫“自了漢”。他說:“我自己好好地修行,別人的事情跟自己沒關系。”自己躲個清靜,在山洞裏一呆,開始修了。不執著了,落入空門,真空了,什麼也沒有了,所以他變成了羅漢。輪回也沒有了,空了,進入一種空的境界。這樣空了以後哪還有衆生可度呢?他就不度衆生了,在自己的境界裏面生活了。佛告訴我們,像阿羅漢,他們不再執著了,超越六道輪回了,但是菩提心沒有發。沒有發,不是永遠不發,到一定的程度以後(佛講到兩萬大劫以後),他感覺到:“這樣不對啊,要行菩薩道才能圓成佛道。”他就開始發菩提心了。

  

  發菩提心,很容易退失。我們學佛了,想去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遇到一些阻力或遇到一些事情了,就會生煩惱:“我都不爲我自己了,我都爲你們著想爲你們好了,全爲你們服務了,你們還不理解還埋怨,算了!不做了!”退下來了,你的菩提心就退了。所以進進退退的,不能夠成爲菩薩。

  

  菩薩是一個什麼狀態呢?風雨無阻,始終用一顆平常心對待一切衆生:“你對我善,我對你也是慈悲地幫助;你對我惡,我還是一如既往地慈悲助你。”一味地爲一切衆生盡自己的全心全力,這叫勇猛精進的菩提心,永遠不退轉的菩提心。這就是菩薩道,菩薩的事業了。

  

  我們現在做不到啊,我們現在這個菩提心時有時無,所以我們是凡夫,不能夠成佛成菩薩。什麼時候你的菩提心不退了,那你成佛成菩薩就有指望了。如果我們這個心還是忽有忽無的,我們自身就一定要清楚地認識:我們離成佛還很遠,離真正的菩提大道還很遠,等于沒入門。那怎麼辦呢?我們要不斷地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經常地來鞭策自己。

  

  “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做不到,我們要勸一切衆生老實地念“阿彌陀佛”,都到極樂世界去,那多殊勝啊!到極樂世界去了,都圓滿了嘛。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我們衆生現在的根性很難開悟啊!開悟了以後你才能夠“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跟誰說的?跟法身大士說的。法身大士是誰呢?所謂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跟他說的,他成佛了,但還不圓滿,分證即佛。這就比較深了,大家聽了有一個認識就行了。

  

  只有不斷地去努力,我們才能夠實現我們的菩提心,時常地去發願:“度衆生,斷煩惱,成佛道,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菩提心是我們的具體表現。很多年輕人學佛,說“我一心求生淨土了”,就消極了,什麼也不做了,這是錯誤的。你洗碗,你爲你的家人服務,你也是在行菩薩道,在發菩提心;你掃地,你也是在行菩薩道,在發菩提心;你在公司裏面上班,認真工作也是在行菩薩道,在發菩提心。

  

  我們不要去管這個人如不如法、這個團體如不如法,關鍵的是我們要把自己的菩提心發明白了、發正了,你所做的就是如法的,這是正確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道心不退。我們生煩惱了,我們離開了,是我們自己的業障現前,因小而失大,這是我們自己錯誤了,沒有那麼長遠的眼光。一定要知道,我們一切衆生煩惱都很重,都還沒有成佛成菩薩嘛,所以要用一顆包容的心、一顆寬恕的心去容納一切衆生好的與不好的,這樣你這個菩提心才不容易退失,就發出來了。

  

  (選自大願講堂“學習佛法,覺悟人生”,2010年11月14日講于北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