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麼理解“執著”與“不執著”?

  同修:師父,我做事很拼,不管活兒多少都往身上攬,然後師兄就老說我太執著了。努力工作是執著嗎?

  師:工作還是要執著的。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能力、精力,能夠做多少,要合理安排。

  其實衆生執著的都是些妄相的東西,今天你感覺對,有可能明天就不對了;今天你執著這個東西,有可能明天就沒有了。外面的事相執著與不執著它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執著的這個心。我們衆生的心就是:今天我不執著這個東西了,因爲有可能明天它就沒有了,物質毀了以後,我不執著這了,但是我這個執著的心沒有變,又轉移到另外一個物質,我又執著它了。所以衆生是執著的心在不斷地轉移對象。

  其實物質是沒有問題的,沒有對與錯,沒有讓你執著與不執著,比如這個杯子它沒有讓你去執著它嘛,是你自己的心在執著這個問題。這個沒有了,然後又執著另外一個,是這個執著之心起了問題。所以外面的相,佛看外面的世界是極樂世界,衆生看就是娑婆世界,一個道理。

  同修:怎麼才能不執著?

  師:不執著了就不執著了。做不到不執著,那現在就執著點兒。不執著也是功夫啊,功夫到了自然就不執著了。現在你說不執著了,還是在執著。

  我們工作認真地去做,我們的心態是:我認真去做這個事情了,我要把它去做到最好,但是我去做了,現在這個心的這種狀態不一樣了,認真不一定是執著。

  同修:是對結果不執著嗎?

  師:對結果也要執著。因爲它都是一個過程,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過程。你說“我忽然間今天聽了說不執著,我就不執著了”,但是這也是執著。這個執著、不執著不在于事相上我執著、不執著,在于我們這個心,心的一種狀況。不是說我們的心不執著了,是讓我們有執著的這個心,它沒有障礙了。現在我們衆生執著與不執著是有一個很強的意識在支配的,說“真不執著了”,其實他還是在執著;說“真執著”,他其實也在執著。

  當年永嘉大師修行很好,開悟了以後,要找一個人印證,他就找到六祖惠能大師。六祖惠能大師跟他的談話裏面,給他印證說永嘉大師真的開悟了,開悟了就成佛了。問他:“你還有分別嗎?”他說:“分別亦非意。”就是說,難道成佛了就沒有分別了嗎?也是有分別的,但是他不是用自己的意識心去分別了,是隨著這個物質變化而分別。

  就比如說這個事情本來應該做成一個什麼程度,用心去做了才能變成這個狀況,這個程度裏面,它是個自然的。我們用心去做了,它變成這個結果了,是自然的。我們衆生的心是什麼?是在這個自然的裏面,又加了一分執著進去。

  同修:如果在做事過程中加進去主觀,就是我想把這個事情改變成什麼樣子就叫執著,那自自然然的那樣去發展,沒有加進我這個主觀的思想、主觀的意識,就叫不執著對嗎?

  師:也不對。因爲這個是羅漢的境界。如果你真正不執著了,六道輪回就沒有了,你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不是現在我們一般在這談不執著了就不執著的問題,我們現在是在人道裏面,所以你說你不執著了,不可能的。

  “阿羅漢”這個名詞是梵語,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叫“無學”,就是說六道裏邊的問題他不用去學了,畢業了,叫無學。所謂大羅漢,就是大乘裏面的羅漢,大乘裏面畢業的。四果羅漢,小乘羅漢,是六道畢業的。你畢業了以後你就叫羅漢了,就像學位的名詞一樣。所以說,我們說我們執著與不執著那都還不行,不斷地去練,不斷地去修,這個六道裏面你真正都通達明了了,你就不執著了。六道裏面還有疑惑,那點疑惑就得執著。就是說證阿羅漢了,六道裏面的這些事情、因果的現象,你都開悟了;沒到那個程度,不行,還是執著的。

  同修:那是不是就是說,我們不去想它?你說你不執著,實際上也是執著;說執著,實際上也是在執著。

  師:不要去想,你想它也沒有用。這個時候你不如按照佛的說法,去修一些相應的法,和無我的這個方向是聯在一起的,這個路是對的,你可以往這方面走,走到門檻了,走到進門了,就沒有“我”了。沒有進門,光聽到一些“無我”了,或者看到一些“無我”的說法了,那怎樣討論都討論不出結果。

  同修:什麼是無我?是幫別人做事,不想自己了嗎?

  師:會忘我,就是有的時候進入一種時空的狀態,把我給忘了,沒了,這也挺好的。這個時候在意識裏面沒有這個主觀觀念:“我怎麼怎麼樣了。”

  說無我了,那個無我的念頭也是錯的,那個念頭也沒有了。說“我已經沒有我了,我已經把我給修空了”,這個還不是真的沒有了。就像《金剛經》上說的,那證羅漢了,能當自己證羅漢想嗎?不可以的。所以如果說“我已經成羅漢了”,肯定是凡夫;“我已經成就了,已經成菩薩了”,肯定也是凡夫。爲什麼?“我”!有“我”你肯定是凡夫嘛!

  所以學佛開始的時候說五年學戒,這不是學戒律。就是學破我執,修忍辱波羅蜜。五年之內是不允許說話的,“我認爲我對了,我認爲我怎麼樣”,你對了也是錯的,對了也要揍你。爲什麼?“我對了”,哪有“你”對了?“我認爲這樣就對了”,不可以的!說“有我”也要揍你,說“沒有我了”也要揍你,總之要揍你個五年十年的,這樣你才能夠放得下。

  特別是剛剛入佛門,剛剛學佛,就說“哎呀我已經修得很好啦,我已經什麼都懂了”,這種人就壞了,佛都救不了,執著得太厲害,法執。他得到一點受用,得到一點輕安了,就感覺到“我已經證果了,我已經怎麼樣了”。他不懂啊,這是錯的!至少要有五年到十年的時間,你說你輕安了也要揍你,你說你怎麼樣怎麼樣也不行。這樣就讓你這個心, “兩邊不立,中道不存。”讓你沒有下腳之地,那個時候才能真正把我去掉。說“對”,也要揍你;說“錯”,也要揍你;說“中間”,中間也要揍你。那就兩邊也沒有了,中間也沒有了,到哪裏去?有的時候,根利的,問他“你到哪裏去?”那就是沒有了,有可能就開悟了。過去參禅的用這種方法比較多有可能揍你一香板就開悟了。

  不是說我們剛剛學幾天,剛剛明白一點,就感覺好像自己很了不得了,什麼都懂了,這是犯了一個大忌。過去是五年學戒,至少五年是不允許說話的,在師父面前是沒有資格講話的,對了也沒有資格講,爲什麼?我執嘛,對了也沒有資格講。你就逐漸地自己的想法就少了。自己的想法少了以後,那你和真心就相應了。和真心相應,你自然就開悟了。

  千經萬論都是讓你回歸到不執著,回歸到清淨,你看完千經萬論最後還要回到這個方向。這五年之內讓你完成這個過程,以後你再看經看什麼,“這就是我過來的,這些都是我經曆過的嘛。”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是這個道理。所以守住一門是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去掉,然後再看一切的八萬四千法門,看一切的佛經,你就不陌生了。因爲他的規律都是一樣的,都是讓你通過種種的善巧,通過種種的方式,把你的執著放掉,把你的成見放下,把你的主觀意識放下,你就客觀了。

  現在沒有這個環境,說五年哪有這個環境呀,一年他就感覺“我已經學一年了,我學的很多了,已經很了不起了。”越是有修行的,真正有功夫的,人家不去爭論這個問題。他說他成就了,“好,好,你太成就了,成就得不得了了。”爲什麼?因爲他已經不能接受了,感覺到“佛就是這樣說的,我就是這樣做的,我已經成就了嘛。”就進入另外一個狀態了,這是完全錯誤的。

  你說如來是坐著的,臥著的,躺著的,站著的,都見不到如來。那你說你那個狀態就對了?就成佛了?這不是錯了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不是你看幾本、聽幾部經就聽明白了,長時熏修,最後的時候,才感覺到、體悟到。

  謙虛是非常關鍵的,謙虛就是和自己的這個心性是相應的,因爲你謙虛了以後你就不浮躁。感覺自己懂得多,那個心就是裝了很多的東西在裏面:“哎呀我懂得多,我裏面的東西多。”那是煩惱,是妄想啊,這個東西多,不是真的。

  佛經裏面講,沒有證得阿羅漢是不可以相信自己的見解的。那現在都沒有證得阿羅漢,那只能夠相信佛說的。阿羅漢就是無學,畢業了,才能相信自己的見解是對的。所以慢慢地學,慢慢地修。

  (2011年11月23日給北京義工的答疑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