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報身、法身、應化身有什麼區別呢?

  同修:師父,請問我們自性是一體的,就是明心見性那個自性,那它有分別出來嗎?有個體嗎?我到了西方淨土以後,乘願再來,那是誰要來誰發願,誰就能來嗎?

  師:自性是一體的,一切衆生同一個自性。佛性裏面沒有個體,個體是應化的。佛有叁身,有報身、法身、應化身。應化身有分別執著。這個應化身所謂的分別執著,是應衆生的感應,就像我剛才講的韋馱菩薩一樣,衆生感應是要惡的來教化,韋馱菩薩拿著金剛杵就來了;這個人已經受到很大傷害,很痛苦、很苦惱了,需要我們去安慰給他溫暖,韋馱菩薩有可能就變成一個很慈祥的人來勸化了。但是他不是自己有分別,不是說“我一定要變成一個惡人”,或者“我一定要變成一個善人”,是應衆生的需要而變現的身份,這叫應化身。

  法身是一體的,法身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真正地遍一切處,哪方面的衆生有感,他就變成什麼樣的狀況來應。我們口渴了要喝水了,水是哪裏來的?法身變的;我們餓了要吃飯,飯是從哪裏來的?也是法身變的,來滋養我們這個身體。

  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是“應化身”;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報身”。法身變現出來這些東西我們不認識,佛菩薩認識。衆生只知道口渴了要喝水,但不知道水是從哪裏來的。“業報身”只知道這個現象,但不知道這個現象的前因後果,不知道這個現象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會歸到何處去,不明白。佛菩薩把這些現象看得很清楚、很透徹。

  所以“業報身”和“應化身”不同之處就在這裏,“應化身”有困難也好,有磨難也好,人家清清楚楚,明了;我們衆生有一點困難,有一點障礙了,就很痛苦,感覺到很迷茫、很驚慌,這就是因爲自己不知道其所以然。如果我們修行到如如不動,智慧開顯時,一切萬事萬物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我們都明了了,就會知道現在發生的種種是過去的果,我們甘心承受,我們種的善因將來就變成善果,我們自然就成就了。

  所以當年佛陀遇到提婆達多,也很高興。這是過去的緣分。緣分過去,佛成佛了,提婆達多下到地獄以後,享受的也是天人的福報。爲什麼?因爲他的功勞太大了,天天給釋迦牟尼佛氣受,天天欺負他,結果功德大。可見得別人給你氣受,你要真正生氣了,真正因爲他欺負你,你忿忿不平了,傷害的是兩個人——他傷害你他受到業報了,你自己受到傷害不能平和下來,自己也耽誤自己了。

  如果你轉了:“他來傷害我,我不被他傷害,我不接受,我心裏依然是歡喜自在的。”他不僅不能傷害到你,他還有功德,因爲他在考驗你。最後,你還要把他給感化了。佛說提婆達多將來也能成佛的,也要成佛的。所以這個人對你最惡,對你最不滿意,你要說:“將來他也能成佛,我要先成佛。”說不定人家已經成佛了,來度化你來了——應以金剛杵得度,他就現個金剛杵來度你,否則你還戀戀不舍,還放不下。這樣的話,“算了吧,沒什麼好留戀的,這麼痛苦,趕緊地放下吧。”這樣你才能放得下。

  歡喜的不易放下,痛苦的容易放下。一想:“我千萬不要痛苦,我要離苦得樂!”就容易放下。所以痛苦也是菩薩給你示現的。惡緣都不想遇到,都願意放下;善緣,這個感情深,所以不容易放下。佛不是說你有了感情不好,有這個善緣不好,但我們衆生不明了的一點是:萬事萬物都有枯竭的一天,兩個人的緣分再好,誰也不能長生不老,一個不在世了,另一個真的是痛不欲生,愛得越深痛得越深。愛有多深,將來的痛苦與之是成正比的,或許有一天就變成恨了。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恨你的人,是前世最愛你的人。大家要看得破,放得下。

  (2010年7月24日在青島給彌陀大願護生師兄答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