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身只有一個,那這個法身到底是甲的還是乙的?

  同修:既然所有都是一個法身,就是說甲也是一個法身,乙也是一個法身,法身只有一個,那這個法身到底是甲的還是乙的?

  師:是一體的。比如說你看這個壺,你這樣看它是一個圓的,如果你往下看,它是一個扁的。圓與扁,不是一個概念,那到底是圓的對,還是扁的對?你說這個壺是扁的,是對的,說明壺的體形是扁的;說是圓的,它也對。所以你說法身是甲的也對,是乙的也對。法身在甲那裏可能是個圓的,在乙那裏也有可能是扁的,因爲你的角度不一樣,所以變化出來的也不一樣。

  法身是無所不能、無處不遍。就像大家形容上帝一樣,假如上帝真正達到無所不能、無所不現、無處不在的話,那說的就是法身,是如來,佛門裏面把這個事情解釋得很清楚。

  法身沒有形相且無所不相,遍一切處。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是法身的顯現,只不過法身遇到不同的緣分,變不同的身份而已。就像一杯水一樣,水如果在零度以下,就結成冰狀;如果在零度以上一百度以下,是液態的;那再把它加熱,加到一百多度以上,它就變成蒸汽了。那你說這個水的本質到底是水、還是汽、還是冰?

  法身也是一個道理。你說他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遇緣而變,主要看你遇到什麼樣的緣分而已。遇到善的,變成善緣;遇到惡的,變成惡緣。真正有變化的,是無常的。比如善人,總有一天這個善也會慢慢地變化,要麼是更善,提升到更圓滿,要麼是遇到惡緣有下降。一個惡人,也會惡到一定程度以後沒法再惡了,能惡的已經惡完了,他也會物極必反慢慢又善起來了。所以六道輪回是循環不停的,如果你不能超越,最高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能到八萬大劫,也可以墮到阿鼻地獄、最深無量劫難裏面受苦,這樣不停地在轉變。

  我們建道場,無非是給衆生傳遞這些真理而已。但衆生執著,如果沒有這個道場,感覺修行無從下手。如果大家都明白了,我們就不需要建道場了,在哪裏不能修行呢?佛在菩提樹下就開悟成佛了。那棵樹本來叫畢缽羅樹,以前也是一棵普通的樹,因爲佛在那樹下打坐、悟道、證果了,所以改名叫菩提樹。是衆生執著,要建個金碧輝煌的法堂,把佛供在那裏,這樣他對佛就有信心了,認爲進去以後佛就來加持他了。

  衆生初入佛門的時候都有個“相”在,但進去久了以後才知道,這種種的表法是爲了讓我們增強信念、增強信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無窮的力量,把事做好,修行好,把我們自己提升上去,就對了。所以建道場、建寺院、塑佛像的功德在這個地方,是給不學佛的衆生、給沒有接觸過佛法的衆生增加信心的。當他們看到這麼莊嚴的道場,就會覺得:“佛門這個佛太偉大了、太莊嚴了,我們太渺小了!”自己就有一種忏悔心:“佛值得我們恭敬!”恭敬心起來之後,和我們的真心相應,我們這個心就有機會、有能力開發出善的一面。如果一個人很傲慢,目中無人,你讓他學一點東西他能學嗎?不能。因爲他已經目空一切了。沒有傲慢,他才能學到東西。進入佛門,一看佛那麼殊勝莊嚴,傲慢心就沒了,恭敬心就起來了,佛對他就有攝受力了。

  到最後,佛告訴你佛與衆生是平等的,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煩惱、憂慮、迷茫把自己的真心困縛住了,才出現這麼多痛苦、障礙。把這些都拂去以後,就像佛門裏面一句著名的話:成佛後,山還是那一座山,水還是那一灘水,在佛眼裏,他們是佛;在衆生眼裏,他們是衆生。山是佛還是衆生呢?既非佛也非衆生,本來如是。這又深了,其實是講,修到家以後就沒有分別執著了——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灘水,佛還是那尊佛,你還是那個你,你也成佛了。

  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說佛法是“唯心”錯了,是“唯物”也錯了。佛法是什麼?既唯心又唯物。唯心就是唯物,唯物就是唯心,不二。物就是心,心就是物。離開了物,沒有地方表心;離開了心,你無法識別物。心物不二,是一如的、一體的。這樣才講得通。

  否則的話你怎麼講?唯物?那如果你沒有靈魂、沒有知覺了,這個物你怎麼認識啊?你說這是一個茶杯,誰教你的?從小父母教給的,你的腦子裏面就被灌輸這是茶杯,心裏就記住了,再看到時就會說這是茶杯。你是先有心,還是先有這個茶杯?是因爲腦子裏先有這個印象了。那如果父母教你這個不叫茶杯,叫碗,從小到大都這麼教你,別人也從來沒有說它叫茶杯,你出門後肯定說這是碗。其實是同一個東西,叫的名稱不同而已。這就是認知。在這個人的認知領域裏說這是碗,他就說這是碗;那個人說這是茶杯,那這就是茶杯。到底誰對呢?都不對,也都不錯。喝茶的時候,它是茶杯,那如果喝酒,沒有杯子他們就拿這個去,它不是又成酒杯了嗎?那到底它是茶杯還是酒杯呢?所以大家不要有執著分別。

  (2010年7月24日在青島給彌陀大願護生師兄答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