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言彙集▪P22

  ..續本文上一頁降伏諸對方,則自竭力學本領,

  猶如欲殺怨敵者,先自竭力造兵器。

  狡者之語有攙假,誠者對此需觀察,

  誘後自稱真誠者,如是自誇有何益?

  昔日褒文中宣說:狡者之前需狡詐,

  直者之前需真誠,動者之前需堅固。

  智者恒時對怨敵,亦應和藹如親友,

  雖然不能得和解,定是熄怨之良藥。

  若說惡言劣語者,此世不會成自願,

  心中雖想爲私利,言說亦應合世衆。

  若對自他有利事,無論粗暴或溫和,

  皆行善巧方便故,佛陀未說是谄诳。

  最終有利之協議,智者暫苦亦履行,

  學者衰老又遭苦,亦將知識傳後人。

  設使受用過增者,彼者速會遭衰失,

  如同池塘過滿水,或是沖堤或越水。

  于某些人有利事,余人不定有利益,

  蒜頭治風雖有效,而對膽病卻成毒。

  若恒親近脆弱者,大者亦恐將衰敗,

  酥油若置劣器中,老鼠豈不啃壞彼!

  倘若依靠惡劣衆,惡習熏染害自己,

  依賴渠水之魚衆,田地之上遭撒棄。

  寡情之人來投靠,于彼稍施當驅逐,

  如同家中起惡兆,當需耗財而消災。

  正士即使赴他處,亦應尊敬及承侍,

  若常敬奉如意寶,則增吉祥成所願。

  若人過越贊劣者,次後自己受毀謗,

  如向空中擲糞便,其落擲者之頂上。

  若人侮辱有學士,則彼自己會遭殃,

  猶如燈火向下垂,此人自手會燒傷。

  無論何法何相應,彼法應當如是用,

  首飾不能戴足上,足镯不能用頂飾。

  成辦巨大事業時,竭力依靠善妙友,

  猶如火燒茂林時,務必依靠大風助。

  仁慈者說溫和語,他人歡喜易成事,

  誰能耗財令人喜,舍棄身壽亦難足。

  不因窮困極憂傷,不因富有喜而慢,

  業力所牽遙遠故,種種苦樂隨後現。

  格言寶藏論第八品終

  

  第九品 觀察佛法

  衆生怙主在世時,若人禮拜外道師,

  則如具八支河岸,又複欲掘鹽水井。

  無論一切任何事,若人習慣無微難,

  如同學習工巧明,修學佛法亦不難。

  何人稍財能知足,彼者財富用不盡,

  若無知足求財者,恒臨痛苦如雨水。

  佛說何者施舍財,彼人需時可收取,

  所積之財如蜂蜜,終將被他人享用。

  此世雖然放債務,亦不一定償清債,

  若與乞丐布施者,無勤定得百倍物。

  悭者不會成富裕,施者不會成貧困,

  似成啬者不喜財,施者似爲貪圖財。

  若施恐怕變窮故,悭者不願放布施,

  若啬必定變窮故,智者有財即布施。

  屯集之物不增上,商者處處設貨攤,

  如是積財不成富,智者十方放施財。

  廣聞博學之士雲:雖具千百萬寶藏,

  誰亦不願布施者,此乃世間之貧者。

  愚者顧慮失後代,所得微財亦積累,

  智者爲興自後代,如同賄賂而發施。

  思爲後代得福貴,抛售己身遺予子,

  劣子反而抗父母,耗盡諸財遊如犬。

  父母極爲慈愛子,子女並非如是待,

  父母竭力養子女,一旦衰老受子辱。

  積財悭吝之富者,積財樂施之富者,

  此二自己及後代,來世將有明差別。

  漂泊輪回諸衆生,晝夜拼命求財富,

  知足之士雖得財,亦如菩薩施他衆。

  施舍一切圓施度,若起嗔恚增安忍,

  人足亦可隨喜故,布施修法之根本。

  此身雖爲苦海器,是故如同怨恨敵,

  智者若知役使法,則成一切福德因。

  雖身刹那即消失,善業亦能傳百世,

  如同風揚檀香味,傳送雖遠令人喜。

  今世長期共享樂,一旦辭別極痛苦,

  終無自由而死亡,若執恒常真毀己。

  親友皆圍自身旁,低聲吐語失目光,

  不知死後歸何處,此時無善者可憐。

  叁種惡趣之諸病,未到之際當治之,

  否則如同遭霹雳,驟落自頂無可奈。

  明知離別諸親友,亦知必定會死亡,

  仍舊安然入眠者,究竟吾心有何魔。

  何者雖不能精進,亦不應該墮惡趣,

  勇者雖不能殺敵,怎會殺害自方矣?

  學者爲得恒久樂,暫苦亦應求學問,

  如同刺灸法療治,此乃巧醫之論典。

  若他一切圓滿時,自心生起不忍耐,

  則摧自己之福根,實爲嫉自又毀己。

  若欲滅除諸害敵,則汝應除自嗔恨,

  是因無始輪回中,嗔恚害吾無窮盡。

  若欲滅盡一切敵,彼等怎能會殺盡,

  若能滅除自嗔敵,則能同時滅諸敵。

  若嗔高強魯莽者,則將自己遭禍害,

  對于正士和藹者,有何必要起嗔恚?

  同根所生之禾草,被風吹送于十方,

  如是俱生之衆生,以業所牽各自分。

  昔不相識今互愛,次後彼又各自行,

  此人與吾密切故,死後亦生巨痛苦。

  若欲專爲私利者,彼者先應利他人,

  專以私利爲重者,彼人不會成自利。

  何人利他爲重者,倒如狡者爲私利,

  一切利己爲重者,倒如利他真誠者。

  智者雖爲利今生,亦應修法方得樂,

  當視正士與盜賊,彼二圓滿有大異。

  諸人壽短其一半,夜間入眠如死亡,

  又遭病老等衆苦,余半亦無享樂際。

  衆人若能真現見,跟隨自身之死主,

  則爲余事何堪言,甚至食念亦無有。

  無論汝事圓滿否,死主絕不讓汝停,

  設若尚有應作事,則應今起精進行。

  吾今諸事尚未滿,懇請暫時等一日,

  如是涕泣複哀求,死主怎能改其時。

  舍棄散亂即爲妙,不能舍此依善友,

  喂養毒蛇不應理,若養便需勤誦咒。

  設若自心散亂者,彼無修法之良機,

  若人寂靜而安住,彼心即可得堪能。

  精通一切所緣義,並以禅定調自心,

  勤學聖者之教言,此乃一切功德基。

  愚者學習執爲恥,智者不學執爲恥,

  是故智者再衰老,亦爲來世學知識。

  愚者因無智慧故,彼等不願求學問,

  若善觀察無智故,愚者更應勤求學。

  是因前世未求學,今見終身成愚者,

  因恐後世成愚昧,今生再難亦勤聞。

  淺學寡聞愚者雲:修習不需廣聞法,

  若無聞法僅修習,再勤亦成傍生因。

  無欺因果循環律,此乃遍知之特征,

  若無求學亦成佛,則彼因果何能真?

  若無聞受僅修習,暫時修成亦速盡,

  猶如金銀雖煉熔,一旦離火即變硬。

  純依智力細觀察,能斷過根即修習,

  否則久修反照舊,如滌身垢複沾身。

  殊勝因緣未具時,雖證無我難成佛,

  未修殊勝方便者,雖見谛亦非羅漢。

  是故證悟諸法已,自心安住叁摩定,

  斷除過失習氣俱,彼者方成正等覺。

  何人若無勝智慧,論典雖妙有誰學?

  鑲寶金飾雖美妙,牦牛對此何理睬?

  智者如若已精通,一切格言之真理,

  然而彼義不奉行,則知論文亦何用?

  自己所需諸論典,每日之中記一句,

  如同蜂蜜及蟻窩,不久即將成智者。

  若願行持諸善事,務必敬聞佛教言,

  一切諸時能忍耐,縱遇命難亦行法。

  若能依據經教義,精進修行依對治,

  智者從不說妄語,彼德此後會明知。

  過去行此亦興盛,如今行此亦複然,

  若學殊勝此格言,未來亦會得圓滿。

  智者自己雖了知,亦會恭學智者論,

  如同珍寶雖貴重,未銷之前價極微。

  樹木縱使極衆多,生長檀香林極少,

  如是學者雖衆多,能說格言學者少。

  駿馬行道知勝劣,金銀冶煉知純濁,

  大象戰場知勇懦,學者著論知學問。

  若欲一切世間衆,皆以自己當正量,

  則當推究此善論,對症下藥勤修行。

  若知一切世間事,彼能修成諸正法,

  是故行持正法者,乃是菩薩之善規。

  耆婆良醫以巧法,以藥爲食治重疾,

  吾以隨順世間理,宣說殊勝此正法。

  生自廣闊海島上,智慧龍王所攝持,

  具德格言珍寶藏,爲滿學者之慧庫,

  爲滿智者之渴望,釋迦比丘吉祥賢,

  根嘎嘉村善觀察,爲明諸世著此論。

  此中所生無垢善,猶如極明皎月光,

  遣除諸衆之意暗,願盛智者之慧蓮。

  學習一切諸所知,爲得一切智智位,

  是故吾造此論典,亦是爲得圓佛果。

  此《格言寶藏論》是由中印度菩提迦耶(金剛座)向南一百由旬雪域聖境,本住後藏拉多卓巴薩迦寺,曾受文殊菩薩之加持慧光,頓開智慧之花蕊故,廣聞多學並現證精通聲明、因明、修辭、辭藻、飾詞及如來之衆多經典教義,是故真實獲得通達聖教理證與竅訣之要,並對講辯著等具有崇高之辯才者,說理論師釋迦比丘根嘎嘉村吉祥賢學尊,于具德薩迦寺撰著圓滿!

  譯于成都國際大都會香港花園

  一九九六年元月一日

  願增上吉祥!!!

  

  水 木 格 言

  貢塘丹畢准美尊者著

  水 格 言

  智慧深不可測,大悲珠寶遍布,

  事業浪花飛濺,頂禮如海佛陀。

  猶如澄清水流,可遣有情熱惱,

  善說純新甘露,能賜智者安慰。

  芳香所熏淨水,供水沐足水等,

  所作皆成善妙,格言衆人喜歡。

  了知二規取舍,暫時究竟利成,

  猶如善巧商主,入海獲得珍寶。

  小河尚不能渡,豈能遊過大海?

  不知高尚法規,豈能證悟法性?

  正直聰穎智士,納受他人功德,

  草原清清流水,潺潺歌唱采花。

  惡人遊遍各地,收取種種過患,

  猶如險地塌方,水引混濁淤泥。

  本領最初難學,若無正知易失,

  水滴積難滿器,若漏頃刻殆盡。

  若能負荷苦行,何事皆無困難,

  步入河水之中,不爲雨水所…

《教言彙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子日參寶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