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言彙集▪P26

  ..續本文上一頁明知,如此我以恭敬誠信之心一緣專注祈禱。即悲心是初中後一切功德之因。如《入中論》雲:“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長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如何慈悲呢?如頌雲:“猶如諸慈母,尤愛患病兒,如是諸菩薩,尤憫卑劣者。”祈禱原因何在呢?因爲一切罪過的根源即是淨樂我常非理想法的真實作意11,因此祈禱願(諸佛菩薩上師)急速救護自他一切衆生擺脫顛倒劣道及欲解脫者從魔障違緣唯一之門非理作意的歧途中獲得解脫。藏文中“讓”字無實義。也就是說去除淨樂我常和祈禱獲證菩提是一種意思,如《寶性論》雲:“淨樂我常者,究竟功德果。”對于總的叁有、分別的一切器世顯現,從內心深處生起厭離而發出感歎爲“唉……”,如頌雲:“于凹凸器世生厭離,于谄诳有情生厭離。”如何生起厭離心呢?自己及與自己相同的衆生漂泊于以佛的慧眼也無法照見其邊際的輪回中,無始以來因無明、邪見而于層層黑暗籠罩的叁有中反複熏染惡習,我和我所見的邪道者,正如略疏中所說:“惑時壽見衆生濁”,思維如我一樣的五濁惡人之行爲猶如狂風暴雪般熾盛,從而自心生起厭離,所以從現在起乃至菩提果之間誠心誠意完完全全唯一依靠究竟皈依處上師。上師乃殊勝福田,如《密集續》雲:“十萬劫佛陀,當知不比師,諸劫一切佛,皆由依師成。無有上師前,成佛吾未說。”

  丙二(思維利害顛倒、愚昧無知之衆生而斷除傲慢)

  本論雲:

  具相師前已受利樂源,如同珍寶璎珞美飾戒,

  然換一碗豆粉許驟樂,如此嚴重愚昧誠可笑。

  釋:一切經續中所宣說的具相引導者善知識的法相:別解脫中《叁百論》雲:“具戒了知律儀軌,悲憫病人眷清淨,勤以法財饒益衆,如此上師當依止。”菩薩乘中《二十頌》雲:“具戒慧力上師前,應當受持菩薩戒。”密乘中《道次第論》雲:“示道具藏圓灌頂,具傳精通續事業,竅訣暖相共八種。”在這樣的堪布上師面前已受一切功德之基礎戒律的學處,之後謹慎護持則宛如精美的珍寶飾品一般。釋尊也曾說:“淨水沐浴商主子,瞻匐花鬘塗妙香,系于彼者之頭上,極其悅意倍莊嚴。如是具足淨戒者,多聞淨戒皆圓滿,具有功德諸佛子,身著袈裟更莊嚴。”《起現經》中雲:“世尊賜教言,戒爲我莊嚴,塗上戒芳香,金寶之耳飾,愚者有何用?”又經中說:“如于屍頭頂,裝飾金花鬘,無戒著袈裟,見後不生信。”華哦論師也說過:“所謂離患勝莊嚴,淨戒乃爲勝莊嚴,如此莊嚴無遺失,無畏無奪之莊嚴,故當護持此淨戒。”《辯答寶鬘論》中也說:“何爲最勝美妙之莊嚴?即是清淨圓滿之戒律。”因此說戒律是自他一切衆生暫時利益與永久安樂的殊勝源泉。(阿羅漢)薩革拉說:“極贊財圓滿,轉生妙天界,獲等持出離,此戒果廣大。”如同珍寶璎珞一般的精美嚴飾戒律是極爲難得的,最初應恭敬受戒,得戒後本應如守護如意寶般地以正念正知不放逸護持,以恭敬心恒常精進守護。然而末法時期的形象僧人們卻將其(戒律)換爲無有實質、容易毀滅等猶如一碗豆粉一樣具有驟時歡愉感受的境識樂觸,如此嚴重的愚昧無知者實在應感慚愧,誠實令人感到可笑。如頌雲:“某地愚牧童,無價如意寶,兌換叁碗飯。”內心中對此感到十分遺憾。間接也指出如是所化對境的衆生極難調伏。樂觸無有實義之理,佛經中說:“依靠貪欲不淨行,如同羅刹食肉女,以及醜女皆能作,一切黃牛與驢馬,豕犬狐狸及駱駝,大象羊只悉亦可,智者斷除諸貪欲。依貪摧毀清淨戒,廣聞布施苦禁行,恒時放逸增罪業,故欲解者舍女人。”又說:“貪欲無常恒受責,極其痛苦滅安樂,在家諸惡趣之因,愚者恒時依貪欲。”彌勒菩薩也說:“蓮花出淤泥,最初極悅意,後不歡喜彼,喜貪亦如是。”《四百論》雲:“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

  丙叁(頌揚無垢律經爲本師與教法而心生歡喜)

  本論雲:

  一切希有增上定勝因,無垢律藏之別解脫戒,

  佛說此乃佛陀與佛法,世尊悲憫此戒留人間。

  釋:具有宿世善緣者在叁有之中獲得一切希有罕見的增上生人天安樂和決定勝叁菩提之因戒律。佛在律藏中說:“吾之諸比丘,具清淨戒者,欲獲善趣果,如以布遮易,解脫似撩布,垂手便可得。”《教比丘經》中也說:“此戒最勝樂,此戒解脫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又如《別解脫經》中雲:“戒爲趨善趣,渡河之橋梁。趨入解脫城,戒如階梯也。”《入中論》雲:“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余。”明確一切叁有之處無有實義後,能說的無垢聖法及所說的律藏兩方面已勝過外道之別解脫戒如意寶是指明聖道的佛陀,因其爲自相續所受持的學處,所以它也是佛法。我們娑婆世界宛如白蓮花般的殊勝導師釋迦牟尼佛親口說此乃佛陀與佛法,如經中雲:“吾趨涅槃後,戒爲汝導師,本師敬鄭重,僧衆前宣說(贊頌)。”盡管世尊的色身已趨入寂滅的法界之中,但是他悲憫一切衆生而將其事業之代表此戒律聖法延續留存于人間,乃至五千年佛法住世期圓滿之間將一直留住。導師的追隨者及欲如理如法求學戒律的補特迦羅想到如今已值教法期之時,應思維現世的一切顯現、輪回中的一切瑣事無有實義而以佛歡喜的戒律緊密護持叁門,並生起如上弦月般的喜悅之情。

  丙四(以欲學淨戒之發心宣講攝集一切善妙功德之戒律而立誓)

  本論雲:

  若有欲學淨戒善緣者,則定歡喜聞思佛教義,

  以歡喜心引出妙功德,無勤之中獲得叁學德。

  釋:在當今這個時代,倘若能有既不是爲了在別人面前顯示莊嚴也不是希望擺脫怖畏、成辦善願,而是了知(守持淨戒)可將自己從叁有的苦海渡到(涅槃的)彼岸、戒如大船的道理之後,希求解脫、欲求學具有四種功德的梵淨行學處清淨戒律的善緣者,則他們一定會歡欣喜悅地聽聞、思維共同五明尤其是內明佛教因果乘教典的意義,從而可獲得遣除無明黑暗必不可缺唯一之因、叁種智慧中最殊勝的聞慧以及斷除增益的思慧之明燈,以對教法強烈的歡喜心便可引發出善妙的功德,無勤之中自相續會獲得叁學的功德,叁學的功德前前可引出後後,後者可增上前者,叁者相輔相成。其誓願越堅定歡喜心會越增上,追隨誓言如刻于石上之花紋般的高僧大德之殊勝足迹,其理如《毗奈耶經》中說:“諸比丘,若持戒則可長住禅定,若修禅定則可長住智慧,若修智慧則定會斷除貪嗔癡,自心清淨,獲得解脫。”

  甲二(中善論義)分二:乙一、廣說善惡取舍之分類即贊頌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礎淨戒;乙二、勸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實對治法。

  乙一(廣說善惡取舍之分類即贊頌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礎淨戒)分叁:丙一、以取舍各自分類而真實贊戒;丙二、別分持戒之方法;丙叁、與之相關語結文。

  丙一(以取舍各自分類而真實贊戒)分叁:丁一、思維現世所生苦樂而應取舍之理;丁二、思維死時所現景象而應取舍之理;丁叁、思維死後來世苦樂而應取舍之理。

  丁一(思維現世所生苦樂而應取舍之理)分叁:戊一、思維因難以成辦無勤而生之理;戊二、思維果集多損害而增歡喜之理;戊叁、思維破戒必受世尊及衆生呵責並于追悔中死亡之理。

  戊一(思維因難以成辦無勤而生之理)分二:己一、破戒者于失望之中多遭橫死之理;己二、持戒者無勤之中獲贊頌利養之理。

  己一(破戒者于失望之中多遭橫死之理)

  本論雲:

  貪著惡劣女人愚癡仆,其心遭遇天魔求財物,

  以貪漂泊大地如餓狗,多數不成反而凍餓死。

  釋:女人是極爲凶惡殘暴的。(此理諸多佛經中有明說),如《月燈經》雲:“極大怖畏之繩索,乃爲難忍女人索,是故諸佛皆未贊,依止貪欲及女人。此道無法證菩提,是故切莫依女子,猶如極嗔之毒蛇,一切智者舍棄彼。”《念住經》中說:“女人禍害根,毀壞現後世,若欲利己者,當舍一切女。”又經中雲:“愚者爲財毀,不求解脫道,愚癡貪欲者,毀壞諸自他。”《叁摩地王經》中說:“爲貪諸愚者,依靠腐女身,將成劣衆生,彼墮惡趣中。”又如頌雲:“此道無法證菩提,是故切莫依女子,猶如極嗔之毒蛇,一切智者舍棄彼。”因此貪著今生來世一切禍害的唯一因惡劣女人之愚癡者已成了女人的奴隸仆人,這種低劣之人完全是由非理作意引起做出卑鄙之事,他們爲了維護女人的情面、合其心意而欲求獲得財物。本來凡貪著欲妙障礙解脫的一切違緣都屬于遭受天魔,尤其他們因心中生起謀求財物的念頭而破戒,則其心必定遭遇到欲天爲主的魔王摧毀,毫無自在,因而經曆千辛萬苦、百般周折去海中取寶,包括從事放牧、墾荒、耕地、割草、伐木等在內的事務,想方設法求得財物,心中日日夜夜分析籌劃,白天不閑、夜間不眠奔波忙碌,恒以強烈的貪心漂泊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猶如一條十分饑餓的野狗一般虛度人生。但如果無有福德,多數人不僅不能成辦財産受用及一切所願,反而自己最終在貪圖尋財中凍死、餓死。總而言之,極爲多數人在慘遭惡緣、步入歧途中死亡(橫死),我們現量可見的實例不乏其數。因此盡力對諸如此類的現象生起深深的厭煩心十分重要。如頌雲:“貪緣生憂愁,貪緣生畏怖,舍棄諸貪欲,何有憂畏怖。”

  己二(持戒者無勤之中獲贊頌利養之理)

  本論雲:

  以法調伏自續持律士,如大聖者美名遍世故,

  種種財富無窮悉聚集,未尋即獲少許不受縛。

  釋:除了上面宣說的之外,具有善緣的修行者自相續的一切罪行以善法調伏,即具備駕馭、威懾之勢並且自相續如理如是受持如海叁藏唯一源泉律藏的聖者高僧大德猶如明燈一般照亮了解脫道,這樣的大士雖然身居于勝解行地12,但因受持清淨戒行的加持力如同住于淨地大聖者(文殊、觀音、金剛手)叁部怙主一樣,其美名聲譽必將周遍…

《教言彙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子日參寶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