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知,如此我以恭敬诚信之心一缘专注祈祷。即悲心是初中后一切功德之因。如《入中论》云:“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长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如何慈悲呢?如颂云:“犹如诸慈母,尤爱患病儿,如是诸菩萨,尤悯卑劣者。”祈祷原因何在呢?因为一切罪过的根源即是净乐我常非理想法的真实作意11,因此祈祷愿(诸佛菩萨上师)急速救护自他一切众生摆脱颠倒劣道及欲解脱者从魔障违缘唯一之门非理作意的歧途中获得解脱。藏文中“让”字无实义。也就是说去除净乐我常和祈祷获证菩提是一种意思,如《宝性论》云:“净乐我常者,究竟功德果。”对于总的三有、分别的一切器世显现,从内心深处生起厌离而发出感叹为“唉……”,如颂云:“于凹凸器世生厌离,于谄诳有情生厌离。”如何生起厌离心呢?自己及与自己相同的众生漂泊于以佛的慧眼也无法照见其边际的轮回中,无始以来因无明、邪见而于层层黑暗笼罩的三有中反复熏染恶习,我和我所见的邪道者,正如略疏中所说:“惑时寿见众生浊”,思维如我一样的五浊恶人之行为犹如狂风暴雪般炽盛,从而自心生起厌离,所以从现在起乃至菩提果之间诚心诚意完完全全唯一依靠究竟皈依处上师。上师乃殊胜福田,如《密集续》云:“十万劫佛陀,当知不比师,诸劫一切佛,皆由依师成。无有上师前,成佛吾未说。”
丙二(思维利害颠倒、愚昧无知之众生而断除傲慢)
本论云:
具相师前已受利乐源,如同珍宝璎珞美饰戒,
然换一碗豆粉许骤乐,如此严重愚昧诚可笑。
释:一切经续中所宣说的具相引导者善知识的法相:别解脱中《三百论》云:“具戒了知律仪轨,悲悯病人眷清净,勤以法财饶益众,如此上师当依止。”菩萨乘中《二十颂》云:“具戒慧力上师前,应当受持菩萨戒。”密乘中《道次第论》云:“示道具藏圆灌顶,具传精通续事业,窍诀暖相共八种。”在这样的堪布上师面前已受一切功德之基础戒律的学处,之后谨慎护持则宛如精美的珍宝饰品一般。释尊也曾说:“净水沐浴商主子,瞻匐花鬘涂妙香,系于彼者之头上,极其悦意倍庄严。如是具足净戒者,多闻净戒皆圆满,具有功德诸佛子,身著袈裟更庄严。”《起现经》中云:“世尊赐教言,戒为我庄严,涂上戒芳香,金宝之耳饰,愚者有何用?”又经中说:“如于尸头顶,装饰金花鬘,无戒著袈裟,见后不生信。”华哦论师也说过:“所谓离患胜庄严,净戒乃为胜庄严,如此庄严无遗失,无畏无夺之庄严,故当护持此净戒。”《辩答宝鬘论》中也说:“何为最胜美妙之庄严?即是清净圆满之戒律。”因此说戒律是自他一切众生暂时利益与永久安乐的殊胜源泉。(阿罗汉)萨革拉说:“极赞财圆满,转生妙天界,获等持出离,此戒果广大。”如同珍宝璎珞一般的精美严饰戒律是极为难得的,最初应恭敬受戒,得戒后本应如守护如意宝般地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护持,以恭敬心恒常精进守护。然而末法时期的形象僧人们却将其(戒律)换为无有实质、容易毁灭等犹如一碗豆粉一样具有骤时欢愉感受的境识乐触,如此严重的愚昧无知者实在应感惭愧,诚实令人感到可笑。如颂云:“某地愚牧童,无价如意宝,兑换三碗饭。”内心中对此感到十分遗憾。间接也指出如是所化对境的众生极难调伏。乐触无有实义之理,佛经中说:“依靠贪欲不净行,如同罗刹食肉女,以及丑女皆能作,一切黄牛与驴马,豕犬狐狸及骆驼,大象羊只悉亦可,智者断除诸贪欲。依贪摧毁清净戒,广闻布施苦禁行,恒时放逸增罪业,故欲解者舍女人。”又说:“贪欲无常恒受责,极其痛苦灭安乐,在家诸恶趣之因,愚者恒时依贪欲。”弥勒菩萨也说:“莲花出淤泥,最初极悦意,后不欢喜彼,喜贪亦如是。”《四百论》云:“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
丙三(颂扬无垢律经为本师与教法而心生欢喜)
本论云:
一切希有增上定胜因,无垢律藏之别解脱戒,
佛说此乃佛陀与佛法,世尊悲悯此戒留人间。
释:具有宿世善缘者在三有之中获得一切希有罕见的增上生人天安乐和决定胜三菩提之因戒律。佛在律藏中说:“吾之诸比丘,具清净戒者,欲获善趣果,如以布遮易,解脱似撩布,垂手便可得。”《教比丘经》中也说:“此戒最胜乐,此戒解脱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又如《别解脱经》中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趋入解脱城,戒如阶梯也。”《入中论》云:“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明确一切三有之处无有实义后,能说的无垢圣法及所说的律藏两方面已胜过外道之别解脱戒如意宝是指明圣道的佛陀,因其为自相续所受持的学处,所以它也是佛法。我们娑婆世界宛如白莲花般的殊胜导师释迦牟尼佛亲口说此乃佛陀与佛法,如经中云:“吾趋涅槃后,戒为汝导师,本师敬郑重,僧众前宣说(赞颂)。”尽管世尊的色身已趋入寂灭的法界之中,但是他悲悯一切众生而将其事业之代表此戒律圣法延续留存于人间,乃至五千年佛法住世期圆满之间将一直留住。导师的追随者及欲如理如法求学戒律的补特迦罗想到如今已值教法期之时,应思维现世的一切显现、轮回中的一切琐事无有实义而以佛欢喜的戒律紧密护持三门,并生起如上弦月般的喜悦之情。
丙四(以欲学净戒之发心宣讲摄集一切善妙功德之戒律而立誓)
本论云:
若有欲学净戒善缘者,则定欢喜闻思佛教义,
以欢喜心引出妙功德,无勤之中获得三学德。
释:在当今这个时代,倘若能有既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庄严也不是希望摆脱怖畏、成办善愿,而是了知(守持净戒)可将自己从三有的苦海渡到(涅槃的)彼岸、戒如大船的道理之后,希求解脱、欲求学具有四种功德的梵净行学处清净戒律的善缘者,则他们一定会欢欣喜悦地听闻、思维共同五明尤其是内明佛教因果乘教典的意义,从而可获得遣除无明黑暗必不可缺唯一之因、三种智慧中最殊胜的闻慧以及断除增益的思慧之明灯,以对教法强烈的欢喜心便可引发出善妙的功德,无勤之中自相续会获得三学的功德,三学的功德前前可引出后后,后者可增上前者,三者相辅相成。其誓愿越坚定欢喜心会越增上,追随誓言如刻于石上之花纹般的高僧大德之殊胜足迹,其理如《毗奈耶经》中说:“诸比丘,若持戒则可长住禅定,若修禅定则可长住智慧,若修智慧则定会断除贪嗔痴,自心清净,获得解脱。”
甲二(中善论义)分二:乙一、广说善恶取舍之分类即赞颂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础净戒;乙二、劝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实对治法。
乙一(广说善恶取舍之分类即赞颂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础净戒)分三:丙一、以取舍各自分类而真实赞戒;丙二、别分持戒之方法;丙三、与之相关语结文。
丙一(以取舍各自分类而真实赞戒)分三:丁一、思维现世所生苦乐而应取舍之理;丁二、思维死时所现景象而应取舍之理;丁三、思维死后来世苦乐而应取舍之理。
丁一(思维现世所生苦乐而应取舍之理)分三:戊一、思维因难以成办无勤而生之理;戊二、思维果集多损害而增欢喜之理;戊三、思维破戒必受世尊及众生呵责并于追悔中死亡之理。
戊一(思维因难以成办无勤而生之理)分二:己一、破戒者于失望之中多遭横死之理;己二、持戒者无勤之中获赞颂利养之理。
己一(破戒者于失望之中多遭横死之理)
本论云:
贪著恶劣女人愚痴仆,其心遭遇天魔求财物,
以贪漂泊大地如饿狗,多数不成反而冻饿死。
释:女人是极为凶恶残暴的。(此理诸多佛经中有明说),如《月灯经》云:“极大怖畏之绳索,乃为难忍女人索,是故诸佛皆未赞,依止贪欲及女人。此道无法证菩提,是故切莫依女子,犹如极嗔之毒蛇,一切智者舍弃彼。”《念住经》中说:“女人祸害根,毁坏现后世,若欲利己者,当舍一切女。”又经中云:“愚者为财毁,不求解脱道,愚痴贪欲者,毁坏诸自他。”《三摩地王经》中说:“为贪诸愚者,依靠腐女身,将成劣众生,彼堕恶趣中。”又如颂云:“此道无法证菩提,是故切莫依女子,犹如极嗔之毒蛇,一切智者舍弃彼。”因此贪著今生来世一切祸害的唯一因恶劣女人之愚痴者已成了女人的奴隶仆人,这种低劣之人完全是由非理作意引起做出卑鄙之事,他们为了维护女人的情面、合其心意而欲求获得财物。本来凡贪著欲妙障碍解脱的一切违缘都属于遭受天魔,尤其他们因心中生起谋求财物的念头而破戒,则其心必定遭遇到欲天为主的魔王摧毁,毫无自在,因而经历千辛万苦、百般周折去海中取宝,包括从事放牧、垦荒、耕地、割草、伐木等在内的事务,想方设法求得财物,心中日日夜夜分析筹划,白天不闲、夜间不眠奔波忙碌,恒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犹如一条十分饥饿的野狗一般虚度人生。但如果无有福德,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财产受用及一切所愿,反而自己最终在贪图寻财中冻死、饿死。总而言之,极为多数人在惨遭恶缘、步入歧途中死亡(横死),我们现量可见的实例不乏其数。因此尽力对诸如此类的现象生起深深的厌烦心十分重要。如颂云:“贪缘生忧愁,贪缘生畏怖,舍弃诸贪欲,何有忧畏怖。”
己二(持戒者无勤之中获赞颂利养之理)
本论云:
以法调伏自续持律士,如大圣者美名遍世故,
种种财富无穷悉聚集,未寻即获少许不受缚。
释:除了上面宣说的之外,具有善缘的修行者自相续的一切罪行以善法调伏,即具备驾驭、威慑之势并且自相续如理如是受持如海三藏唯一源泉律藏的圣者高僧大德犹如明灯一般照亮了解脱道,这样的大士虽然身居于胜解行地12,但因受持清净戒行的加持力如同住于净地大圣者(文殊、观音、金刚手)三部怙主一样,其美名声誉必将周遍…
《教言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