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自在——佛教養生觀
目錄
引言:佛教養生的意義
一、佛教養生的基礎
1佛家眼中的壽命
2佛教修行與養生
3慈悲與惜生護生
二、對治“叁毒”
1心中的煩惱從何而來
2對治內心“叁毒”的方法
叁、定慧與養生
1關于四禅八定
2修習禅定與身心健康
3心生智慧
四、止觀與養生
1止觀略說
2修止觀的“具緣”與養生
3“诃欲”與“棄蓋”
4調五事與行五法
5止觀與治病
五、素食與佛教養生
1佛教素食的起源
2素食養生的科學依據
3佛教徒素食養生實踐
六、飲茶與佛教養生
1茶對佛教徒的保健作用
2茶與中國佛教的不解之緣
3“茶禅一味”
七、比丘尼的修行與養生
1、比丘尼的戒律與修行
2、比丘尼的修行與養生:以六朝時期爲例
引言 佛教養生的意義
假如您問身邊的一位朋友,在人的一生中,什麼最最重要?有人會回答說是“事業”,有人會認爲是“金錢”,也有人會覺得家庭幸福最重要,答案自然因各人價值觀念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但是,假如您在追爲一句,事業、金錢、家庭幸福這些東西的基礎是什麼,恐怕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健康。
是啊,假如沒有健康的身心,你又怎能經得起工作的壓力和辛勞,怎能保證家庭生活的美滿幸福呢?
在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裏,人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健康。我們這個時代講究的是效率,爲了追求效率,人就好像是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又像一根擰得過緊的發條,超負荷、高強度、爭分奪秒的工作,生怕錯失任何一個難得的機遇。一方面,我們不斷獲得事業的成功、鮮花掌聲的簇擁,在享受著成功喜悅的同時,我們也付出了沈重的代價。身體的疲勞,心理的焦慮,幾乎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由此導致的身心疾病也屢見不鮮。
隨著社會的開放,經濟的發展,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同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衣食住行方面,各種誘惑紛至沓來。人們的交際越來越廣,應酬越來越多,飲食不加節製,作息沒有規律,煙、酒、咖啡等刺激性、易成瘾的嗜好物品一刻也不離口,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肌體功能的失調。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所謂“叁高”人群日益增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所謂“富貴病”的發生概率增高,甚至在春節等節假日過後,都市人群中還出現了由于飲食娛樂過度而造成的“節日綜合症”。可以這樣說,人們在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同時,身體也受到了另一種持續不斷的損害。爲了抵抗這種損害,人們又花去大量金錢,服食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刻意補充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雖然這些保健品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作用,但如果我們的生活方式依然如舊,一面繼續貪圖口腹之欲,一面去刻意服用保健製品,恐怕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也不會有太大的好處。
于是乎,現代人又努力尋找養生之道。
當今的健身訓練、瑜伽功法、按摩理療、氧吧足浴層出不窮的,從中似乎不難了解人們的渴求。這些養生保健方法各有所長,對人的身心健康也不無裨益。然而,現代都市人的疲憊和焦慮感,主要來源于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俗話說得好,“心病還需心藥醫”,假如不從內心的休憩靜養出發,而僅僅停留于外在肢體層面的放松和保健,其養生效果恐怕終歸是有限的。養生之法,最主要是要卸下現代人沈重的心理包袱,將困擾我們內心世界的種種雜念煩惱加以消解,然後才能進一步談到身體的鍛煉和保健。假如內心始終被欲望所占領,爲焦慮困惑的陰影所籠罩,那麼即使花再多的錢,去健身俱樂部練得滿頭大汗,也是枉然。
其實,現代人不必忙著去追趕各種健身新潮,也不用急著服用昂貴的強身補藥,人們爲什麼就不能憑借智慧的頭腦,從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中去發掘養生之道呢?
佛教是尊重生命和愛護生命的宗教。佛家以慈悲爲懷,珍惜世間每一樣生靈,包括人類自身。大乘佛教雖然認爲“諸法性空”,但並不妨礙佛教徒對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愛惜珍視。佛教善待一切生命的態度,是佛教養生觀形成的基礎。佛教首先是一種宗教,養生當然不是它的根本目的。但是,在佛教徒長期的修行實踐中,佛教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養生觀念和方法。打個比方來說,養生是信仰
佛教之後衍生的一個副産品,佛教修行的理念和方法,從客觀上爲信徒帶來了養生的效果,故而,佛教養生觀自然受到曆代高僧大德的重視,已被他們的修行實績證明是切實可行、成效顯著的。
佛教養生觀的獨特性,決定了它具有以下幾個重要意義。
首先,佛教養生觀主張養生要從“修心”開始,這抓住了養生的根本。 2006年在我國隆重舉行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口號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實在是抓住了佛教的根本,佛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堪稱心的宗教。佛教縱然具有各種複雜的宗教儀軌,但究其本質,主要還是旨在“治心”。佛教要求人們擺脫煩惱,止息雜念妄想,求得內心的清淨,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到真正的“覺悟”。因此,修心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面。比如天臺宗主張修行“止觀”之法,智顗《摩诃止觀》雲:“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 ”又引《大智度論》雲:“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故而,使內心遠離雜念,達到“清淨”的境界,是洞見“般若”(智慧)的基本前提。又如廣爲人們所接受的禅宗,其修習要達到“禅定”的境界,同樣要求修行者能夠心神專守一境,以求得內心的寂靜。佛家“修心”的目的,在于由“定”發“慧”,使佛教徒最終對于佛理有正確的認識和覺悟。在這種有意識的“修心”過程中,人的世俗欲望最大限度地受到製約,內心世界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甯靜與平和,最後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長此以往,人的身心就會處于和諧的狀態,足以抵消現代社會的忙碌、焦慮和浮躁給人身心造成的損害。從這個角度說,修心是佛教養生之根本,佛教養生觀也由此區別于一般肢體層面的保健理論,它可以從根本上讓現代人重返甯靜的精神家園。
其次,佛教養生觀提供了一整套與修行相聯系的、可供操作的養生方法,主要包括靜坐、素食、山居等。這些養生辦法,融會了中國傳統養生理論的精華,從各個方面休養身體、調節心理,使人們在形式多樣、富有趣味的活動中獲得身心的健康。佛教徒追求內心的寂靜,故而靜坐是他們常用的修行方式。仍以天臺宗創始人智顗爲例,他撰寫了《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又稱《童蒙止觀》或《小止觀》)一書,具體闡明通過坐禅修止觀的方法。其中談到用坐禅之法祛病:“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或時不能善調適身心息叁事,內外有所違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則四百四病因之發生。”他還撰有《六妙法門》,談到坐禅時有“報障”、“煩惱障”、“業障”叁障,需要通過有意識地手段加以對治,如“浮動明利,攀緣諸境,心散縱橫,如猿猴得樹,難可製錄,爾時行者應用數門調心數息,當知即真對治也”,這就將靜坐的方法具體化了。書中還有許多細致的論述,這裏不再贅述。又如近代著名佛教學者蔣維喬先生嘗著《因是子靜坐法》一書,綜合曆代大德關于靜坐方法的見解,同時根據自己一生的修學體會加以補充,使之系統化。此書分爲正、續二編。正編運用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對佛教靜坐法加以總結,續編深入闡發了靜坐與止觀雙修的關系,故堪稱現代佛教養生的一部名著。與我們所想象的不同,佛家的靜坐法絕不僅僅是閉目枯坐而已,在靜坐時,人運用一系列手段,如對呼吸加以調整等等,達到養生的目的。在這方面,相傳菩提達摩所著的《洗髓經》一書中有很多具體論述。雖然有些說法已接近于氣功的範圍,然書中一開始即說:“蝸角大千界,瞧眼納須彌。昏昏醉夢間,光明兩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爲洗髓。”顯然仍立足于幫助衆生脫離苦海的佛教本旨。至于佛教的素食法,更爲大衆所熟悉。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現代人飲食結構的不合理,故而素食風靡一時。國外還建立了許多倡導素食的民間組織,有爲數衆多的“素食主義者”。在國內,佛教素食的理念也擁有不少推崇者和奉行者。佛教徒食素是出于對生靈的愛護與對殺生的厭惡。《大乘入楞伽經》有《斷食肉品》,講到“一切諸肉,具無量緣”,所以信徒不應啖食。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佛教的一位大護法,讀了經文之後下定決心,不食酒肉,還撰寫了《斷酒肉文》明志。上行下效,從此中國佛教徒便形成了不食酒肉的戒條。至于佛教徒的山居養生,主要爲了息絕塵緣,排除幹擾,一心修行。如明代栯堂禅師嘗作《山居詩》四十首,以優美的辭藻,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山居中親近自然,擺脫俗務,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這組詩被蓮池大師譽爲“諸家絕唱”。靜坐、山居、素食等養生方式,對佛教徒的身心健康很有益處,這些都是學佛者修行的副産品,其中的理論精華,需要我們好好去挖掘和總結。
再次,佛教養生之道被曆代高僧大德的修行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高僧健康長壽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只要翻翻他們的傳記,自可以明了,古代的高僧長壽者居多,他們雖然衣食儉樸,醫療條件不佳,身居山中古刹,甚至洞穴,常年風餐露宿,但由于他們精神充實,法喜充滿,因而能盡享天年。從高僧傳記中來看,其中活到 70歲左右者占多數,活到百歲左右者也有不少,如《宋高僧傳》中善無畏大和尚 99歲,唐惠秀大和尚 100歲,唐九華山金地大和尚 99歲;禮宗大和尚 97歲;神秀大和尚 100歲;智威大和尚 95歲;懷海大和尚 95歲;圓修大和尚 99歲;志鴻大和尚 108歲;定安大和尚 111歲等等。據梁庭燦著《曆代名人生卒年表》一書中所附《高僧生卒年表》統計,該表共錄 561人。依據佛教史傳補上年過百歲者達 5人(寶掌、菩提達摩、慧可、智炫、缽達啰), 90余歲者 2人(慧休、普惠)80余歲者 2人(法顯、杜順),共 9人,連原表人數合計 570人。其中百歲以(,) 上計 12人,占 2。 1%;90歲以上 42人(包括百歲以上者,下同),占 3。76%;80歲以上者 162人,占 28。4%;70歲以上者 361人,占 63。 7%;65歲以上的 433人,占 75。8%。
高僧獲得如此之長的壽命,並不是偶然的。近代高僧虛雲禅師一生坐禅、修行不辍,活到 120歲。虛雲禅師的高徒本煥法師,常年堅持禅修、誦經,至今也已百歲,依然耳聰目明,行走便捷,時常奔走于全國各地建寺、傳戒、講經說法。虛雲禅師的另一弟子妙智法師,活了 116歲。據報道,他生前總結自己的養生之道是:“叁勤、叁靜、叁淡、叁樂。 ”“叁勤”謂腦勤、手勤、腳勤;“叁靜”即靜心、靜氣、靜行;“叁淡”是看淡權力、看淡金錢、淡忘年齡;“叁樂”就是要助人爲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由此可見,他的長壽與佛教給他帶來的種種靜心之道和生存智慧是分不開。
本書中在有關章節還會作詳細的介紹。這裏就不再贅述。
佛教養生觀作爲一種養生理論,雖然産生于古代,但作爲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養生觀是智慧的結晶,是對治現代人身體和精神諸多病症的一劑良藥。每一個富有文化修養的現代公民,無論您是否信仰佛教,都不可小視佛教養生觀對于我們的意義。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接助本書的敘述,去了解佛教中那源遠流長的養生觀念吧……
《佛教養生觀 目錄 引言:佛教養生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