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教養生的基礎
1、佛家眼中的壽命
談到佛教與養生,首先要談談的就是佛教對生命的看法。這裏不妨拿道教來作個比較。道教追求長生不老,通過煉丹服食來延年益壽。所煉之丹又分爲“外丹”和“內丹”,外丹大抵是一些丹藥,內丹則實際上是練習氣功,道教認爲,可以通過修煉這內外二丹,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
佛教對于生命的看法,與道教頗不相同。佛教所追求的不是長生不老,而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叁世輪回”是佛教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說,人在來到這個世界以前,已經有他的前世(過去世),人在前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或者其他。前世所造的“業”,需要今世(現在世)來消,今生所積累的“福德”,能夠使得人在來世(未來世)脫離輪回的苦海,達到涅槃的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這種輪回觀念的影響下,今世,也就是人現在的這一個生命過程,只是“叁世”之一。那麼佛祖對人的一生又是怎麼看的呢?《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叁十八章叫《生即有滅》,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佛有次問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長呢?弟子回答:有幾日長的時間。佛歎口氣說:你還沒有懂得佛法啊!佛又問另一弟子同樣的問題,那人回答說:就在吃頓飯的功夫。可佛還是認爲他不懂得佛法。再問一人,最後那人說: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佛陀這才滿意地說,你已經懂得佛法了。
也許讀者奇怪,人的壽命除去那些意外情況不算,一般總也有幾十年的長度,怎麼佛祖竟會認爲人命只在“呼吸間”呢?這就跟佛教對世間萬物的變化的認識有關。原始佛教理論中有個著名的“叁法印”,叫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個“諸行無常”,說的就是世間一切事物都處于變化之中。所有的人,也就是佛教所稱的“有情”或“衆生”,在現世,都必然經曆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的生命曆程。除此以外,人還在叁世中不斷輪回,這是更大的一個變化過程。佛教將一切人和事物的變化過程描述成“生、住、異、滅”四個環節,也就是,他們都會經曆産生、停留、變化、滅亡。當然,在今世滅亡之後,來世中又産生,所以有了《四十二章經》的這個標題:“生即有滅”,通俗的說,有産生,就有滅亡。既然一切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而人的一生只不過是變化中的一個環節,那麼相對于不停的變化而言,人的生命果真就是在一瞬之間,也就是佛所認爲的“呼吸間”了。
《景德傳燈錄》中曾記載,有人問後唐靈樹如敏禅師:“和尚,您今年幾歲了?”禅師回答:“今天我剛出生,但是明天我就死了!”“今日生,來日死”,正是禅家對生命的看法,雖然比釋迦牟尼佛說的“人命在呼吸間”略長一些,但同樣是把人的生命看得非常短暫的,只是不斷遷流變化的時間長河中的一瞬。日本古代著名的僧人一休宗純(1394-1481),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休法師,在他的少年時代,就十分聰明。他師父有一個非常心愛的茶杯,堪稱稀世珍寶。有一天,一休不小心將它打破了,心裏害怕得要命,正當他拿著杯子的碎片不知所措時,突然聽到師父的腳步聲,便趕緊把那些碎片藏到背後。見師父來了,一休便問:“師父,你說人爲什麼一定要死呢?”“這是很自然的事啊,”師父解釋道,“不只是人,世界上任何一樣東西都有它一定的壽命,大限到了,就非死不可了。”
這時一休拿出了茶杯的碎片,對師父說:“師父,您的茶杯大限到了。”說完轉身走了。這個故事雖然說明一休的機靈過人,其實也表達了佛家對生死的達觀態度,人也罷,物也罷,都有自己的大限,沒有什麼人或事物可以真正萬世長存。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對生命的本質就容易看得更加清楚。有位日本的富翁請求清泰寺的仙崖義梵和尚:“請寫點什麼吉祥的話給我吧! ”仙崖和尚馬上取筆寫道:“祖死,父死,子死,孫死。 ”托請的人非常驚奇,不滿地說:“不管怎麼說,這實在也太過分了。這種不吉利的東西我絕不能挂在家裏的。”仙崖和尚卻微笑著說:“什麼不吉利的東西?首先爺爺死,其次爸爸死,再其次兒子死,最後孫子死,這是最正常的順序,說明家中沒有年輕夭折的人。假如你的兒子在你前面死,你會非常難過。假如你的孫子在你兒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兒子都要悲痛欲絕了。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寫的次序死去,那就叫享盡天年,這才是真正的興旺啊。沒有什麼話是比這更好的恭喜了。”正因爲生命是一個過程,每一個人,他的生老病死都是很自然的,俗世中,任何人都逃不過這個自然規律。
正因爲生命是短暫的,即使再美麗的人,也不可能玉顔永駐。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古代有位女施主常常光臨某寺院做法事,有位新比丘(和尚)在念經時候常偷眼看她。師父發現了,私下問他爲何愛看女施主,新比丘煩心爲脫盡,回答說因爲那女子長得漂亮。過了幾日,女施主疾病突發,撒手人寰,家人請了這所寺院的法師前去念經超度。愛偷看的比丘也在其中,他進了那家門,照樣偷眼瞧著靈床上躺著的女施主。師父問他,他回答說,那女子剛去世不久,美麗的容顔依舊,自己還是忍不住想看。師父沈吟之後說:“那等過幾日,你再看看她依舊漂亮嗎?”過了幾天,屍身漸漸腐敗,最後慘不忍睹,不堪入目,那比丘就再也不想看了。師父問:“你還覺得她漂亮嗎?”比丘說:“都醜得嚇人了,哪還有什麼漂亮呢!”于是師父就用生住異滅的那一番道理教導他,讓他明白,人的生命其實是極其短暫的,所謂的美麗、漂亮也只不過是暫時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將變化,生變爲死,美麗變爲醜陋。新比丘這才恍然大悟,從此不再爲假象所惑,努力修行,最後領悟了佛法的真谛。
這個故事,形象地告訴我們,佛教認爲人的生命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兒。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過程,死後仍然要陷入叁世輪回之中,那麼,人在這個變化曆程之中,不是顯得很無奈麼?難道人們只有消極悲觀地等待死亡的降臨?答案是否定的。因爲佛教在闡述輪回觀念的同時,也爲衆生指示了一條擺脫輪回苦海的途徑,那就是涅槃。涅槃是梵文音譯,意譯爲“寂滅”等等,這裏所說的滅,不是毀滅的意思,而是佛教專指一種脫離了生死輪回苦海的無生無死的狀態,也就是佛教徒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安樂無爲,解脫自在。
2、佛教修行與養生
佛家的涅槃與道教的長生誠然不是一回事兒,但涅槃也是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原始佛教將通向涅槃歸納爲“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裏需要作一個簡要的解釋。
所謂“正見”,就是能見到佛教的真理。比如直到一切萬物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了解世間與出世間的種種因果關系,了解一切事物的實相(真相),了知去除煩惱,獲取智慧的方法等等,佛教徒只有獲得了正見,對諸法(一切事物)才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能破除謬誤虛妄,去除一切帶有偏差的世俗之見。
這樣才能最終悟入正道。
所謂“正思惟”,就是心中不存邪念,能夠去思考正確的佛法,以遠離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繼而斷集谛,證滅谛,遠離痛苦,獲得快樂。
所謂“正語”,就是說話沒有虛妄,對人言語要真誠,態度要和氣,並遠離妄語、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惡口(惡語相加,令他人煩惱)、绮語(巧飾言語,取悅于人)等一切虛妄不實的話語,以免除造口業(一切言語),擺脫煩惱。
所謂“正業”,就是要住于清淨善業,在生活中從事光明正大、正當合法的行爲,遠離一切殺生、邪淫等等惡行,以清淨身、口、意叁業,遠離惡業。
所謂“正命”,就是以正當的途徑謀生活命。從事正常的職業,謀求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必需品,以維系生命。
所謂“正精進”,就是修諸道行,心念專精,方向正確,不斷地修善止惡;並能斷除已生的惡法,不起未生的惡,産生未生的善法,增長已生的善法。通俗地說,就是棄惡揚善,精進修行。
所謂“正念”,就是專心致志地回憶、默念善法。常想念正道,不在思想行爲方面犯錯誤。
所謂“正定”,就是收攝了各種雜念,身心都很寂靜,正住真空之理。也即指正確的禅定,離開一切妄想,身心寂滅,感受法樂。
此八正道可以說是後世佛教徒修行的八大目標,究其實質,八正道提倡的是一種正確、正常、健康、有益身心的修行原則。勸人爲善,遠離罪惡,遠離虛妄,擺脫煩惱、追求清淨,這些思想,都可以在八正道中找得到,因此,無論從社會道德層面還是生理、心理層面,八正道都對佛教徒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八正道作爲一種修行的目標,總體而言還比較抽象,大乘佛教將的具體的六種修行方法,則更加具體而可操作。這六種方法被稱爲“六度”,意思是要將人通過這些辦法度到涅槃的彼岸。而此六度,皆與養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一)布施。布施就是用慈悲心腸對別人施以福利。用平常的話來講,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錢沒力的,就出一顆慈悲之心,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幫助和安慰。布施又可以分成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的財物施與別人。當然,這財物的來源必須正當合法,不然是絕不能將你度到彼岸的。法施就是將佛教的清淨正法施與別人,無畏施就在發生火災、水災等天災或者危及情況發生的時候,盡量幫助他人消除心理上的恐懼,用言語和行動安慰對方,不是害怕。通常,我們將布施理解爲只有有錢人才可做的事,其實不然,你只要給別人以幫助,就是布施。無錢無力,可以法施,即使佛法學得不深,在別人危難時刻說幾句中聽的話,幫人排解排解心頭的畏懼,總還是可以辦到的。因此,布施與否,不在于我的貧…
《佛教養生觀 一、佛教養生的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